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2017-04-13焦胜军张君第

关键词:顶岗工匠精神工匠

焦胜军 张君第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714000)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焦胜军 张君第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714000)

文章在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并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校企双重培育“工匠精神”,注重文化育人,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培育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匠精神”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遍追求。2016年全国两会,“工匠精神”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师徒共同生活、学习、钻研技艺。师傅在传授徒弟技艺的同时,言传身教,教会徒弟做人做事,潜下心来,精雕细琢,呈现精品。在一定意义上,师徒共同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天工开物》中,只其“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一句,足可见对“工匠精神”之追求。在西方国家中,德国式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工艺上精耕细作,制造出性能优良的产品。

一般讲来,“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1]“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其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工匠精神”是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它应该是所有职业人都应具备的品质。落实到个人层面上,“工匠精神” 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让企业满意的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2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注入“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2]当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完成现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内涵发展,兼顾通识课程、文化课程的教育,更要将对工作的执着,对事物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等精神贯穿到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对高职院校来讲,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先进制造业培养一大批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精湛制造工艺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理念和现代服务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基础产业和艰苦行业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以达到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更要从价值取向维度出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从而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技术技能人才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3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高职院校提供给学习者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提供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促使职业精神的养成和就业创业能力的获得,与此同时,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践行德艺并举更是继承和弘扬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表现。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国家铁路事业发展脉搏,主动适应铁路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始终坚持专业跟着铁路行业“走”、合作围绕铁路企业“转”、课程适应铁路市场“变”的发展策略。学院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着力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加强,在高尚职业精神的引领下,将“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践行在技术技能人才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

3.1 多措并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知行合一的价值主张,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形成了符合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对专业孜孜不倦的研究,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探索形成了“学工融合、知行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探索形成了“学校工地、项目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探索形成了“三岗并举、六方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3.2 系统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综合实训学习领域、专项素质学习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专业选修学习领域等9个学习领域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岗位任职要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兼顾多种能力。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将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融入国家“互联网+”,以开放、创新的互联网思维与精致、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合。

3.3 主动适应,服务铁路施工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国家产业发展结构和方式的调整,铁路施工企业发展战略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态势。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学院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先后开办了工程物资管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专业,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也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院先后为中铁北京工程局、中铁一局、中铁四局、中铁七局等多家企业开展了包括高铁、地铁、房建、人防工程施工技术及预算、试验与检测、物资管理等培训,帮助铁路施工企业对现有人才进行转型和提升,同时将企业的新理念快速融入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未来的职业素质。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引入教学资源,开发专业培训包,毕业生走出国门,走向了国际市场。引入BIM技术,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骨干教师水平,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专业教学中。

3.4 优化递进,注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现场教学管理办法》等二十余个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从目标、内容、条件、管理、评价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过程中反映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整改、调控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运行,优化实践育人环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各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结合专业特点,按照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技能等层次,构建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并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还着力培养高素质实践教学队伍,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此外,在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时,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恒心与专注,做到实践严格、生活严肃,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爱岗敬业。

3.5 规范有序,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各职能处室和相关系部统筹协调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各专业系根据管理办法制定顶岗实习管理相关实施细则,通过QQ、微信、实习监控平台,规范顶岗实习管理,逐渐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的育人模式。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设计了《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及考试安排表》、《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联系顶岗实习学生记录》、《学生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鉴定表》等系列过程资料,采取指导教师定点、院系领导走访等多种形式强化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度。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指导教师,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现场组织管理、技能训练、实习考核等工作;校内指导教师根据顶岗实习具体项目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并与校外指导教师保持联系,相互配合。顶岗实习学生考核成绩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共同加强学生职业态度与素养的培育,使其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能够做到专业与专心。

3.6 深化合作,校企双重培育“工匠精神”

充分发挥理事会的宏观指导、战略协调作用,以互利共赢为纽带,做到“学院对接集团公司,系部对接分公司(项目部),教研室(专业)对接项目部(工区),教师对接工程技术人员”。明确了各方职责分工,强化专业建设,完善制度、经费、人员、激励等保障措施,形成激励政策先行、经费保障到位、全员积极参与的格局,达到双方受益共赢的办学目的。

学院先后和中铁一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让专业与行业企业近距离对接,学生才会有真知真学,学生的职业信念、专业情感、学习动因、知识能力储备等离不开实践课堂。[3]学院领导每年分片定期走访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战略,邀请企业领导帮助规划学院发展战略,促进企业与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项目的实施。将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融入到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和校企合作论坛,邀请长期合作企业、高校专家等共同研究和分析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领域建设形势和人才需求状况,为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把脉。

学院每年召开校企合作论坛,职教集团各专门委员会会议,共同对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规划等事关学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开展咨询指导和评议监督。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将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开展现场教学。由系部派出专业教师担任现场教学指导老师,企业采取“师带徒”的形式指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师傅”。结合施工内容,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教学老师合作设计学习项目,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成绩考核。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施工现场对专业进行深入学习时,引导学生随时衡量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

3.7 文化育人,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专业教育、校友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发挥价值认同、道德提升、心理强化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物质环境建设贯彻就业创业理念,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种设施中,渗透到学生头脑中,凝炼校企合作文化,打造学生职业化成长平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将行业企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到日常教育过程中,通过在校学习,为学生搭建平台,为其成长为未来的大国工匠、建造超级工程提供有效的支撑。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5)》调查结果,学院就业工作呈现: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情况好,毕业生就业率、工作与专业匹配度、就业稳定性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与全国高职院校比较月收入高1048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10个百分点、离职率低28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国有行业企业就业比重89.8%);毕业生对母校认可度高(满意度91%);毕业生职业素养均较好地满足工作需求;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上手快,踏实肯干,能够准确定位,快速适应现场一线岗位要求。此外,随着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积累,在管理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部分毕业生已经陆续走上了管理岗位。以“工匠精神”为标杆,在素养、态度、能力上实现“质的改变”,毕业生在尝试和学习中不断成长,为自身的职业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4 结语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与精神,造就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技术技能人才,必将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

[3]贺星岳.人才培养要让行业企业说话[N].中国教育报,2016-03-01(6).

Cultivation of "Spirit of Craftsma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AO Sheng-jun ZHANG Jun-di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Weinan Shaanxi 714000)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Spirit of Craftsm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Spirit of Craftsma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ase of Shaanxi Railway Institute, the pat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is,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systematize the work proces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doing a good job in internship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cultivating "Spirit of Craftsman"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aluing cultural education, constantly enhancing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irit of Craftsman cultivation method

A

1673-1816(2017)02-088-05

2016-06-29

焦胜军(1968-),男,陕西韩城人,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16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课题

编号:ZJS201609;负责人:焦胜军)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顶岗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