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影响思想探析
2017-04-13师洪文
师洪文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列宁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影响思想探析
师洪文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明已经占据了关注的制高点。我国在十八大召开后,把生态文明放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农业生态建设对我国发展尤为重要,而农业生产方式又是发展农业生态的重要部分。列宁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农业的影响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机器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排挤了许多农业劳动者;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的合理使用对于发展循环农业有着重要意义;最后农业土地不同的经营规模和不同的组织方式对生态农业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影响。
农业生态;生产方式;影响
随着生态文明日益成为国际热议的话题,我国也紧随世界的潮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列宁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影响的思想,期望以此为来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因此充分了解列宁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影响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列宁的众多著作中对农业怎样合理使用牲畜、农业生产工具、农业机器以及农业耕作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列宁认为,在研究农业发展时不仅仅要关注农业劳动力的状况,还要关注牲畜的饲养方法以及提高牲畜质量的措施,使用恰当耕作方法可以更好的发挥和保持土地的肥力,农业机器合理的使用,化学施肥对土壤造成的影响等。这一系列关于农业生态问题的分析论述中,蕴含了诸多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影响的思想,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机器的使用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机器已经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也不例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机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农业生产中使用了机器后,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农业操作变得更加便捷,使许多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流向城市与工业生产中。列宁在关于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农业影响思想中也提到了机器在农业生态中的使用,对此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1 机器的使用对农业生态积极影响
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进步的特征以及其蕴含的基本矛盾。“机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在这以前,农业几乎完全停留在社会发展进程之外。”[1]列宁在研究土地问题中发现,机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农民的收入也会随之提高,为农业生态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弗·本辛格是一名非常著名的农业专家,他重点研究农业机器在农业中使用并出版了一本专著,在这本书中他主要是搜集各种使用机器的经验并进一步用数学计算的方式来研究。其中他发现“在田间操作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单是使用机器这一项便能使农户的纯收入提高数十倍。”这个结论具有非常结实的论证基础,没有学者可以推翻,从实际情况来看,也不具备推翻的条件。列宁同时还提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机器的使用需要农业生产达到规模化经营。为此,他针对德国的农业生产历史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德国农业使用机器后农户的生产经营范围也随之扩大。德国农业中小生产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了维护比较落后的生产工具,只适合小规模经营而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另一种是那些一贫如洗的农业生产者,他们没有能力去改进生产方式,只能使用落后的生产工具继续从事劳动。而大生产者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充足的资金优势,他们可以大量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几乎所有的机器和资本都集中到了大生产者手中,造成了生产工具的垄断。经过比较这两类生产者可以发现,不同级别的农户在经营方式上的差别。在德国统计登记农业生产使用的各种工具中可以发现,蒸汽机、条播机、马铃薯栽种机等使用比例较高。由此,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农业中使用这些农具表明这里对土地的经营比较好,耕作技术比较精,劳动生产率比较高。”[2]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农业生产的机器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可以创造出使用机器需要的大量资本,保证机器生产可以使用并得到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机器化生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求生产者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也会促进规模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是垄断的出现。因此,机器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机器化带来的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是发展农业生态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1.2 机器的使用对农业生态消极影响
农业中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率,但是也会造成农业中需求的劳动力越来越少,阻碍了农业生态的发展。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会毫不留情的把一些农民排挤出去,就像蒸汽织布机排挤手工织工一样。列宁对机器的使用对雇佣工人的影响做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农业机器的使用造成需求农业雇佣工人与排挤农业雇佣工人同时进行的结果。一方面,机器的使用造成农民资产阶级的出现和地主制的消失,新的组织出现会需求大量的农业劳动者;另一方面,在那些资本主义早就产生的地方,机器却正在排挤着农业劳动者。列宁在研究俄国农业统计资料时发现,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农业机器化处在初级阶段时,会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但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机器化在俄国得到普遍采用时,农业雇佣工人的数量就会集聚减少。在减少的农业劳动者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据了大部分。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使劳动力的价值大大降低,农业大生产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排挤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而去雇佣更加廉价的妇女和少年来充当劳动力。但是从农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领域,对于农业生态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农业机器化还对劳动者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列宁指出,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农业领域,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以前农民自己可以随意安排耕作时间,是一种惬意的生产活动,而现在随着农业劳动的集中化,劳动者有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加上生产的环境变得更加糟糕,许多劳动者都出现了身体不适。由于大量的妇女和少年成为劳动力以及使用机器的熟练程度不够,工伤的事件也在不断增加。
