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同胞》里的人物分析
2017-04-13陆美
陆美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226010)
赛珍珠《同胞》里的人物分析
陆美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226010)
赛珍珠小说《同胞》关注的是“海归派”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赋予人物跨越文化的特质。赛珍珠塑造了文化守护人、文化寻根者等角色,彰显出跨文化语境下,“海归派”知识分子基于想象中的政治共同体,寻找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身归属感的艰辛。
赛珍珠;《同胞》;文化认同;归属感
赛珍珠长篇小说《同胞》是较早地描写知识分子作品。《同胞》不再仅仅将关注的目光局限在中国农民身上,而是聚焦当时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和地位的知识分子群体。赛珍珠将对现实中国知识分子的偏见和自身了解,融入《同胞》人物塑造中去。故事主人公主要是梁文华、詹姆斯·梁、焘大叔等,赛珍珠结合自身的跨文化特征也赋予人物以跨越文化的自身素质。
一、文化“外来者”与守护人
梁文华是一名中国籍哲学教授,他们一家居住在纽约。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梁文华是一名异域文化“外来者”,然而,他在国外充当的恰恰是中国文化守护人与传播者。梁文华博士在大学中教授哲学,向美国学生和学术界传输关于儒家的思想和知识。梁文华的妻子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她没有接受过教育,不认识字,但是却跟梁文华一样有着独特的知觉。梁文华夫妇在美国生育了四个孩子,其中大女儿、大儿子被送到了中国,并在中国的乡村定居下来,分别结婚生子,致力于对于中国人民命运的改观。相比之下,小儿子、小女儿却无法适应中国的生活,一个返回了美国,一个参加了革命最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显然,赛珍珠《同胞》中所描述的梁文华博士及其儿子詹姆斯·梁可以看作是两种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投身祖国路径的代表。其中,梁文华博士所采取的是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从思想上和言论上来发扬中国文化、宣传国粹;而詹姆斯·梁所采取的则是另一种更为实际的路径,自觉地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梁文华博士从小就生活在中国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后来到美国去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儒家思想和精神。从表面上看,梁文华博士是华人世界的翘楚和骄傲,他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然而,从本质上讲,梁文华自身也充满着矛盾,他对于中国文化中所内蕴的一些表面的和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多少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反感。即便如此,从本质上讲,梁文华仍然是一位理论家。例如,梁文华致力于宣传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并在大学里以此为生。在他的逻辑中,他向美国大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来介绍中国的精神,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并持续发展起来,就在于中国文化自身内蕴的知识的力量。而梁文华希望美国的大学生和自己的孩子们能够从中吸取到文化精华,并为我所用,内化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指针。这种初衷是好的,但是,从理论上的虚幻的描述并不能代替中国现实中的客观情况。最终,无论是美国的大学生还是他自己的孩子,当他们自己来到中国的时候,又无不为眼前的现实所震惊,从而失去了对于中国的兴趣。有的评论者指出,梁文华博士是一个“高级的骗子”,他借助别人对于中国的文化想象,恣意地添加自己的理解,进而迷惑了其它的中国人。实际上,梁文华博士仅仅是众多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被完全西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即便从表面上看,梁文华应该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实际上,他的这种使命是无足轻重,以他为代表的海外精英知识分子为自己的定位显然是过于理想化。
二、家族认同与文化寻根者
詹姆斯·梁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身上体现着中国文化群体在国外的家族认同上的尴尬,同时也彰显了对于自身文化的苦苦追寻的探索。诚如上述,赛珍珠《同胞》中所描述的梁文华博士及其儿子詹姆斯·梁可以看作是两种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投身祖国路径的代表。詹姆斯·梁所采取的则是另一种更为实际的路径,自觉地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一方面,詹姆斯·梁与自己的父亲关系较为紧张,显得格格不入。当父亲高谈阔论时,他投去鄙夷的目光;当父亲对于中国的现状盲目乐观时,他又格外地谨慎。他认为,现实中实际的行动往往比语言更有力量,事实比想法更为可行。另一方面,在家庭外面,他采取的更多是行动而非感情用事。在这种理念指引下,他真心希望能够尽快回到中国参加工作,他的工作就是因为中国需要他,中国太积贫积弱了,他就想为人民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与自己的父亲不同,詹姆斯·梁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落后和落后中体现出了对于人性的压抑,他更为自觉地投身到民众中去,为了祖国的发展而不断地注入自己的勇气。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詹姆斯·梁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又从北京到了农村,在广阔的农村天地去实现自己报国的志向。当然,詹姆斯·梁在做出决定之前并不是没有犹豫,他心中充满着矛盾的心态。