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
2017-04-13李想
李想
(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双创”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
李想
(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社会普遍将之简称为“双创”。“双创”理念的核心即创新、创业。大学生身为潮流的先锋,其在创新、创业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文章在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了重新定义,接着从创业教育培训政策、创业金融融资政策及商务服务政策三个大方向阐述分析了“双创”背景下我国具体的创业政策体系。文章最后对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双创;大学生创业;现状;政策体系;对策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完全可以用百业待兴来形容。创业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创造巨大财富价值,而且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比如美国苹果公司2016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就近600亿美元,给全球成数十万人带来工作的机会。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创业的重要性,曾提出过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提出“双创”理念后,社会上又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大学生创业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但是大学生创业充满挑战,所以国家对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保护大学生的相关利益。在当前“双创”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可以起到指导与规避风险、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待业人数多,而工作岗位少,这一供需矛盾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联合国有关组织及我国相关部门曾提到高等教育的意义就是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针对我国目前供需矛盾,大学生创业无疑是一个缓解乃至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创业热情高,创业成功率低。《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数连年上涨,而三年后坚持创业的不足20%。其中有很大比例创业者是盲目从流,普遍忽略创业资金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抗压能力不足、自身管理经验不足等主要问题。这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国家创业政策体系不完善等有很大关系[1]。政府层面上虽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政策的可行性有待讨论等。
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
首先分析一下“创业”的基本定义。我国大多数词典中将其解释为“首创,白手起家”,国外很多学者将其定义为实现创新的方式、创造新事物及新价值的活动。《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创业领域为销售、教育等行业。这些行业并非新兴行业,发展程度较高。大学生选择这些领域并不具备充足的创新能力,在自身缺乏经验的不利条件下竞争力很低。笔者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在国内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与阿里巴巴,两者填补了国内的市场空白,创新能力高,市场需求量大。在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的条件下,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成功后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并生产巨大财富价值的创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
三、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分析
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善,仍然是一个政策导向型国家,无论是股市还是国家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都深受政策调控的影响。创业也是如此,我国的创业政策不仅起到调动社会创业热情的作用,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业的成败。
(一)大学生创业体系构成要素
创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构成,主要是指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同的政策之间及同一政策内部的相互作用。创业体系本身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合适的创业环境、刺激社会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业体系在隶属于整体创业体系的同时,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首先大学生创业体系的目标作用人群非常明确,其次政策优惠力度较大。自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后,随着高校扩招、经济转型,大学生创业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大学生创业体系主要由教育培训、金融及融资、商务服务等政策构成。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政策
教育方面,各级政府响应“双创”口号,积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这些创新比赛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而且各大高校也投入力量,开设创业课程,对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开展系统化教育。培训方面,各级政府选拔优秀大学生创业人才及创业项目,组织培训,启动扶持项目、基金。除此之外,国家及高校积极引进相关优秀团队及师资资源,大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基地等,给大学生提供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在校园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大学生创业金融及融资政策
创业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难题之一,自“双创”理念提出后,国家在资金支持方面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金融及融资政策主要有:创业基金政策、税费减免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注册资金分期政策等。
大学生创业基金政策主要目的就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成立于上海,经过发展现已在多所高校设立分基金。该基金的主要用途就是为具有相关可行性的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笔创业启动资金。大学生创业基金具体有两种措施:担保贷款和免担保贷款。创业基金在贷款期限内实行免息制度,最大限度减低了大学生创业压力。而该创业基金规模几年来扩张明显,大学生可贷款基金额度也渐渐变大。最让人兴奋的是在“双创”背景下,该基金发展方向由起初的政府全力主导逐渐向政府、社会合力主导发展。
大学生创业税费减免政策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制定并完善。免交管理费这一制度最初存在行业限制,且时间期限较短。在“双创”背景下,时间期限增加,由一年变成三年,且减少了税收种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创业资金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一个态度,能让社会各界看到国家的支持力度,增强大学生创业信心。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主要适用于微利项目。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有一条特别引人注意:统计并汇总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者名单,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这条针对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的规定可以小范围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注册资金分期政策由国家人社部主导,该政策在大学生创业者保证了最低注入资本后,可以将剩余创业注册资金申请分期到位。但是该制度目前只在部分地方政府得到实施,有待发展。
(四)大学生创业商务服务政策
大学生创业商务服务政策在教育培训、金融融资等政策方面也有部分体现,该政策更重要的在于整合以上政策,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比如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资料库,并进行跟踪帮助等。这是“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体系完善的重要一环。商务服务政策的目的就在于预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说金融政策是核心,那商务服务政策就是核心的保护层[2]。
四、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完善策略思考
(一)大学生创业不同政策间欠缺整体性,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关联性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整体比较分散,前文也指出不同政策的主导部门不同,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创业办理相关手续比较繁琐。因此,在“双创”背景下,首要任务是使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更加人性化。国家不同部门应当分清职责,加强合作,统一步调,联合制定发布就业创业指导文件。各级政府应当遵循上级指令,加大政策讨论、研究、制定、发布、实施的力度,进一步使体系由上到下更加科学合理。
(二)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培训政策,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比较集中,其他高校应当务必及时开设一系列课程。另外,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教材数量与质量上存在不足,表明这一研究方向尚未引起足够多的研究者重视。现下的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浮于表面。部分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只是照葫芦画瓢,没有竞争能力。各大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机制中,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团队,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理性创业,同时大力帮助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创业融资政策,建立专业评估机制,为大学生创业减权放行
前文提到的几种创业资金政策,普遍存在手续繁琐、硬性标准苛刻等问题。大学生创业金融政策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政策,不应当只看重眼前利益,对大学生的偿还能力提出过分质疑,应当更多的关注创业项目本身的发展前景。国家应当选拔一批优秀研究工作人员建立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专业评估机制,对有能力的大学生创业者、有前途的创业项目在手续审批上一路绿灯。
(四)政府牵线,校企合作
政府在减权放行的同时,应当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牵线,促成校企合作平台的建成。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发掘出优秀的创业项目、创业者,更能为大学生提供平台,起到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企业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基金,缓解政府创业基金的压力,提高高校的创业率、就业率。
(五)国家创业保护机制尚未完善,大学生创业者后顾之忧多
一个公务员的职位,成千上万的应届生打破头往里挤,而选择创业的人数与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存在误区,从更多地选择“铁饭碗”这一现象就可窥一斑。深究这一问题的成因,可以发现主要就是因为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再加上大学生创业存在的诸多难题导致的成功率低,使得一大批优秀项目付之东流,一大批优秀创业人才畏手畏脚。国家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更应当建立完善保护机制,敦促保险公司设立风险基金,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3]。
五、结束语
“双创”理念的提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因此“双创”对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来说是一个契机,一个使其走向有机统一的契机。这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创业个体及团队的共同合作。
[1]银鑫,张丽.大学生创业政策问题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3)
[2]许晓明.政府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
[3]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文化与创业政策的反思与调适[J].高教探索,2015(06)
责任编校:徐向阳
审稿专家:陈东旭
G647.38
A
1009-8534(2016)02-0079-02
本文系2017年度许昌学院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7YB038)。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名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KL-2016-2031)。
李想,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