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奇小说《离魂记》的奇特艺术构思

2017-04-13刘天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说

刘天朋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浅析传奇小说《离魂记》的奇特艺术构思

刘天朋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离魂记》在我国古代短篇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品对坚贞的爱情进行了歌颂,赞扬了年轻男女在恋爱中的自主斗争精神,整个作品中充满了反对封建礼教的光辉。《离魂记》具有奇特的艺术构思,不仅在主题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作品结构布局和情节设置上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特色。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鲜明简洁的特点,作品的语言富有动作性。整个《离魂记》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本文主要对这些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后世《离魂记》艺术特色的学习。

《离魂记》;结构;艺术构思;想象

0.引言

小说《离魂记》的作者是唐代的小说家陈玄佑。它的主题思想是对封建礼教的鞭笞,对反封建的的婚姻自主进行斗争。通过离魂故事的形式,表达了讴歌爱情的主题。作品篇幅虽小,但是格调刚健清新,没有庸俗的气味,情节曲折多变,艺术构思奇妙。高超的文学艺术技巧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1.《离魂记》题材内容

《离魂记》在内容上对六朝志怪小说有继承的部分。主要讲的是,是官宦之女张倩娘,与青梅竹马的表兄王宙相爱,父亲曾经亲口许婚,谁知后来将其改配他人。王宙于是诀别赴京。导致倩娘“徒行跣足”,灵魂与肉体产生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分离,灵魂脱离体去追求理想爱情。《离魂记》内容虽然是离魂小说,但是故事叙述的重点是爱情故事。张倩娘与王宙两厢情悦,私感想于寤寐。但是,父亲由于利益关系,将她许配他人。精神崩溃之下,她这是她勇敢的一面,是作者想要表现的主要的一面。由于出身官宦人家,加上难舍的亲情,几年后她却为自己的勇敢感到后悔。这表现了其性格的另一面。美好爱情与传统礼教,以及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使她陷入痛苦之中。正是这种矛盾冲突,丰富了作品的主题内容,推动故事情节自然发展演进。使得情节水到渠成,衍生出灵魂探亲的情节。作品思想性具有一定高度,作者思将思想的矛盾隐藏作品之中。当写到,五年之后倩娘后悔自己行为,是“弃大义”,倩娘思想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原因是倩娘的家庭出身,其父为清河张镒。官宦人家的小姐,从小的思想教育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必然出现对传统礼教的反叛不彻底的现象。但是,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传统礼教的认同,变成了倩娘身上的奇闻异。事实上,倩娘性格矛盾,就是作者思想意矛盾的反映。通过倩娘的角色,作者实现了自己的婚姻理想。作品的真正解决是,封建婚姻秩序和封建礼教束缚,这两种矛盾的统一。也就是倩娘灵魂与肉体合为一体。与封建时代文人一样,《离魂记》的作者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又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对自己产生禁锢。这种矛盾产生的基础是中国的文化基础,具有真实性。作品中表达的复杂情感,是那些早于《离魂记》的作品不能比较的。

2.《离魂记》作品结构

《离魂记》全文五百字,但故事完整。故事的活动场景特色,交代得非常清楚。这种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在现代的短篇小说,一般注重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写部分中篇或长篇小说,只描写了几个小的事情。但是,我国古代的短篇小说,往往在短短的篇幅中,可以进行几十年间的事情叙写。这种写作方法,要求写出最精练、最典型的情节。在描写艺术上,要有详有略、有虚有实。《离魂记》中,张倩娘与王宙一生的描写,一共三个阶段。分别是,成年前、五年漂泊和四十年后。其中描写的重点是,离魂后的五年漂泊。这段篇幅大概占有五分之三。对于后文生子情况,简单几笔带过。以今天的观点看来,这有点画蛇添足之嫌。但是这种艺术手段主要是为了,讨读者喜爱。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也有这种写作习惯。《离魂记》的结构顺序是时间为序。作品的表达脉络清楚,情节引人人胜。对于文章的叙述,前后有相互补充的效果。例如,如倩娘魂离躯体后,失魂的倩娘状况。这种背景的不想红,起到了倒叙的作用。小说的结构严谨,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3.作品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置

