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2017-04-13曹静
曹 静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2)
例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曹 静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2)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基本的认识论原则,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原因之一是感觉理论无用.本文以以生为本、问题解决、分层教学三个教育教学理论为例,阐述了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高中数学;教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近些年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理论非常丰富,常常给人应接不暇的感觉,因此无形当中有些教师开始拒绝理论,公认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论无用”.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之所以感觉理论无用,更多的还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本文试以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为例,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理论与实际更好地衔接.
一、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但其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挑战,主要挑战就在于课堂教学上“做不到以生为本”(教师语).笔者以为,这意味着以生为本需要细化.
比如说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认识教学关系,就要知道今天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到位,就是以生为本的体现.如在让学生认识“对数”概念的时候,笔者常常发现按照传统思路去“讲”对数概念,学生在思维上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一个概念,也不知道其所所学过的知识的具体联系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就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在学习对数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数学史中的一些材料,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材料与问题相结合的学习材料供学生学习,包括阿基米德提出的“指数率”、法国数学家许凯的双数列、德国数学家斯帝弗尔针对双数列的运算法则、欧拉调整指数与对数的关系等;教师提出的问题则是:数学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要引入对数?现实生活中什么情况下要用对数?对数如何表示?事实证明,当学生接触到这些材料并结合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之后,他们能够基于史料了解到对数的来龙去脉,这是一个通过数学史料来帮学生理顺建构对数概念的思维的过程,有了这个引导过程,学习就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由此可见,以生为本其实就是从学生的视角看数学知识的学习,看数学问题的解决,只要建立了学生视角,那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能真正成为现实.
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课程标准中针对数学教学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可惜的是很多数学同行将问题解决当成了解决问题,于是“伪问题解决”的教学环节也就时常出现在课堂上.
真正的问题解决是一个面向学生(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思维的系列过程,从学生接触到问题,到问题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到数学模型的建立,到解题工具的选择,到计算结果的评估等,都属于问题解决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需要学生基于记忆系统进行信息的提取,需要进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只有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了,解决问题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在学习函数概念的时候,“如何建构函数概念”就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什么时候解决?如何解决?笔者给出的回答是所有的函数知识学完之后,一定要有一个全面构建函数概念的过程,而这也就是我国教材基本都遵循的一个顺序:函数定义、函数性质、函数图象、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三角函数等.
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不是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其中的哪一个环节的知识掌握不透,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例题以理解每一个概念意味着什么样的应用.譬如基本初等函数中的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奇偶性、增减性等,这是一个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的概念、例题的过程,又是一个在与其它函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深化对函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通常需要两至三节课,需要学生思维的大量付出,只有经由上述环节并构成对函数概念的完整理解,才算是完成了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当笔者与同行探讨这一话题的时候,有人说知道了函数的定义,不就懂得了函数的概念嘛.这样的认识在笔者看来是浅显的,如果说教师思维当中对函数都没有一个整体理解,那其是不可能引导学生完成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函数知识建构的问题解决过程的.而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来看,对“问题解决”这一理论的理解,不能经验化(认为其是答题),不能简单化(认为就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而当真正从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角度来看问题解决时,也会发现其没有想像的那样复杂,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同时根据学习规律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教学目标,就能完成问题解决.
三、分层教学
严格来说,分层教学不是一个新理念,但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影响之下,分层教学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分层教学已经演变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分层学习.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同时借助于合作学习辅助自主理解,完成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这样的思路对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好处的.
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点收获是:分层其实不能简单地以成绩划分层次,这不仅会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关键的是还不科学.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层次主要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以解题为例:有的学生直觉思维灵敏,容易找到解题方向,有的学生稳重,喜欢一步步推理,有的学生喜欢从两边向中间走,寻找解题办法.让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形成一个个小团队,才是真正的层次,而且实践表明,这样分层学生还可以迅速补上不足的知识,这是根据成绩分层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教育理论众多,它们在实践中重要的唯一方法就是与实际相结合.以上三例,仅是教学中随手偶得,只为同行提供一参考罢了.
[1]徐文彬. 基于“三重联系”的数学课堂教学[J]. 江苏教育, 2015(26).
[2]李桂华.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J]. 高中数理化, 2014(16):23-23.
[责任编辑:杨惠民]
2017-05-01
曹静(1981-),女,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
G632
B
1008-0333(2017)18-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