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2017-04-13浙江省东阳市江北初中322100
浙江省东阳市江北初中(322100)
陈俊萍●
初中科学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浙江省东阳市江北初中(322100)
陈俊萍●
文章主要以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教材中“探索酸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为例,简要分析了同课异构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并且分别从教材理解、课程设计、说课环节以及课堂实验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初中科学;同课异构;教学
在初中科学教学工作中所说的“同课异构”基本指的是不同的教师对于同一个课程和知识点所产生的不同理解,再通过对这样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分析总结研究出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的教研活动,在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发扬不同教师的个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进而使得初中科学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楚的便是“同课异构”在初中科学中的实际意义,一般来说,“同课”指的是不同的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是同一个知识点;而“异构”则通常是指不同的科学教师在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其对于教材细节方面的处理等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通过“同课异构”这样一种教研活动,可以更好地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并且经过“同课异构”的教研反思之后,其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明显增强.通过对“同课异构”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反思,可以使得初中科学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其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下文将就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教材中的“探索酸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为例,展开叙述.
一、教材理解
首先,对于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工作来说,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并且还可能会由于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会产生其对教材理解的差异.在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教材中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了解酸的性质;(2)理解酸在酸碱指示剂中发生的变化;(3)结合酸的性质,理解酸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
在对教材内容有着成熟的理解之后,紧接着便是对课程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便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差异,即使教师所使用的教案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拥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在对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教材中的“探索酸的性质”这一课程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不同的教师在这方面便会有不同的见解.
例1 甲教师在设计“探索酸的性质”这一课程的时候,将同学带到专门的化学实验室中,分别拿出典型的几种酸溶液(盐酸、硫酸、硝酸),分别介绍三种酸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到酸的性质.如在介绍盐酸时,提出我们胃在消化食物时就会分泌胃酸,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人来说可以服用“胃舒平”药物来治疗,进而提出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教师通过实验设计,在解释硫酸的性质时,可以举出生活中常见的“酸雨”的例子,详细介绍酸雨的成分及对建筑和水体的影响和破坏,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试验操作,在试管中加入小石子和稀硫酸,观察试验现象并让学生思考总结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酸的性质.让学生们从心里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大气的意识.
例2 乙教师在对这一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则可能会习惯于根据课本的内容首先解释酸的定义,介绍酸碱指示剂,然后通过在含有氢氧化钠的石蕊试剂中逐滴加入盐酸,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整个过程都是教师自己在教授,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整个过程更像是给出了酸在不同酸碱条件下的颜色变化的结论,然后再用试验现象验证这一结论.对于学生来说,真正吸引他们的不是酸有什么性质而是这个试验什么时候会变色.
三、说课环节
说课环节在同课异构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放在上课前,也可以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如果放在课前,则可以使得教师的课程设计可以在课前得到教师群体的参考和帮助,从而方便教师做出完善和改进,而如果将其放在课后进行,则可以使得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时间之后,能够更好的对课堂设计进行反思和提升.
四、课堂实践
在“探索酸的性质”这一章节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酸”概念的引入,便需要通过课堂实践来完成,对此不同的教师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例3 甲教师会在课堂实践开始之前,提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自己的自行车生锈的怎么办,自己家的下水道堵了怎么办,首先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得出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方法,之后提出用酸进行处理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引发学生对“酸的性质”进行思考和猜想.之后在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试验,在试管中加入带有铁锈的洋钉,缓慢的加入盐酸,让学生们观察并记录试验过程的现象和洋钉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写出化学方程式.同样的试验也可以用在实验室模拟下水道堵塞的情况.通过这样一种现有生活现象引入,再利用实验室试验进行分析思考和讲解,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理解“酸的性质”的概念和意义.
例4 乙教师在讲解“酸的性质”在生活应用的时候,则可能会首先向学生讲解“酸的性质”的在生活中的几点表现,接着向学生们板书或口述几个生活常见的除锈、破坏大理石等现象,并告知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化学反应公式,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在理解“酸的性质”意义的基础上,向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拓展,从而使得课堂内容可以更加生动丰富,但往往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佳,同时由于缺少课堂互动,课堂气氛较为压抑.
综上所述,文中主要就初中科学同课异构教学进行论述,并且以浙教版九年级上科学教材中“探索酸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展开详细分析,同时也希望本文可以在初中科学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的工作中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1]祝芳芳. 初中科学“同课异构”的实践与思考——以《摩擦力的利与弊》的“同课异构”为例[J]. 科技资讯,2013,02:209-212.
[2]薛仕静. 例谈基于初中科学迷思概念转变的复习策略——两节同课异构的复习课对比反思[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6,06:56-58.
[3]龙月凤. “同课异构”用于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策略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G632
B
1008-0333(2017)09-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