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走蜀道
——读李久昌《中国蜀道·交通线路》

2017-04-13张夏天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米仓交通线路蜀道

◎张夏天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伴随着李白《蜀道难》的家喻户晓,蜀道的险峻和攀登的艰辛被世人所深知。尽管如此,我们对蜀道仍持有一种“熟悉并疏离”的感觉,蜀道的含义是什么?蜀道究竟指哪几条线路?蜀道什么时候开通并经历了哪些变化?历史上的蜀道又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文人从蜀道经过并留下了动人的诗篇?蜀道的作用是什么?现在的蜀道保留有哪些遗迹,有什么价值?这一连串的问题将在《中国蜀道》中一一揭开谜底。由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李久昌教授完成的《交通线路》作为该丛书的第一卷,对《中国蜀道》丛书的其他部分(其后依次有《历史沿革》《人文地理》《文化遗存》《建筑艺术》《艺文撷英》《科学认知》)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蜀道,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四川与外界沟通交往的道路,然而道路千千万万,通达的方向也是四面八方,如何从众多纷杂的道路中找到主干道并了解其演变呢?作者首先从概念上对蜀道进行了限定,从各种古文献和文人所做的诗歌散文中,揭示出蜀道的内涵与外延有一个从广义到狭义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在唐代基本完成,此后蜀道就由古代四川通往四面八方道路的广义概念,转变为“秦蜀古道”的专有名称。它是对历史上翻越秦岭,连接关中与四川盆地的一系列道路的统称。作者接着从狭义的蜀道入手,指出由于地形条件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蜀道并不是一条贯通全程的道路,而是由多条道路组成的庞大的交通网络系统。同时还指出这个交通系统还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各条干线及其支线的开发时间、开发程度等也都有很大差别。具体来说,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系统以汉中盆地为中转站,将蜀道划分为南北两段,可以“北四南三”来概括这一交通线路的格局。北段四条道路由西到东依次为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由西到东依次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在确定了“北四南三”的交通线路格局后,作者先从总体入手,从地理、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了蜀道交通路线的形成因素,接着又以时间划分不同的阶段,论述了蜀道从新石器时期萌芽、夏商周时期开拓、战国秦汉到魏晋发展、隋唐两宋兴盛以及元明清时期发展与变革的大致过程。之后又以“北四南三”作为框架,分章具体论述了这七条道路是如何形成、发展、变迁的,各条道路的主、支线及其走向,以及每条交通线路的特点。并于结尾处,回顾了近代以来蜀道沿线现代交通的兴起与发展,指出传统蜀道虽然已逐步完成了其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但其并没有终结,而是以现代交通对蜀道的历史地理继承、蜀道历史文化遗产的另一种形式延续,继续呈现着缤纷多彩的生命。

通观全书,内容翔实,体大思精,实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这不仅体现在蜀道文化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内涵,还表现在该书作者所构建的庞大体系以及运用材料的广度和深度方面。

蜀道作为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其变化也是纷繁多杂,就其开凿时间而言,自然不像李白所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也不像“五丁开山”的传说中所说在战国时形成,虽然缺乏可考的史料和实物资料加以论证,但在这7条道路中,故道、褒斜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这5条道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由人们来往践踏自然形成,至迟在商周时就已开通,子午道开通于战国时期,傥骆道也不如传统所认为开通于三国魏晋时期,而形成于西汉。由于道路是由一个个节点构成的,不同节点之间又可产生不同的联结方法,所以每条道路也延伸出众多支线,作为地区内部便行的通道。而道路的形成又受地形、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或因地形的制约,某一道路的某一节段只能沿特定路线进行,如北宋前故道上的青泥路;或因节点众多,每一段干线下又形成若干条支线,其中又间杂着多条分支线路或延长线,构成一个复杂的交通网络,如米仓道。而7条不同道路之间里程长短和难易程度也有差别,因此利用效果和地位也不可相提并论。又因蜀道与王朝政治中心的关系,其在国家中地位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如汉唐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长安,这7条道路大都在此时期飞速发展并达到繁荣;唐末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东移,蜀道也由全国性驿路转为地方道路。与此同时,道路所联结和经过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也影响了道路的重要性和通畅度。历史上的各种军事活动,或加快、或毁坏、或堵塞了蜀道的发展。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蜀道交通线路的特点也相差甚大,这就使蜀道的内容变得既丰富又复杂。

