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探析
2017-04-13刘宗灵王伟民
刘宗灵,王伟民
(1.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2.重庆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学部,重庆400030)
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探析
刘宗灵1,王伟民2
(1.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2.重庆市第一中学历史教学部,重庆400030)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与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具体载体,主要以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体现出来.红色资源以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时代性,以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高度相关性,能够深度融入思政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可以在实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红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融入路径
自教育部、中宣部等联合颁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05方案”正式实施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与青年人才培养格局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其不仅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传承我国优秀历史传统与熔铸民族精神的主要平台.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库、教学理念与目标、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不断的充实与完善,以真正持续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而在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传统中凝聚形成的红色资源,无疑是可以促进达成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之进行充分而细致的陶冶与利用,可以令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变得更加充实而生动,增强课程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1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当代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正式形成后,对于如何提高其教学实效性,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以更好的完成党中央规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界的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们一直以来关注探讨的中心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全国各大高校使用的都是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规范教材,该教材虽然脉络清楚体系分明,但缺乏根据不同地方特色与学生群体特点设计的针对性内容,可以说是仅有骨骼而欠缺血肉.因此,仅仅依靠统编教材进行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完成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1]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何种办法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呢?综合其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自身特性来系统考虑,笔者认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丰富红色资源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活动中共同挖掘利用的宝贵资源库.作为从事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我们应该自觉地将作为革命历史遗产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载体的红色资源有效应用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去,将其有机地纳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使其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早在2002年,国内学界即有人提出了“红色资源”这一概念,迄今已有不少相关著述涉及到此概念.[2]亦有人明确提出“红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是人们超越时空感悟红色历史的客观载体”.[3]根据多位学者的概括总结,我们大概可以给“红色资源”下这样一个定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与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具体载体.这些载体主要以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体现出来.前者在形式上较为单一,主要指各地留存下来的革命遗址与文物遗迹等实体,今天主要集中在各地政府开办的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等物质空间内.后者则较为丰富,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年艰苦奋斗历程中积淀下来的各类宝贵精神财富.其表现形式多样,譬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五种革命主体精神,及其统摄下的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整风精神等具体的精神信念,这些都是红色资源这个概念的重要构成要素.
再具体而言之,全国的红色资源虽作为一个自成系统的整体而存在,但各地的红色资源也各有各的特色与内涵,可以供各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充分发掘、整合与利用.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地区为例,因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等主力红军部队都曾在四川省境内战斗与活动过,在广大的地域内就存在着相当丰富的地方红色历史遗址,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也能与五种主体革命精神中的苏区精神与长征精神相对应.随着越来越深入的红色景点普查保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包含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的川内红色景点陆续向世人开放.如雅安地区的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广安邓小平故居,南充仪陇朱德故居,泸定桥红军战斗遗址,广元苍溪红军渡,万源八台山红军战斗遗址,巴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苏维埃政府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军事陈列馆,若尔盖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等等,难以尽举,由此形成了三大极具地域性色彩的红色资源聚集板块:长征遗迹板块、伟人故里板块、川陕苏区板块.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都是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宝贵素材.
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与初步形成的教学理念,探讨如何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去,为提升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两个了解”,以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目标.
2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效用及其实现路径
2.1 课堂参与:红色资源的初步了解与认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在高等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果的结晶,具有系统性和感召力”.[4]
因此,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强化课堂互动,使其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与主观能动性.红色历史资源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活力,端正学生认识的作用.笔者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就曾要求学生本着自愿原则,以“红色历史上的今天”、“我最尊崇的一位革命先烈”、“我所了解的地方党史”等为主题进行课前五分钟演讲或展示活动;或者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重要的革命历史人物或是革命历史事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梳理来龙去脉,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如当时一些家境较好的知识青年背叛自身阶级投身革命阵营的原因何在,然后制作课件或短视频,向班上同学做主题展示.在每逢民主革命史上重大纪念日的时候,也曾与教研室同事一起组织过全校性的征文或是演讲比赛,择优颁发奖状或奖品,以此激励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可以引导学生对本乡本土熟悉地域内的相关红色资源进行深层挖掘和了解,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教材体系的不同内容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地域红色资源,以加强学生对革命前辈的奋斗事迹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成果的真正了解与内化.比如四川高校教师可以在讲述纲要课中“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章时,向学生介绍川内各地爱国群众响应京沪五四运动,开展“三罢”斗争的具体事例,也可以在讲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一章时,讲授四川地方军阀刘湘等对革命群众进行残酷镇压的“三·三一”惨案,以及王右木、杨闇公、冉钧、罗世存、吴玉章等川籍革命先贤在蓉渝等各地展开共产主义活动的英勇事迹.
