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要素 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品德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13广州市海珠区海联路小学
文/广州市海珠区海联路小学 朱 冰
把握三个要素 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品德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探索与实践
文/广州市海珠区海联路小学 朱 冰
心理学研究表明, “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学生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了需要才能形成动机,有了动机才能确立目标;而参与则是巩固业已形成的学习动机的有效管道,当这种参与成为一种愉悦的自觉行动,其学习的高效率自然就不言而喻;成就感是在学生内心期待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学生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学习,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即内在动机。
一、从情感体验入手,引发学生的需要感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具有情感因素调节补充理智因素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作理智与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既调动学生思维的集中性,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愿望和无意识潜能等,使学生进入一种精神的集中与心情的轻松并存的状态。
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保护水,节约水》时,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上淡水的数量 (96.5%的水是海水,淡水仅占3.5%,而这3.5%的淡水大部分分布在北极和南极,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只占3.5%中的0.3%),深刻地体验到地球上淡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教师用一个苹果来代表地球的水资源,将上面这组数据直观地设计成一个“切苹果”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们跟着教师,将苹果从1/2切到 1/4,再切到 1/8……学生的学习需要感立马被引发。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看到剩下的苹果越来越少,开始还是发出惊讶的尖叫,慢慢心情就变得越来越沉重。当最后苹果被切得只剩下薄如蝉翼的一片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的心灵显然受到了震撼——人类可用的淡水资源原来这么少!教师无需过多的言语,这时 “节约水,保护水”的提醒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和行动。
二、从培养兴趣入手,激活学生的参与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发挥好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声、光、形、色等形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努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促其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我在教学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时,先请全班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些树叶、木板、果皮、布等物什,上课时在这些物品上写字、绘画;接着我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竹简在课堂上展示,配以课件,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讲述和重现汉武帝用竹简看信的故事场景,并让学生 “算一算”,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纸为人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接下来,播放制纸过程的影像,使学生对纸的生产形成工艺有一个简单直观了解;最后,请学生们依次展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具有其他用途的一些纸制品,使学生全面了解纸在当今现代社会的广泛运用。这节课,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学生从课前准备学具到课上动手操作的环节,就已被完全吸引住了,参与感强,参与度高,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三、从满足期待入手,赋予学生的成就感
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应归因于自己努力与否的结果。对于成功的期待,只要是有正确归因的学生,都会有着较为强烈的渴望的。作为教师,必须设计出能让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展现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予以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生发出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时,整堂课的教学围绕三个环节展开:“让你了解我”。请学生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特长。老师对学生的特长适时作出赞许。 “为同学喝彩”。让学生们观看同学才艺展示,并为他们点赞。老师对学生的成功表演充分肯定。 “游戏来合作”。全部学生参与,培养合作能力。老师在指导合作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既认识了别人又认清了自己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