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2017-04-13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廖慧明
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廖慧明
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廖慧明
新课改要求小学古诗词教学要培养小学生感受古文魅力的能力。小学生年纪尚浅,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
一、将古诗词编成故事
鉴于小学生不易理解古诗词的意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古诗所述内容,发挥想象力,将诗歌编入一个小故事内,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内容描述出来。如教学 《登鹳雀楼》一诗,可编成这样一则故事:唐朝时,有个诗人叫王之涣。有一天傍晚,他去登游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站在楼上,诗人极目远眺,向西看,只见一轮红日已经接近了山头,并且正在逐渐往山后落下去;向东望,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一直向遥远的大海流去。于是便得到了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在楼上看到了这么壮观的景色后想,如果还想看得再远些、再多些,就像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上要再取得更大成绩,该怎么办呢?那就得再爬上一层楼,于是他又得了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这样的故事内容将 《登鹳雀楼》一诗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了解了诗句是如何写出来的。然后再根据诗歌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远离生活实际的古诗创造了一个感性的环境,使小学生感受到古诗中隐含的道理和韵味,在这 “故事引入”的基础上,再进行“熟读理解”和 “品读背诵”,所花力气不大,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
二、引导学生进行绘画
喜好绘画是小学生的天性,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所写对象以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化文字为图像,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心理特点来为古诗这一抽象学习材料的学习服务。画图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可以在“引入” “讲授”等过程中出现,也可以在学完全诗后作为 “巩固”手段而采用。如教学杜甫的 《绝句》一诗,我结合自己的介绍、讲述,在黑板进行简笔画:柳树上有黄鹂、青天上有白鹭、窗外可见积雪的西岭、门口停泊着的船只 (要注意所用粉笔的颜色必须和诗中所述一致)。此时我的板画首先可让学生感知诗歌所涉及的具体事物形象,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在两者的同化中获得成功感,产生愉悦感,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图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首诗以区区28个字容纳了这么多事物,感受到中国古诗巨大的容量,感受到中国古诗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
三、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表演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表演动作,充分利用直观动作思维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 《咏鹅》一诗,所描写的对象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物——鹅,它长而弯的脖子、雪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在水面自由自在游泳的形象为学生所熟悉。在学诗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肢体语言 (如向上伸手臂为鹅的脖子;并拢的五指为鹅头;大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微开微合为鹅在唱歌;双手前后轻轻拨动为鹅掌拨水)来表现 “曲、向天歌、浮、拨”等动作,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学完后让学生一边念着古诗一边以动作表现,这种操作实践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体精神的培养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则是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其效果当然是远远超过死记硬背了。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
古诗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离学生的生活实践距离很远,但其表达的内容、所述的情景则仍然有很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对于这类诗歌则可采用情境再现法来组织教学,将诗歌所述内容转换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或以学生的直接感知来提高教学实效。如教学孟浩然《春晓》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春天来了,老师觉得这段时间的早上特别好睡,总是一觉醒来天都已经大亮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待学生回答后继续说)醒来后,躺在床上也能听见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这可是刚过去的冬天所没有的,是吗? (待学生回答后再继续说)起床后走出家门,往往会发觉昨夜又下过雨了,走到树下,地上已经落满了花呀、叶子呀,这种情况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以这种描述性的语言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然后再告诉大家:唐朝诗人孟浩然就对刚才这些现象写了一首诗叫 《春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诗。在接下去的学习中,学生显得兴致十足,诗意的理解也顺利得多了。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