2 农业技术的使用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农户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会使不易耕作的土地变为可耕地。”[3]列宁在对俄国农业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原来被认为最贫瘠最不适合耕作的土地,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它们都可以进行农作物的生长。在俄国,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产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根据统计发现俄国在60年发展中人口增长了将近一倍,农业产值却增加了近9倍。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业工具的使用、农作物的品种以及农产品的初步加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的就会淘汰一些落后的农业生产工具,使科技含量更高的农业工具得到推广使用。列宁在对手工业者调查时发现,“农民大量丧失马匹和抛弃土地的现象与农民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同时并存。”[4]农业技术的使用对农业造成的主要影响是农耕工具的变革,随着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应用,许多传统的农耕工具会遭到时代的抛弃,更加先进的劳动工具必然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量的增加。但是,从生态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会抛弃一些生态化的耕作工具,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其次,一种新的农业技术会使与其相适应的农作物得到迅速的推广,某种农作物的大量种植也会推动与其相关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列宁指出假如一种新的农业技术正好适合亚麻的种植,农户会受到利益的驱使去大量种植亚麻。相反,如果这个地区大力推广亚麻和三叶草的种植,农民马上就会去实施许多变革,例如更换先进的生产工具、用铁耙代替木耙、使用更好的牲畜等等,这些为了增加农业效益的举措都会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民会及时选择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样就避免了持续种植单一农作物对土地造成的伤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态建设。最后,列宁认为技术农业的实质就是对农产品进行售前加工。从事这种加工的作坊,可以是农业生产者自己,也可以是进行农业收购的手工业者。技术农业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种商业性的农业发展方式表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性即把所有可以赚取利润的生产都转化为自己的部门。列宁对于农业加工技术的研究表明了他发展循环农业生态的想法,一方面加工农产品提升其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有农业技术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加工完成以后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垃圾,这些垃圾配合先进的技术重新回到土地中去,弥补土地肥力的流失,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样就可以使工业与农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的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固有的矛盾。列宁还对不同的农业系统使用农业技术做了分析,在谷物系统和粗放耕作条件下,农业技术使用表现为简单的扩大或减少种植面积、劳动力以及牲畜等,而在畜牧农业系统和技术农业系统下,农业技术使用会使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幅度提升,种植更加优质的牧草农业土地的使用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3.1 土地使用的规模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在1893年春列宁写了一篇《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列宁引用了波斯特尼柯夫的话,“农民占有土地和使用土地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耕作制度和耕作性质。”[5]虽然列宁在引用波斯特尼柯夫的这段话时,他对农业土地规模化使用对农业生态产生的影响并没有详细研究,但是列宁已经有了不同土地使用规模会造成不同土地的经营方式的认识。遗憾的是,今天我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经过对俄国农业土地使用规模的详细研究后,列宁指出,因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不同导致农民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是富裕的农民,他们耕作的方法是冬天让土地自我恢复,春天开始播种,播种之前还要先把土地进行松土,保证土壤肥力得到充分发挥,秋天收获完成以后就开始翻耕土地,把肥沃的秸秆散在土地中,让土地吸收能量弥补流失的肥力,有时种植黑小麦时,要耕两遍土地。另一部分是贫穷的农民,他们为了收获更多的农作物,不让土地休息,每年都在同一块土地上播种黑小麦,每年都在耕作同一块土壤,不给土地自我恢复的时间。恩格斯曾经对马克尔的土地耕作制度做过分析,列宁又对富农和贫农的土地耕作方法进行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休耕和轮作对农业生态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前提和基础是必须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列宁又考察了使用不同土地规模对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列宁曾指出,农业机器化会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与工业中,而吸收大量妇女和儿童来充当农业劳动力。随着列宁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发现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妇女。但是,列宁从土地使用规模不同这一角度来研究农业生产力时,又得出了新的结论。在资本主义国家,小规模的使用土地经营进行农业发展的地方,妇女是主要的劳动力。而“在大规模使用土地经营进行农业发展的地方,男性却是主要的劳动力,虽然这方面还不能和工业男性劳动力相比。”[6]
3.2 土地使用的组织形式对农业生态的影响
在研究土地利用的组织形式问题时,列宁对波斯特尼柯夫对土地划分的理论非常欣赏。波斯特尼柯夫认为,“每一个自成独立单位的农户,他的土地面积由食物面积、饲料面积、经营面积、市场面积四部分组成。”[7]市场面积主要是指生产农户用来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以及进行初步加工后拿到市场上出售的农作物的面积。列宁在经过反复的分析后,认为把市场面积划分出来,对于农业生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出把农户耕作的土地分成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食物的面积、养活牲畜所需的饲料面积、农户用来满足居住、出行等日常生活所需的面积以及市场面积,这种土地的分割方法可以防止农户持续种植单一的农作物,对农业生态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划分土地的方法的前提是市场经济没有或者不太发达的地区,在市场经济系统完善的地区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在土地使用上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生态因素的方法对于我国建设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态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列宁关于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影响思想,对于我国发展农业生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1.
[2]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32.
[3]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8.
[4]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6.
[5][7]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23.
[6]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93.
责任编辑:邓荣华
F091.92
A
1672-2094(2017)02-0001-03
2017-01-22
师洪文(1991-),男,山西晋中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