再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可以厘清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各个关键性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抓住一些标志性的纪念节庆展开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座谈会、演讲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在讲授“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等相关章节时,也可以紧密围绕革命者爱国救国牺牲奉献的传统而展开,多举一些具体例证,少做空洞的宣教.讲授完后也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总之,可以通过以上种种方式,将革命传统实时融入思政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红色资源内涵的深刻理解与体会,进而形成对中国人民“四个选择”之缘由的深度了解与认同.因为本类课程与革命历史传统的天然亲和性,这样的融入只要提前认真设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2.2 实践考察:红色资源的情景体悟与群体感化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对于实现该类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意义重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课堂理论教学,也可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主要的问题包括:实践方式单一,手段缺乏创新,效果不明显,等等.据调查所知,不少思政课教师以往通常是以布置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的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要求,且老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此种形式常年不变,自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久而久之,也就流于形式了.如果教学者能转换思维,充分利用学校所处附近区域内的红色教育资源展开实践教学,就成为一种既相当合适也十分可行的优先选择.[5]
仍然以笔者所在高校所处的区域为例,在实践教学方面,就有充分的红色资源可供师生有选择性地进行探访考察.在教学过程中也采取了外出实践、实地观摩、回校总结等多种相互补充的形式,来努力达成实践教学的目标.比如,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曾组织英才班学生前往位于成都市郊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参观考察,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考察呈现了土地革命、敌后抗战等红色历史的相关场馆,向学生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加深对历史的解读,回校后再布置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与个人感想撰写心得体会.另外,在“思修与法基”“毛中特”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课程组也曾带领学生分批次前往四川省的灾后重建示范点——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村,考察了解当地依靠党的惠农政策与大力扶持,在村支书带领下最终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经验,以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况及其成绩建立起感性认知.此外,如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成都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也都留下了我校学生的足迹.
历史是已经逝去的“过去”,历史遗迹是可以探索的“现在”.正如学者所论,由前人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与红色资源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记录历史的珍贵史料,是人们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6]诸如此类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实地考察与理论学习有效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调动了积极性,最终在集体参观考察活动中有效地实现了红色资源与革命历史的情景体悟和群体感化的预定目标.
此外,在“纲要”“基础”“毛中特”等课程教学中,还可向学生布置口述采访与田野调查的相关作业,让他们主动去了解、挖掘身边的红色历史资源与当代国家建设相关资料.譬如让学生们利用节假日回到家乡,对身边熟识的老人进行口述采访,以了解自己家乡在建国前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重要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变化,从而无形中加深他们对共和国历史的深切体验.为了加强针对性,可以预先向他们布置一些相关题目作为启发或引导,如“从家乡土改看建国初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地方社会的重大变化”“从建国初四川地区农业合作化与私人工商业改造运动看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在地域社会的具体实践”等选题.在作业完成后,还可让学生将各自收集到的地域田野调查资料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将红色历史资源的收集、体会与课堂探讨式教学相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当今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深化对家乡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认识,在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有情感的投入与切身的体验,化“灌输式学习”为“体验式学习”,将身边的红色资源与优秀历史传统永久地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情感体验深处.
2.3 创意产品开发:红色资源的另类整合与传播渠道创新
思政教学工作者在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时,也可以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创新性的措施,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发挥学生专业特长.譬如,当教师面临的授课对象是通信技术、电子工程、软件开发、计算机科学等工科专业的学生时,就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他们争取一些资源及搭建相关平台,引导他们组团去开发一些能够传播宣扬红色文化资源的校园科技创意产品.譬如,手机APP软件、微博公众号、公共微信平台、包含音视频的优质PPT软件、微视频、微电影等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创意文化产品.这样就可以充分结合电子通讯类理工科学生的学科优势,引导他们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也广泛接受并主动传播各类红色文化资源,将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学习兴趣不大的弱点尽可能地消解掉,化劣势为优势.为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在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可将此与学生实践活动的成绩考评相挂钩.
此外,在各种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90后大学生接受讯息的管道也日益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更新势所难免,单一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已明显滞后于时代.如果依托于APP手机软件的网络式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线上线下互动,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承担单位牵头,通过在工科学生中组织技术力量,开发了一款以“思政之星”命名的优秀教学软件,专门用于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目前尚在试运行中,但已在学生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教师上传了一些革命领导人的文集、年谱、日记以及中国共产党档案汇编等文献资料,还有一些反映革命年代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阅读上传资料后,在网络平台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即时作答,并在公共讨论区进行讨论互动,全过程老师都进行指导答疑.此外,还设立了多个教学微信公众号,在此类新媒体上定期定时地推送红色诗词、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影视链接、革命烈士事迹简介、当代先进人物介绍,以及由老师撰写的感想、时评、随笔等有利于思想教育与精神熏陶的文档.这样既能实现学习资源传播模式的更新,也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继承、发扬,乃至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也是另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将现实的实践场景转换成虚拟的网络语境,通过各种红色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共享,让学生不用转换空间即可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与体悟各类红色资源.正如学者所述,“红色资源采用参与体验式教学将更有利于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其效果远远强于单纯书本学习,网络化“参与体验式的教学形式,很好地实现了情境交融、知情合一,能够产生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7]
2.4 课程网站建设: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系统化呈现
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信息化与网络化.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与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普及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先进信息技术渠道,精心打造一批承载了大量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课程专门网站.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传媒技术将红色资源作数字化开发与系统化梳理,如此才能推动红色资源真正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于大众教育的支撑性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落实到实处,并将其与国内权威的红色文化、党史党建相关的网站、博客、公众号、数据库等进行无缝链接,以形成思政教育的连锁效应.