《离魂记》只有区区五百字的篇幅。在现代小说角度,要在情节上,出现波澜起伏的效果,写作的困难比较大。但是,《离魂记》的情节腾挪跌宕。倩娘与王宙两个人,在睡梦里都思念着。幸福的日子,仿佛指日可待。出人意料的是,突然闯入求婚者。在其父的统一下,倩娘被轻易许配他人。女主角情感上的波澜,将内心的希望变成失望。王宙气愤之下,只好托故赴京。如棒打的鸳鸯的情节中,倩娘和王宙自奔前程。这时候,读者会觉得故事没有回天的余地。但是,突然来一转折,王宙,与倩娘私奔了。因为事件发展的意外性,二人悲而喜。这一巧妙地设置,使得故事具有波澜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两人客居蜀地五年,相亲相爱地度日。终于,爱情婚姻的理想被实现了。好景不会太长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这样幸福的婚姻生活是不存在的。倩娘思念父母,引起了啼泣言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归家后,家人在船上见到倩娘表现得非常惊奇。其极为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此为二次转折后的余波。夫妻二人在客居属地的五年相亲相爱,实现了爱情婚姻的理想,而这样的生活本应该是幸福的,然而,倩娘有常常对父母有所牵挂,于是蹄泣言归,就在平静中掀起另一个波澜,夫妻二人回家后,首先是张锰听闻此事后大惊,而后,家人在见到在船上的倩娘后而惊呆,再后是倩娘留在家中听说后而欣喜,笑而出迎,相同一件事情,三方面表情都有所不同,而且不同人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正所谓同中有异,曲尽变化。

又惊奇地出现,家中的倩娘笑而出迎。这样的情节设置,容纳了巨大的波澜,让人感觉咫尺万里。

作者故意布设了疑阵,当倩娘私奔王宙时,并没有清楚交代,倩娘是人是魂。这时候,张锰不知,家人不知,就连当事人倩娘也不知。这种扑朔迷离的情节设置,引人人胜的。倩娘的魂离躯体私奔王宙,成就了作品浪漫主义特色。这样文学作品设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充满了奇幻的艺术想象。作品用虚幻的外衣,表现了人物真实的感情。体现了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从梦境升华为“真实”。这个角度的艺术构思,,幻中有真,就是以写真。比真实再现更感人。更深刻、更强烈,因而也更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怀之专一,鬼神可通”的评价,对此类爱情故事进行了肯定。《离魂记》的情节,是粗线条的勾勒。人物描写是剪影式的,没有精细的刻画。因为篇幅的限制,这个问题难以避免的。难能可贵,有几处精细描写生动传神。仿佛特写镜头,让人看到了细部特征。在作品中,大家看倩娘“颜色怡畅”。简单的描写,道出了娘精神生活的变化。“颜色怡畅”,不同于前人创作的是精细人微描写。再如,写倩娘与室中女合后,“其衣服皆重”。表现出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差别,让人感觉仿佛真有其事,细节上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

4.人物塑造的巧妙

倩娘勇敢、有主见的性格,是在两大情节中体现出来的。分别是“私奔”和“返家”。

而在两个情节中,和对王宙的表白是主要体现手法。为使故事情节服务于人物形象,素材被进行了剪裁。所以在叙述上详略得当。这些都是作者有意为之。在《离魂记》的研究中,明人胡应麟有过精辟的结论,他说,正是在“作意好奇”驱动下,才出现善于剪裁等的小说因素。东汉时期,辞赋中就出现了虚构情节,就像后世发展的小说。这些杂赋、俗赋在作品叙述中,非常注意剪裁。《离魂记》在剪裁技巧方面,注意继承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出神入化的演绎。《离魂记》中倩娘、王宙、张锰三个人物中,两个正面,一个反面。、中心人物是倩娘。倩娘是“端妍绝伦”的少女。在未成年的时候,张锰允诺她嫁给王宙。这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一队,就连在梦中都互相寤寐。但是,张锰为了家族的利益,不顾女儿幸福,故事矛盾与冲突兴起。坚贞爱情的倩娘,在王宙离开其家后,魂魄变离肉体而去。这对封建传统礼教是极大的鞭笞。在家长包办写,造成了网宙和倩娘的悲剧。魂魄离开肉体,反映了倩娘的反抗性。但是在私奔之后,她常常思念父母,刻画了倩娘性格温驯。不同角度的刻画,符合故事发展的实际。这样的刻画手段,是文学理论中典型性格和环境的具体使用。