交通线路带动的是区域间的交流与融合,该书庞大的结构体系体现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该书在梳理各条线路最基础的自然环境、开凿时间、路径和发展变化的同时,又以道路交通为主线,对每条线路上的整修废弃状况、关隘驿站设立、栈道碥路修建技术、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军事活动进行了详细书写,继而深入到道路上的每一个节点、沿线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文化交流、商业贸易、人口迁徙、遗址遗迹等,融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族等于一体,体现了整体的交通观,凸显了交通线路的人文社会内涵。如此庞杂的内容依然没有偏离以交通线路作为主干的宗旨和对蜀道“北四南三”交通结构核心问题的论述。在每一章的论述中,主要论述了道路的形成、发展、变迁、主支线及其走向、交通线路的特点。在这个逻辑结构下,再对文章进行加工和充实,先以时间描述蜀道在不同时间段中的发展变化,再在空间上描述蜀道经过的各个道路节点和支线,最后细化到每个节点的发展变化,充实文章每一方面的内容。虽然不同章节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的逻辑都是一致的。

本书不仅采用文献类型丰富,而且作者能够娴熟地使用史书、方志、笔记、诗文、青铜器铭文、碑刻、传说、考古、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实地考察成果、历史遗迹等资料。表现在其论述每一条道路时,并非简简单单地进行描述,而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有力的论证,或用考古资料考证道路形成的时间,或用史料和碑刻资料来阐明每一条道路的修建过程,或用蜀道诗和文章来表达蜀道险峻的地理现象和蜀道涵义的演变,或用史料中的军事行动和政治事件来揭示蜀道兴衰的原因和过程,或用地理志和地方志资料表明蜀道上各个道路节点的沿革历史。行文中或单独取一,或多种并用,使该书的每一章、甚至每一节都有着充分的论证和说明,这是该书成为一部优秀著作的重要条件。

该书全面系统之外而不失科学性。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科学性是其立足的根本,如果不能严谨地选取史料并考订各种观点,仅仅听从传说或古人的记载,那么书籍就失去了科学性,最多只能作为一本通俗的读物供人消遣娱乐。该书不仅取材严谨,论证也十分科学。论述中的材料选取以正史史料、考古资料、碑刻以及现存的历史遗迹为重,其次才是地方志,最后附以诗文、笔记、传说等进行补充润色;对待有争议的观点,既不盲从于古人,也不服从于现代的学术大家,而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各种观点和论证材料中得到自己独特的见解。譬如确定各条线路的开通时间、确定荔枝道和米仓道的起点、对各条道路在各个时期功能的转变进行描述等,在论述中都可以看到作者思考的痕迹,这无疑是十分可贵的,也使该书结论因严谨而更科学。

蜀道自战国以来作为官方大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蜀道的主干线和支线也经历了数不清的变化,这些变化绝大多数都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支撑,也留给后人许多未解之谜团。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蜀道研究越来越受到当代学者的重视。1985年,严耕望先生出版了鸿篇巨制《唐代交通图考》,对蜀道各条线路做了详细论述。此外,黄盛璋、李之勤、史念海、王子今、郭荣章、蓝勇、辛德勇等先生亦曾涉足蜀道的研究,对秦岭区域的褒斜道、故道、傥骆道、文川道、子午道、祁山道,蜀山区域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洋壁道、阴平道和嘉陵江水道等多条蜀道道路的开通、利用、演变、走向、经行地、里程、栈道的兴废和变化、历史事迹、名胜古迹等诸多问题进行了长时段的考论,产生了一批较为丰厚的科学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许多学术争议。如,关于魏晋时褒斜路上所修迴车道的问题,一些学者就迴车地望和褒斜道是否改道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作者在面对这种争议问题时,如实地陈述了黄盛璋、李之勤等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关于米仓道究竟是一条单线还是多线复合构成的问题,作者结合前人研究结论和已经考订清楚的道路以及米仓山的复杂地形,首先肯定了米仓道并非单一孤线的观点,然后提出了米仓道是多线复合的南北交通网络的观点。关于荔枝道的起源问题,作者系统比较了南海说、蜀中说、闽中说三个观点之后,从保鲜技术、运输条件、史书记载三个方面综合分析,确定了古代涪陵为荔枝道南端起点的认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者用文字表达了自己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

