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遇到的问题及尝试对策

2017-04-13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226561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尝试基础交流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226561)

孙小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遇到的问题及尝试对策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226561)

孙小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积极响应课改要求,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始,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问题,对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积极探究解决的对策,并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实施,并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遇到的问题及尝试对策逐一做了阐述.

小组合作;解决对策;最近发展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的状况,这就要从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始.我们通过几年的尝试,将知识点问题化,以练习单的形式给学生作为探究的载体,以问题作为引导的方向,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这几年的实践,不断探索尝试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跟大家谈谈我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尝试的解决对策.

问题一:小组结构不合理导致效率不高

由于我们班级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而且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我们也想把组内人数控制在4人,但难以找到那么多的组长.而且组内还需要副组长的人选,所以我们分的是8人一个小组,组内配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记为A(优)、B(中)、C(差),组内两个优生,4个中等生,两个差生.一开始我们让两个A等生帮扶两个C等生,4个B等生互相讨论,互相促进.但实施一段时候发现,A等生与C等生的思维方式和反应速度差距太大,A等生给C等生讲解的时候,C等生不能跟上A等生的思维,久而久之A等生辅导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尝试解决对策:调整小组人数和结对层次.

针对人数过多管理不过来,人数过少又会没有讨论的氛围,而且组长人数也不够的现实,我们采取6人一组.组内分为A(优)、B(中)、C(差),组内两个优生,两个中等生,两个差生,让两个A等生与两个B等生结对,两个B等生与两个C等生结对,根据个人的长处,在不同的学科可以交换身份,如是组员的,在换了一门学科后可能成为组长,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那些偏科的学生在他擅长的学科上面一显身手的机会.

问题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参与面不广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但是基础好的学生在全班交流环节展示的机会更多,而基础困难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答案.有时好学生的讲解又不够细致,导致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听得一知半解,而教师以为在小组交流环节学生已经弄懂了,所以就不再讲了,致使一部分困难学生学习起来就更难了.

尝试解决对策:小组结对展示.

展示时先让基础差的学生展示,组长在基础生有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这样可以避免课堂变成了优等生展示的舞台,而基础差的学生只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基础生通过展示既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增强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信息.

问题三:不能很好的掌握合作交流的时机

在一些数学公开课中,有些合作是必须的,而有时一些合作却是多余的,给人的感觉是为了交流而交流,交流的内容有时太简单不需要交流,从而白白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有时又是太难,交流了半天还是没有一个人会,这时教师又不得不重新讲解.最终还是回到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老路子上去了.

尝试解决对策: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正式学习新知之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比较熟悉的内容,作为新旧知识的桥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以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为例:如计算0.12599×899.在计算例题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两道计算题:0.125×8和0.1252×82.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笔者随时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当探究任务完成后,笔者组织学生将不同的完成方法展示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本题通过全班讨论修改得出的解题步骤是:(0.125×8)×(0.125×8)=1×1=1.在学生解决了上面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如何计算0.12599×899,通过对上面习题的归纳推理,可以得出规律an×bn=(a×b)n.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的重点是学生的思考特征及小组作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的能力.

而对于一些不是很困难的习题,教师又不是很放心学生是否需要交流,我们可以通过错误率统计的结果来进行判断,对于错误率高的习题,我们可以选择让错误的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在他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增长知识.而对于错误率不高的习题可以让他们在组内解决,教师可以到各个小组进行辅导和抽查.

问题四:小组评价机制不合理,不能很好的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零件,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学生,所以各个小组的人员的配备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这就影响了考核机制的设定.我们原先以平均分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小组分到了班级的少数几个超低分的学生,他们的分数通常在30分以下,甚至于个别同学会考到个位数的分数.这时就会极大地拖累了整个小组.当这个小组经常的排名靠后之后,他们就会失去斗志,反正我们没有希望考过其他小组,索性就破罐子破摔.而原本基础就比较好的小组,由于没有危机感,他们的斗志也不能很好的激发.时间久了,整个班级就会对小组学习倦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自然不高.

尝试解决对策:改变小组的评价方式,以小组的进步分作为小组积分,在评优,座位选择上具有优先权.

因为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所以不可能将组与组之间分到完全公平,因此,我们采用了以进班成绩为基础分,将小组平均成绩减去基础分,得到进步分,按进步分的高低进行排名.为了提高小组内基础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了鼓励小组内的同学更多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我们每结束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时都进行摸底测试,在测试的时候我们采用不同的积分措施,基础差的同学我们把基本题的每题得分提高,将难题的得分降低,这样基础差的同学通过很好地完成基础题也能得到可观的分数.每一章节学完之后,针对这一章的常见错题我们进行再练习,同时让各个小组轮换过关,如第1小组的同学到第2小组进行过关,每组得分最少的3人留在本小组等待其他小组的3个人来过关,在限定的时间内过关一题得2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每个小组的最后三名同学到别的小组过关,防止本组内的同学互相包庇,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讲解的组长,还是要去过关的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对待,而其他小组的同学都非常的铁面无私,实践的效果很好.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同时我们发现,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增强了,不再只是一味地等老师讲了,每次遇到难题,教师都要提醒自己再等一等,而不是急于给出解答,静等花开,每一次等待之后我们都会有惊喜,学生的各项能力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逐渐养成.

G632

B

1008-0333(2017)11-0030-02

猜你喜欢

尝试基础交流
“不等式”基础巩固
如此交流,太暖!
“整式”基础巩固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