作者采用了多种人物刻画手法。例如,性格的简介中,形容张锰“性简净”。也有简单的肖像描写,形容倩娘“端妍绝伦”。表现人物也采用了行动描写法。如张锰的赖婚另许。表现恶劣其专横和言而无信。倩娘在私奔前后两段心理描写表现了倩娘性格两个侧面。有采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比方说倩娘的两段话:“君厚意如此,寝梦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将杀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吾囊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胡颜独存也?”,其实就将倩娘两方面性格表现出来。作品中有不少心理描写的地方,例如,张锰将倩娘许配他人后,一对恋人内心痛苦的描写。与此后,王宙见倩娘在船上时候,“惊喜发狂”的极致高兴心情描写。不同描写手段的采用。体现了作者在描写效果上的生动逼真。

5.《离魂记》后世文学影响力

《离魂记》对其以后的文学作品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共时角度,《离魂记》为其他文体给予了思想上的支持。灵肉分合达到惬意情怀,成为作者一种创作思路。在“词”这种以抒写个人感情为主的文体中,这点表现得非常明显。词人时而直咏其事,时而将其铺陈点染,一唱三叹。前者如秦观《调笑令·离魂记》:“诗曰:深闺女儿娇复痴,春愁春恨那复知。舅兄唯有相拘意,暗想花心临别时。离舟欲解春江暮,冉冉香魂逐君去。重来两身复一身,梦觉春风话心素。心素,与谁语。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精爽随君归去。异时携手重来处,梦觉春风庭户。”后者如姜夔的《踏莎行·自河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青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在历时角度,《离魂记》影响了同一题材的创作。自宋元始,《离魂记》被改编为戏曲作品,各种著录版本有六七种。例如,后代的《迷青琐倩女离魂》,阙名南戏《倩女离魂》,都是在《离魂记》的影响下产生的。虽然这些作品中多已亡佚,但《离魂记》精魂情通题材在不断的重写中,一次次焕发着艺术的光辉。在《离魂记》之后,戏曲文本大量产生。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绝大多数作品亡佚原因,不是非今人可以揣度。因为在优胜劣汰的规律下,我们可以认为,流传下来的作品,一定是同类作品中最为经典的,影响力最大的。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唐代作家对《离魂记》的态度。阅读全文,我们分析出联系上下文中的"离魂",其实是有所实指的。这种叙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到诸宫调《倩女离魂》影响。诚然,《离魂记》精魂情通题材,在我国小说的流变史中有着决定地位。在唐代的传奇作品中,极少数人能够接触到。导致影响范围的缩小。但是通过戏曲的传播,文学作品得以流传下来。在后人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离魂记》的舞台生命力一步一步蓬勃发展。使得《离魂记》的文学影响力,达到将其内容概括为典故,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独特效果。

6.结语

总得来说,《离魂记》是我国小说唐传奇早期比较成熟的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在叙述模式上,继承了传统的篇章机构特点。在题材内容上也是对六朝志怪小说的继承。作品中的辞赋表达方式,是这一时期作品共有的特点。从《离魂记》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小说文体承上启下的作用。《离魂记》在这一时期的传奇小说中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1]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熊明.中国古代小说离魂故事范型的文化观照[J].聊斋志异研究,2008(3):156.

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187-02

刘天朋(1993.8—),男,安徽阜阳人,汉族,本科学历,就读于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小说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闪小说二则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