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探析
2017-04-13顾婷婷
顾婷婷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0)
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探析
顾婷婷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0)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改革深水区,教育体制正在实践去行政化,这种改革将会直接令高等教育的管理趋向于自主性,也有利于它走向自由化的教育、高效化的教学。在这种改革背景之下,高校教学管理必然会选择一些与之相对应的理念、方法,本文引入项目管理法这一概念和手段,并从思维路径与技术路径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以期为高校教学管理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项目管理法;高校;教学管理;运用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体现在它的兼容性、高效性、实效性三个层面,因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往往会牵涉诸多内容,比如,现在的高校教学管理中,不仅包括教师,也纳入了学生;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范畴的界定更为宽广,如教师的职业化、教学效率的高效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课程的优化程度、教学项目的设置等。所以在复杂的教学管理设置下有必要实施项目管理法,以此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一、项目管理法
项目管理法的具体内涵指的是在对项目活动的分析基础上,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达到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设计与管理的规范化实践。项目管理的前提是有项目,项目的设立成为了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主要方向。简而言之,即是通过项目管理方法,将项目相关的资源实施有效配置,令其能够在有效配置、高效配置的作用下,对教学实践工作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从管理过程分析,主要包括五大步骤的管理过程,具体是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由于这五个步骤之间既有重叠、又有交叉,所以需要在运用项目管理之前,先对其背后所承载的思维方法加以分析,然后说明其中的运用工具,最后在清晰认识其运用逻辑、方法后,将其平移式的对接、融合到高校教学管理之中,达到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效用的提高。
二、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路径选择及运用
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路径通常选择思维路径与技术路径两种。在前一种路径下,它的具体应用需要按照系统、分工两大思路,在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前提下,完成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在后一种路径下则是信息技术与项目管理法的融合,以及它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用时髦的话讲即是互联网+项目管理法完成后的高效性,有利于提升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成果。
(一)思维路径下的项目管理法运用
项目管理法的本质来源于它的思维逻辑。因而在应用项目管理法之前,要进行管理路径的选择,就需要先从思维路径出发,弄清楚项目管理中包含了哪些新思维、新理念,可以更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固有思路。由于该方法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各大高校获得了有效应用与实证,国内在引入后也获得了较好效果。所以在这种既有实证基础,又有经验积累的条件之下,可以明确的归纳出项目管理法所包含的新理念、新思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系统思维、另一个是分工思维。通常认为系统属于整合、分工属于专业化处理,认为两种思维存有矛盾。但从实质上观察,系统思维属于项目管理法应用的框架结构组织思路;而分工思维则主要集中于具体操作层面。因而经应用项目管理方法时,要对应的运用这两种新思维、新理念。
比如,在系统思维的运用方面,主要是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容,将其内容作为每一个项目的组成要素,然后利用系统思维,以整体与局部分析原理,建立起一个要素指标化后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但由于高校教学管理既要求有一个顶层设计,也要求通过制度设置来加以实践。所以在这种系统框架结构搭建出雏形之后,重要是将这种体系通过制度、机制来加以实现。具体如在制度设计方面,要求按照教学管理体系的各项构成要素指标,引伸出制度规范条例的对应化,也就是说,要求制度建设与所有的要素有对应、相一致。如此可以确保制度设计后的有效执行。而在制度设计完成后,最重要的机制运行才是其重要实践监督、执行、保障的关键举措。因而评估机制需要与制度规范对应起来,令二者形成制度引领、评估机制促进的新模式;同时激励机制属于一个交易成本的问题,因而要通过激励机制减少其中的成本费用,即要求将管理的垂直体系,调整到一个可以有对应激励措施的中介者,即可以通过绩效来实现;所以激励机制的构建也要求与制度规范对应起来,完成岗位绩效、项目绩效考核与它的联合,以此达到它的有效应用。概括起来讲,即是在项目管理法中选择思维路径下的系统思维进行教学管理实践,就必要通过要素分析、指标化设置,然后,构建起教学管理体系,并借助体系在项下分别设置指标化后的制度、机制方面,建立起制度引领、多机制并行的新型管理模式。
