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中庸》儒学关键词翻译

2017-04-13许凌逸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庸小人儒学

许凌逸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泉州,362000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中庸》儒学关键词翻译

许凌逸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泉州,362000

为了改善中国传统典籍的翻译生态环境,优化儒学关键词的翻译策略,促进中学西传与文化交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中庸》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郝大维译本中“天”“义”和“小人”的翻译,探讨译者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如何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结果表明:译者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三维转换,维持翻译生态的整体平衡。在语言维,操纵译入语,尽量保留原文语言形式和意义;在文化维,把握文化差异,进行文化传真;在交际维,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度,灵活选择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中庸》;义;小人;天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内外都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在国内,经典诵读等国学教育已经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在国外,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经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512所孔子学院[1]。加强中国传统典籍向西方世界的译介,有助于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庸》英译研究方兴未艾,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究其英译。丁大刚等以辜鸿铭《中庸》英译本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译者话语解读翻译文本[2]。殷丽通过对王国维、林语堂二人对辜译本批评视角的差异性研究,揭示了批评主体的视角差异在整个翻译批评活动中的主导作用[3]。宋晓春从深度翻译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阐释学的境域论,将不同译本中多样化阐释解释为译者与其最为切近层次存在境域之间张力的产物[4]。当前,《中庸》英译研究的译本较为集中,尤其对21世纪的新译本及其横向比较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中庸》儒学关键词还欠缺深入的研讨和分析。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中庸》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郝大维译本中儒学关键词的英译,探讨译者如何进行“三维转换”,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2 《中庸》儒学关键词与生态翻译

2.1 《中庸》儒学关键词

《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四书,对中国社会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中庸》内容博大精深,复杂抽象,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的儒学关键词是我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中国传统学术语言具有模糊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这使得《中庸》儒学关键词的翻译难上加难。译者既要还原其语言与文化维度的意义,又要在交际维度取得效果,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2 生态翻译学

21世纪初,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受进化论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思想的启发,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视作“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5]144,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6]。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则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5]133。

3 《中庸》两个译本的三维转换之比较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往往相互交织、关联互动,这种划分主要为了便于对比分析,并不意味着在谈论任何一个维度时,其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没有进行。

3.1 “义”的语言维适应选择分析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音形词义、修饰风格等语言形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下面以《中庸》第20章中的“义”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例1义者,宜也,尊贤为大[7]30。

理译:Righteousness is the accordance of actions with what is right, and the great exercise of it is in honouring the worthy[8]405.

安译:Appropriateness (yi义) means doing what is fitting (yi 宜), wherein esteeming those of superior character is most important[9]127.

“义”是传统儒学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主要含义有三种:一是“仪式”,《说文解字》中说:“义,已之威仪也。从我、羊。”[10]可见,“义”指拜神祭祖时的“仪式”;二是“礼仪”,“义”也就是说言行举止合乎“礼仪”;三是“适宜”,意思是“吻合与贴切,合乎规定,合乎情理,恰到好处,是行为的内在节制机制”[11]。例1中“义”与“宜”为同音字,译者要在英译中进行语言维的适应选择,以传达这种同音见义的语言形式。

理雅各将“义”译为“righteousness”,“宜”译为“right”,二词字根相同,字形相近,较好地保留了汉语义、宜同音的语言形式。但是,“righteous”在牛津字典中释义有“doing what is morally right(正直的,公正的);morally justifiable(正义的,正当的)”[12]1296,更多地强调“正确、正义”的道德内涵,并不能突显“义”一词行为处世“恰到好处”的意味。

安乐哲与郝大维从汉字字形入手,认为早期“义(義)”字的形象是上“羊”下“我”。其中,“羊”是祭祀用品,而“我”是“人”持“戈”而立,那么“义”就是人在敬神祭祖时所采取的恭敬的姿势,因此“义”是指“一个人关于恰当、得体的感觉”[9]102。他们将“义”译为“appropriateness”,将“宜”译为“fitting”,能传达“义”的“恰当、适宜”的含义,但汉语义、宜同音的特点失却了。因此,安译保留了“义”和“宜”的拼音“yi”,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损失。

3.2 “小人”的文化维适应选择分析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6]。这就是说,译者要有双语意识,能把握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中避免文化误解,努力保持源语与译语文化生态的平衡。下面以《中庸》第2章中的“小人”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例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7]21。

理译:The superior man embodies the course of the Mean; the mean man acts contrary to the course of the Mean[8]386.

安译:Exemplary persons (junzi,君子) focus (zhong 中) the familiar affairs of the day; petty persons distort them[9]110.