此外,当前大学生所面对的四门本科思想政治课都可以进行相关的网站或网上资源库建设.比如,在纲要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可将与纲要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重要革命事件、重要革命人物、革命历史进程、重要的革命理论,以及相关的前人著述、革命历史图片、革命纪录片等整合成数据库链接到网站上,最初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前去浏览了解.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每周上网学习一首革命歌曲,每半个月阅读一篇革命人物传记,然后进行课堂考核,诸如此类种种,都可着手.
在“思修与法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中,我们可以侧重于选取一些近代历史上与民主革命或新中国建设历程相关的感人案例,以前人的具体事例来阐释爱国主义传统,如恽代英、方志敏、夏明翰等革命烈士,邓稼先、钱学森、钱伟长等建设功臣,他们的事迹都可以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来展示,课堂内教学时段不能容纳的可以放上网络平台,以线上线下的结合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毛中特”课程的网络建设中,我们可精选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与档案史料出来,以辅助教学,并应侧重于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阶段的重要历史资源进行呈现与展示.在此过程中,可以逐渐培育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主动去阅读观看了解,在此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将红色资源蕴含的理想信念等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3.1 思想政治意义
当前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历史虚无主义盛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普通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得不到充分的彰显,大众信仰领域支离破碎,精神荒漠化现象愈来愈突出.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物质至上的时代,怎样重建国人的精神信仰世界与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而青年大学生又是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准确有趣且富有深度的课堂教学帮助他们加深对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与先贤志士言行事迹的认识,是塑造大学生正确合适的“三观”的主要手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而投身革命运动,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产.革命先烈所留下的相关物质及精神财富正是一个非常适合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价值观与信仰教育的魅力话语体系与红色资源宝库.
3.2 教育教学意义
多年来,各地围绕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等目标,一直在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少学校课堂都已改变了“一张嘴、一只粉笔”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度灌输情形,普遍运用了一些现代技术与新媒体途径,实现了课堂讲授过程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并且开展了课堂讨论、话剧展演、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强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感与参与度.[8]应该说,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在实践过程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新教学模式.如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红色资源的融入将更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更新,产生某种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无法起到的效果.例如,通过实践参观,加深他们对区域红色资源的直观印象,以及其所包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信念的认知.及时引导学生将参观考察中产生的切身体认与直观信息与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知识概念紧密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大学生的身心受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化与熏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革命遗址中红色资源的教化功能,最终使红色文化承载空间成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相辅相成的第二课堂,良好达成思政类课程的育人目标.
教无常法,本文所提供的也只是能够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选择之一种,教学方法的完善自然还具有其他多种可能性,只有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随时进行自我调整,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实践,才能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远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马 敏,等.“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9 (3):103-104.
中国戏曲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传奇小说,小说与戏曲的沿承关系可以从经典故事的历代改编中考证,如唐传奇《莺莺传》与王实甫《西厢记》等都是后者对前者进行继承发展及再创作的关系,李渔的戏曲理论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他将话本归为无声的戏剧,如《十二楼·拂云楼》第四回中说到:“各洗尊眸,看演这出无声戏。”话本即戏剧是李渔拟话本创作的核心。他将戏剧创作的原则以及其他方面的理解都集中注入《闲情偶寄》中,《闲情偶寄》中的曲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3]笔者通过对《无声戏》《十二楼》《闲情偶寄》的仔细研读,总结出李渔戏曲创作理论有以下几点内容:
[2]张 颢.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35.
[3]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68.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9.
[5]尹 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11(4):173-177.
[6]李康平,李正兴.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8):44.
[7]张泰城.论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69.
[8]朱蓉蓉.“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8-20.
[责任编辑 范 藻]
The Function of the Red Resourc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LIU Zongling1,WANG Weimin2
(1.Marxism Education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1731; 2.History Teaching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No.1 Middle School,Chongqing 400030,China)
The red resources refer to the immortal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theirmaterial carrierswhich have been formed during the great cours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ead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o it has rich traditional revolutionary idea as well as abund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Its rich contents and close relation to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course can be deeply put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which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achieving the effects and goal of the course.
the red resourc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the path of integration.
G641
A
1674-5248(2017)05-0109-06
2017-04-20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1年度一般项目“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CSZ11020)
刘宗灵(1982—),男,四川达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