他回国的决心很大,但是对于是否回国、回国后干什么他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概念。在回到中国后,他也经历着迷茫和彷徨,失落甚至失望。与父辈不同的是,詹姆斯·梁善于自我反思。他反思了中国的发展历史,也反思了自己的初衷和理想。经过反思,他更加务实。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化的国度,即便没有自己也存在了几千年,而且失去自己,还将存在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他也看到,即便自己的理论微不足道,也要让国家、让社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为此,他必须修改自己的思想路径和语言表达方式,他要通过改变自己忍耐的特质来融入中国,进而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后来,随着詹姆斯·梁在中国生活时间的延长,他对于中国的现实有了全新的理解。他甚至开始劝解自己的兄弟姐妹。当路易斯打算离开中国时,詹姆斯·梁说,中国是我们根,即便它现在非常落后,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旧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是中国人,无论到什么时候,这都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应当深入到中国的最底层去,为国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深刻地认识到,他们现在回到的农村是贫穷和愚昧的,但是,这正是詹姆斯·梁祖先们的存在形式,他们这样做就是回到了祖先的身边。我们从詹姆斯·梁身上看到了赛珍珠女士的内心实际感受。她试图通过詹姆斯·梁等人的形象来描述一代“海归派”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轨迹。在故事的述说中,赛珍珠恰恰通过詹姆斯·梁的形象为知识分子的归国之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参考:既不能妄自尊大,茫然回到中国,然后发现落差后又逃离;也不能为了现实忘记初衷,被现实所无情的改变,要有自己的某种坚持。
三、基于政治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需要指出的是,赛珍珠《同胞》中还有其它的人物,作为跨文化人物命运的一种对比性角色而存在。例如,焘大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焘大叔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善良、勤劳同时不善于改变的民族精神。与焘大叔不同,詹姆斯·梁显然更善于改变,他的改变也与焘大叔命运构成了鲜明对比。詹姆斯·梁在弟弟彼得被暗杀后,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彼得的人生和焘大叔的人生,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弟弟彼得是伟大的,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焘大叔则是卑微而愚昧的,他仅仅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卑微地活着。对比二者,詹姆斯·梁更倾向于向弟弟彼得学习,他讨厌了焘大叔的存在状态,他要活出自我,活出另外的一种存在状态。
然而,从根本上讲,作为描写华裔知识分子的小说,赛珍珠《同胞》本质上反映的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寻找。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中国其实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想象中的政治共同体,已经并非梁文华讲授中的中国。无论是梁文华博士,还是詹姆斯·梁,亦或是其它的玛丽、路易斯。他们就其一生所做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在话语谱系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能够牢牢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例如,玛丽在束腰的时候,父亲梁文华就提醒她,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不能去做外国人习惯的而有违中国文化传统的事情。詹姆斯·梁去找寻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实现了自己的归属感的落实。即便如此,詹姆斯·梁和玛丽并没有真正的中国化。相反,他们都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作为一个参与在局内的旁观者的冷静心态,才能够最终像种子一样,植根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最终成为改变中国的力量。显然,赛珍珠在作品中恰恰就是为了表明这样的一种态度:海归派的知识分子在回到祖国后,不应该也不能被完全的同化,而要坚定地记住自己的初衷,要能够在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等方面给予国人以改观,进而让人民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立场地看待问题和事情,进而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也就是赛珍珠《同胞》中所展示出的文化层面的内在意蕴。
结语
赛珍珠小说《同胞》关注的是“海归派”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赋予人物跨越文化的特质。赛珍珠塑造了文化守护人、文化寻根者等角色,彰显出跨文化语境下,“海归派”知识分子基于想象中的政治共同体,寻找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身归属感的艰辛。
[1]刘再复.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J].北京文学,1999,(8).
[2]郭英剑.赛珍珠研究在中国[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3]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责任编校:周圣强
审稿专家:于吉瑞
I712.074
A
1009-8534(2016)02-0041-01
陆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