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2017-04-13凌明
凌明
(南通职业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凌明
(南通职业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如何有效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引导青年大学生从行为上到思想上做到符合社会所承认的主流价值观及社会规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良好性格与健康心理的关键内容。因此本文将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的构建展开详细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理论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提供参考。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教育模式
主流意识形态是基于社会关系利益而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是“社会占领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即对主流意识的价值认同,主体对该意识形态内涵、属性、特征等自愿认可并赞同,接受其价值模式的引导并将其内化学习。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开展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大学生全方位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优秀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下面本文就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以及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基本内涵进行概述,结合现阶段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现状,充分论述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的构建,通过本文全面分析与详细论述,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更好开展。
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大学生个性化教育
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社会大多数成员对某种意识形态广泛的接受、认可,从本质分析来看,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影响范围较大,影响程度较深。通俗的理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即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某种意识形态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自愿接受与赞同,并通过内化学习转变为自身意识。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主要是指以大学生为培养主体,为实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实现对对培养主体的创新性、独特性、主体性培养。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是顺应新时期教育理念的重要教育行为,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注重全面能力开发与培养,最终形成个性化发展。在个性化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独特性的重视,在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前提下,发挥其个性潜能,实现全面均衡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目的。
二、现阶段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现状
就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模式现状来看,仍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主要包括:
第一,人才培养理念不强。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诸多高校人才培养中,其人才培养理念出现弱化现象。例如,在教师教学理念中其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尽管在教学体系中规定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但在实践执行中关于突出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行为较少,对推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有着制约性影响。
第二,课程设置不完善。为适应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特征,应针对其个性化差异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育。但目前诸多院校针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均存在一定模糊性,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三,隐性课程缺失较严重。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隐性课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更有效发挥学生自主性,增强其个性化培养。但目前关于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活动中,隐性课程较为缺失,对隐性课程重视力度不足,缺少具体规划与课程设置,造成隐性教育功能缺失。
三、基于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大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这正是实现个性化人才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更加是当代高校教育发展中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向。大学中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具有明显优势,更加能够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各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国家宏观调控视角下,主流意识形态中个性化人才培养
1.明确教育价值取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注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价值取向合理调整,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教育目的及内容的探究。高校教育目的体现出来的是高等院校中对价值观的选择。基于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总目的而言,教育应当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应当与生产劳动之间紧密相关,并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基于此应当从三个方面理解我国高校教育中的目的及内容:第一,高校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第二,是需要加强个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个性。我国高校教育中相关机制制度的制定与落实都应当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只有保持正确价值观趋向才能够确保大学生的个性张扬与统一,避免造成价值取向选择与内容上的失衡或矛盾,才能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完善大学生权益表达与保障机制,引导大学生可以在有效范围内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主动性与个性。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者更加应当听取大学生的意见,由此,才能够更进一步提升政策制定的准确性。
2.改革教育管理机制,构建个性教育模式
完善管理机制建设,积极进行职能转变,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给予高校更多的发挥空间。宏观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制定政策、法规以及财政支持。从方向上确保高校发展顺应主流发展趋势,而在具体实现人才培养的工作上,高校具有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个性化大学生教育模式的影响。
大学生教育工作也才能够冲破禁区,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特色与个性化。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充分满足市场中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需要。此外,进行个性化教育工作开展也应当结合《高等教育法》的内容,并制定相关法律。结合我国人口、经济以及教育方面的分布情况,规范一定期限内的不同类型高校比例与发展,尽可能杜绝各高校之间进行盲目攀比的情况,促使大学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办学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
(二)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研究
1.完善培养理念,突出个性培养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需着重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做到大学生个性人才培养。
树立健康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是前提,是构建培养目的的基础,更加对形成专业、课程以及教育管理机制制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大学中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构建并不清晰,针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尚未能够十分清晰阐释。为此,应结合相关先进理念,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认准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如“博雅计划”中将师范生纳入到培养模式之中,对教育理念进行优化。并促成个性化发展。
2.专业设置优化,适应独特性格
专业设置方面需要进行优化,从设置时间上应当对专业分流时间进行延后,应让学生进入到学校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专业选择。例如“弘毅学堂”的设置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点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入大学的第一年进行通识教育,在第二年再进行专业分流,这样就能够为大学身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空间。也能够更进一步巩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专业发展具有良好帮助。
3.课程设置优化,适应个性发展
完善课程结构应当完善课程结构中比例情况。高校通识课程之中公共基础课程比重较高,这种课程在高校阶段无法达到通识课程的教育目,因此,占据了不必要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时间。应当增设其他类型通识课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还应当进一步降低必修课课程比重,进一步提升选课程数量。当前,高校中必修课比重数量增加,这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家中,学习自由度下降,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选修课的开始能够丰富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更加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4.健全教学制度,加强个性发展
完善教学机制首先需要完善学分制度。学分制体现的是教育应因人而异。结合对总学分的实现,就能够对学生不同学习结果进行考量,更加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各项情况进行了解。因此,需要完善选课制,因为选课制是实现学分制的前提。其次应当完善学分分配比例。了国内外,也应推进配套相关机制。促使学分制能够同步发展。完善教学机制其次应当完善导师制。导师制属于教学活动中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首先应当形成导师委员会,并对导师进行综合管理。此外,可以设置院系导师工作小组,经由院领导直接负责导师的各项管理工作。此外,也应当形成导师指导机制,对导师指导工作形成规定性制度,确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见面交流方式。与此同时也需要形成导师激励机制,确保导师的工作能够积极主动。
结语:
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青年学生基于多元化且开放化的社会环境中,其自主意识较为强烈,与此同时价值观总体上认可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与引导过程中要注重对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避免大学生受到物本观念影响出现思想观念与精神信仰偏差,作为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重点培养对象,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培养模式构建,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接班人整体素质。
[1]曹姗,牟艳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之挑战和机遇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1:33-35.
[2]陆雪飞.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2:4-7.
[3]蔡暄,蔡桂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背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44-46.
责任编校:徐向阳
审稿专家:陈云玲
G641
A
1009-8534(2016)02-0091-02
凌明,南通职业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讲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