在中国传统儒学中,“小人”与“君子”相对。传统儒学中的“君子”主要有两层指称:一是君王之子、贵族等有地位的人;二是有仁德的、高尚的人[13]。与此对应,“小人”除了指无仁德的人之外,也可以指地位低的普通人。例如,论语《里仁篇》中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理雅各将“小人”译为“the mean man”。“mean”一词有卑鄙的、刻毒的、邪恶的意思[12]917,是个语气强烈的贬义词,与“小人”的“地位低的普通人”这一指称相去甚远。笔者认为理译有失偏颇,并不能够准确传达“小人”的文化内涵。

安乐哲与郝大维将“小人”译为“petty persons”。“petty”一词有除了“small or trivial”“unimportant”之意,还有“having or showing a small mind”“mean”之意[12]1099,这一翻译较能传达原文文化中“小人”“地位低的普通人”的含义。

3.3 “天”的交际维适应选择分析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6]3。这也就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准确传达原文内涵之外,也要从译入语社会环境和读者接受方面考量,从而实现译文的交际意图和功能。下面以《中庸》第14章中的“天”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例3上不怨天,下不尤人[7]26。

理译:He does not murmur against Heaven, nor grumble against men[8]396.

安译:They do not hold any ill will against (tian 天) above, nor do they blame other people below[9]119.

《中庸》中的“天”有时指物理意义的“天空”。比如“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26章第9节)中的“天”,理译为“heaven”,安译为“firmament”。这两个词都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天空,并无太大的区别。但例3中的“天”具有形而上的意义。郑玄认为“天”无形无状,由“人感自然而来,有贤愚吉凶,若天至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14]。

理雅各译为“heaven”,用首字母大写的方式来传达“天”的抽象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中,“Heaven”一词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基督教中的上帝或天堂。理雅各是英国伦敦教会的传教士,其英译儒经的目标读者是西方在华传教士。他认为:“只有透彻地掌握了中国人的经书,深入研究过中国圣人的思想,才能理解中国人的道德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才能视为与(传教士)所肩负的职责相称。”[8]vii。对于19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来说,“Heaven”的基督教指涉显然无碍,甚至可以说,将“天”等同“God”的天神是理所当然的,也有助于传教活动的开展。

安乐哲与郝大维将例3中的“天”译为“tian 天”,他们没有选择在译文中直接传达“天”的内涵,而是保留了“拼音+汉字”,而后在译本的第3章 “《中庸》重要观念通释”中对“天”的内涵进行详细的阐述。安乐哲与郝大维都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们将译本视为“翻译得较为细致的学术工具(scholarly apparatus)”[9]序言,希望能为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或哲学系师生提供指导。对于身处21世纪的这些读者来说,“Heaven”一词的神学意味是致命的,只会“变幻出我们犹太—基督教传统的令人误解的联想而已”[9]97。正是为了有效交际,避免误读,他们才选择在译文中仅保留“天”的拼音和汉字,再以专门的章节来进一步阐释其丰富的内涵。

4 结束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审视《中庸》译本中“义”“小人”“天”的三维转换过程,对比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交际的积淀,故而语言、文化、交际有着内在的、符合逻辑的关联。”[15]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三维转换。在语言维,操纵译入语,保留原文语言形式和意义;在文化维,把握文化差异,进行文化传真;在交际维,考虑目标读者,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最终得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维持翻译生态的整体平衡。

[1] 关于孔子学院/课堂[EB/OL].[2016-12-31].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2] 丁大刚,李照国.典籍翻译研究的译者话语视角:以辜鸿铭《中庸》英译文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3(1):99-104

[3] 殷丽.翻译批评主体的视角差异性研究:以王国维、林语堂对辜氏《中庸》译本的批评为例[J].外语研究,2014(4):88-92

[4] 宋晓春.论典籍翻译中的“深度翻译”倾向:以21世纪初三种《中庸》英译本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88-92

[5]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2-5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 Legge,J.The Chinese Classics:With a Translation,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Prolegomena,and Copious Indexes:VolumeI[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1

[9] 安乐哲,郝大维.切中伦常《中庸》的新诠与新译[M].彭国翔,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 许慎.文白对照《说文解字》译述[M].李恩江,编.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1187

[11] 沈顺福.儒家道德哲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18-119

[12]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4版.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3] 金学勤.《论语》英译之跨文化阐释:以理雅各、辜鸿铭为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66

[1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23

[1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36

(责任编辑:刘小阳)

几种常见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一、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1]范琳,周红.二语语篇阅读推理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1]魏楚元,张翰韬,吕橙,等.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9-11,33

三、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存放地:大学到系部,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1]纪珊珊.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1:6

四、报纸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报纸名称,年-月-日(版序)

例:[1]辛小渐,张飞翔,李小娱,等.皖江城市带农村社区环境景观设计新思路[N].安徽广播电视报,2010-06-18(3)

H315.9

:A

:1673-2006(2017)07-0074-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7.019

2017-04-01

泉州师范学院校级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庸》英译本比较研究”(2015SK21)。

许凌逸(1979 -),福建泉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中庸小人儒学
中庸自明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儒学交流在路上
指印小人来了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木勺小人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