再如,以分工思维为例,它属于具体的实践层面,即要求在建立好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之中,运用这种管理框架结构的系统设计;将制度、机制的操作,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管理要素或管理项之中;具体实践可以理解为,在每一个项目下设置具体的细项,就是通过分工将大项分割到每一个小项,使其有指标、有标准、有内容可寻可查可执行。按照理念层面的解读,就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将大体系的设计与小体系的设计进行并行应用,形成一个“树型结构的无限生长模型”,从而实现每个教学管理项目的实践内容与实践主体相对接,由此达到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直接性。由于系统思维、分工思维在构建大体系时得到运用,在管理实践中也会得到运用。所以,注意事项下的说明要求把握好二者的灵活结合应用,防止教条化的理解与实践所产生的僵化管理。
(二)技术路径下的项目管理法运用
项目管理法之所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可以获得实证效果,其主要原因除了上面提到了思维突破与新理念运用之外,重点在于它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后的效用得到了有效提升。换句话讲,传统时期的项目管理方法因为要处理大量的材料与数据,或者文献资料,往往运行起来速度较慢,见效也需要经历较长时期的等待。但是当其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后,却获得了前所未有变化,根据现有经验可以认识到该方法在各个领域内的现代化应用已经取得了普遍认可与认同。以下就从技术路径对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展开说明。
按照互联网+项目管理所产生的效用,可以将这种方法平移到高校教学管理之中,即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能够借助其中的技术路径来加强或完善。比如,以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教师管理为例,一方面,要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新理念从教学管理转移到教学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又要将教学效率的提升落实到教师职业化转型、学生监督方面。所以,在实践项目管理法于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时,就需要按照这种技术路径,搭建起一个三方共有的平台,即教学管理方、教师、学生三个主体都要在同一个平台中获得自由话语权,从而将教学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教学监督实现平台上的对接;通常也将其称为项目管理的透明性。具体来看,要实现教学管理中的理念传导,就要求教学管理方能够根据当前的教师职业化转型这个项目设置、教学理念更新这个项目设置、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这个项目设置,分别以要素划分的方法,提升到三项相加后的小体系层面,然后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工具与搭建的平台,令教师获得职业化转型,并将转型过程中的各项学习心得与具体的经验归纳以方法传导的方式平稳给学生,达到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完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教学管理目标;同时也能够利用学生自主的绩效考核与应用实践而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在这种以技术为路径的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对于项目管理法的“活学活用”,即要解决某一个教学管理问题,可以在高校教学管理大框架结构之内,选取相关要素实施小体系构建,快速按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用加以实践与检验。这种技术路径相对复杂,表面看只是一种互联网+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实践运用;但在实质上,它是趋于复杂性的一种信息技术实践经验积累后的技术方法,或者说是在技术方法应用的经验中获得了形而上的抽象性总结,建立起了一套可以针对教学管理产生实际效用的灵活机动方案;在西方国家多被称之为“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需要说明的是,项目管理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目前依然处于一种初级的阶段;因此要真正的达到对它的高效应用,以满足当前的直接性、高效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管理对教学实践产生较大效用,则应该注重项目管理背后思维逻辑的分析,做好顶层设计,然后在技术路径下达到对它的活学活用。
结束语
高校教学关系到我国的人才战略与发展战略,因而教学管理工作是达到两大战略实践推动的主要要素。建议在当前以中国为引领的全球化回归趋势下,尽可能在思维层面吸收项目管理法中的系统思维、分工思维;更好的借助大体系、小体系的构建,更为全面、具体,有明确细项下设置明确指标的管理项目设计;并以此为前提,全面的推进制度设计、机制完善,以至于最后真正全面的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向着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另外还应该从人才培养、学术推进的角度令高校教学管理与现代社会的企业人才需求、社会化就业、知识技术创新达到有效对接、融合,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1]王志彦.复杂性科学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4-6.
[2]陈俊红,杨俊.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2016,(15):88-89.
[3]刘立龙.浅析本科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可行性[J].教育与职业,2014,(33):45-46.
[4]胡立,张放平.高校教学管理生态的主体存在方式与实践观照[J].东北大学学报,2015,(4):422-428.
G647
A
1009-8534(2017)06-0051-02
顾婷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周圣强
审 稿 人:陈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