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

2017-09-28降彩虹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学心理健康

降彩虹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大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

降彩虹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各高校人才辈出的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上升,人们更加注重自身身体素质,体育运动逐渐得到普及。且体育运动不仅能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在加强心理健康问题上也起着独特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体育运动也会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并就体育运动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效应;评价标准

1.研究目的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支撑,是社会知识的代表,中国社会的成长离不开大学生,务必要确保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从而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才能,更好把握、创造机遇,从容面临各种挑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奉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但目前,却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障碍甚至心理疾病,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这种负面状态已逐渐引起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视。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对心理健康思想的宣传与推进,是对现今大学生的 “必修”。而体育运动可以在帮助大学生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对心理的良性调节。但由于国内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起步尚晚,和国外相比较还远不够成熟,如何更好调节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这两方面,使大学生能良好调节自身压力,是本文所研究的关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自内蒙古自治区的8所大学,总计为609名大学生,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9.65~21.91岁之间,其中男生为302人,女生307人。本文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数据统计法。通过spss11.0软件对研究得到的结果做筛选和处理。

(2)问卷调查法。首先要制定出一份目的明确的调查问卷;之后是实施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总计609份,研究人员要在学生如实填写好问卷后及时回收,并做好问卷最后的处理。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63份,有效回收率93.8%,其中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85人、278人。

3.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调查

在回收的563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心理健康的人数为539人,占据总人数的95.7%;认为体育运动无法促进心理健康的人数为10人,占据总人数的1.8%;认为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并无关系的有8人,占据总人数的1.4%;不清楚的则有6人,占据1.1%。

3.2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调查

体育运动能够直接将人的行为方式作出最有效的塑造,它代表的是积极向上。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否良好主要受到体育运动这几个方面的影响(表1):

表1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调查表

(1)体育运动能充分调起学生的积极性,调节情绪,愉悦身心,尤其是对诸如动怒、沮丧等不良情绪的调节。

(2)当学生的心性受到不良事物或是情绪的影响时,体育运动能及时转移学生对负面注意的引导,转变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其能充分投身到积极的运动中。

(3)归属感是个体获得心理安全感的必备条件,能使人免于心灵孤独的恐惧,而体育运动通常是集体式的运动,可以带给人强烈的归属感。

(4)拥有良好的合作及竞争意识是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体育运动多半是团队协作的形式,每位成员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相互交流与协作,无形中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当然,合作并不仅限于和队友、教练间的合作,还涵盖和观众、裁判之间的合作。并且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同时,还能增强其竞争意识。

(5)当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时,体育运动能动员机体进行体育活动,转移机体的不良注意与压力,使机体能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因此,体育运动对降低焦虑、抵制抑郁能产生一定的作用[2]。

(6)体育运动中不乏诸如长跑之类对体能、意志相当高的体育运动,因此体育运动能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7)运动一向崇尚平等与自由,大家为了相同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其中,志趣相投,很容易就成为朋友,有助于形成友谊。

(8)学生自身的优缺点、习惯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都能通过体育运动表现出来,这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9)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完善自身的个性心理特征。

(10)体育运动开放性强,可以使学生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平台。

3.3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原因

体育运动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积极影响,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如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却参加了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或者是学生对参加的体育项目不感兴趣,从而导致事倍功半,又或是学生性格内向容易害羞,无法很好的展示自己等情况下,体育运动也会使大学生产生负面消极影响,具体原因可参考下表2:

表2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调查表

4.体育运动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举措

4.1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行力度

内容主要包括:正确认识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主导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以及体育运动习惯与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场地的设施建设;积极挖掘各种隐性体育运动资源,努力使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更具特色;使学生对学校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关系能有更正确的认识[4]。

4.2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各大高校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中,使校园体育运动氛围能变得更为积极更融洽。同时,对体育思想的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积极的体育思想能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心理思想往良性方面引导。学校还应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多组织各类体育知识访谈或是讲座,使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将更多心思花在体育运动上,从中感受到体育带来的魅力。另外,高校应将体育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使其能真正立足于校园中,比如,可以加强高校体育史陈列室的宣传、开放力度,加深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继承并发扬学校体育文化的优良传统。

4.3 开放新的业余体育活动资源,确保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

隐形活动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通常为精神形态的体育活动资源,对体育活动具备积极的开发价值。高校应重视隐形体育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使学生能更自由的选择体育活动。其具体目标为:

4.3.1 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可以让事情变得事半功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其获得的良好心理体验会更加直接,学生能感受到的运动愉悦感、满足感、控制感、成就感会更加深刻、强烈。长此以往能加强学生的运动需求,充分发挥了运动带来的积极心理健康效应,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值。

4.3.2 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

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强有弱,很多学生有自己想要参与的体育项目,但由于其身体状况不理想而无法参与或者是无法很好的参与到其中,这不但阻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使其心理发展受到影响。

4.3.3 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自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

学生的性格特征也可以决定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比如性子急,容易急躁的学生可以试试多打太极拳这类持久性强的运动项目,通过缓慢的运动与不断的自我调节,使自己急躁易浮动的心能逐渐静下来。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选择足球这类团体性项目,加强自身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参加拳击、游泳等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克服困难,学会表现自我,敢于展示自我,相信在长期的坚持下,能够帮助自己提升胆量。

4.4 多元化评价标准

4.4.1 运动态度的评价

运动态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运动效果,因此在做考核与评价时,除了运动效果的评价外,还应注意学生平时的运动态度,将其纳为评价标准之一。具体可以从学生对体育运动是否主动。是否有将相关的体育知识应用进运动实际能力与学生的体育运动投入程度以及学生对体育运动问题进行思考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做评定。评价不能过于单一,从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做评价,能促进学生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进而充分发挥出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4.4.2 情感表现评价

情感是人心理的直接反映,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各种情感特别是情绪状况,这是评价中的关键内容。肯定学生的良好情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自然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另外,当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教师应及时引导,采取积极鼓励的措施,使其能走出不良思想,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4.3 健康行为评价

之所以开展体育运动,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体育运动能加强身体素质,因此,健康的体育运动是学生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学生健康行为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基本体育道德的遵守、对体育运动规则的遵守、对体育运动设施是否爱护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压力日渐上升的当今社会,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疾病,这都是不容忽视、客观存在的问题。体育运动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心理往健康的方向上发展,这是其余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及家长应当重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所能起到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毕竟成才先成人,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是成长为和谐社会主义人才的最基本前提。

[1]李国金,王云,藏威.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负效应[J].四川体育科学,2007,04:79-81.

[2]杜国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S1:15-17.

[3]岳芳,罗光霞.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发展的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5.

[4]房杰.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J].安徽体育科技,2003,01:74-75.

[5]洪晓彬,邓喜安.国内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方法学述评[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4,09:19-23.

[6]黄家莲.现代大学生身心健康与阳光体育运动效应的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2010:6.

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057-02

课题项目:课题项目为大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课题编号为SZ15B003。

降彩虹(1984.11—),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硕士研究生,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管理心理学。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