该书在注重整体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仍不失其通俗性,具有作为科普著作广为传播的价值。

上文已提到,该书并不只是作简简单单、干巴巴地描述蜀道,而是通过多种资料进行论证和补充。书中涉及“纣王伐褒”“武王伐纣”“五丁开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追韩信”“诸葛亮七征岐山”“一骑红尘妃子笑”“安史之乱”等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使遥远的古蜀道由一条条平面上的线状道路变成了充满了人世间悲欢离合、历史兴衰的立体的道路,让我们不由地沉浸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仿佛我们就如古人一样,行走在幽深的林间小径,攀登上陡峭的崇山峻岭,赤足涉过冷冽的河水,战战兢兢地踱过山崖上的栈道,同时一路上见证了诗人在此吟诗作对、部队短兵相接、驿马奔驰而过、战乱时官宦百姓拖家带口逃往南方、和平时不同地区的贸易交往等场景。特别是在确定荔枝道的起点时,由荔枝这种小小的果实出发,比较了南岭说、蜀中说、闽中说三种说法,期间引用众多地理志、方志、笔记、诗文的内容,描述了三地荔枝成熟时间和口感上的不同,以及“贵妃啖荔枝”等逸事,使人读之津津有味,也使荔枝道这条源于一种植物和一个女人嗜好的道路,多了一抹浓重的风情与色彩。

蜀道是一个纷杂的交通道路体系,在研究中厘定它的道路主干已属不易,分时分段对其进行总结描述更是艰难,作者虽开篇就从蜀道内涵的变化中确定文章以狭义蜀道为主,从而使文章的结构脉络可以更加清晰,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不能简单局限在关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两者间的双向交流中,而是一个多方位的、更全面的交流。事实上,文中也提到这7条道路中许多都开辟了通往甘肃、西藏、云贵、荆楚地区的延长线或支线,此外还有阴平道等陆路和嘉陵江水路,而这些通往其他地区的线路对这7条线路的地位、作用、重要性也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抛开广义的蜀道,仅局限在狭义蜀道的定义中,虽更有助于人们认知蜀道的定位,但也难免不够全面。同时,该书在配图上也略有缺憾,蜀道内容丰富、变迁复杂,历史遗迹有许多保留下来,相对于文字部分的丰富,配图的数量与内容就略显单薄。其中相当一部分关于路线的配图选自他人的著作,文中所提到的许多重要的道路节点和险峻地形都在地图上没有显示,使得地图与文章内容结合得并不十分紧密。此外,部分配图排版时距离所述内容较远,人为地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这些或因版面限制,一些小小的遗憾也在所难免。

李久昌先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研究历史交通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及古都学研究经验,克服多种困难,广泛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结合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力求从多方位、多角度、更深入、更全面地展现蜀道研究成果,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补证。该书首次系统地复原了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蜀道主要交通线路,并细化到道路上的每一个节点,描述了沿线关隘、驿站、城镇村路的地形地貌、历史沿革、遗址遗存,揭示了蜀道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阐述了蜀道完备的交通体系、道路建设和各条线路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特点,以及每一条道路上发生的历史事件、军事活动、商业地位、人口迁徙和交流,阐明了蜀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中国蜀道·交通线路》无疑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大型线形交通线路——蜀道交通线路的学术著作,它系统地复原和阐释了蜀道完备的交通体系和各条线路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了蜀道对历代王朝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这一成果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结论上,还是对蜀道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实意义上均超越了已有研究成果。

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然本书使遥远的古蜀道由一条条平面上的线状道路变成了充满了人世间悲欢离合、世事兴衰的立体的道路。阅读此书,我们仿佛伴随着嗒嗒的马蹄声,行走在古老的蜀道上。

猜你喜欢

米仓交通线路蜀道
蜀道向天开
重庆NORHOR家居艺术馆:百年米仓的重生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设计思路探究
全球GOA4级城轨交通线路一览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几点体会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转手
蜀道雄魂
蜀道盘旋着的历史之路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高峰期的不均衡运输组织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