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2017-04-13魏秀兰
魏秀兰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基于共享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魏秀兰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实践指向,它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指明了总体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坚持共享发展,从利益调节、制度保障、动力促进、依法监督和思想引导等五大机制入手,可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精神支撑。
共享发展;公平正义;制度保障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为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衡量标准。因此,充分认识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机制,成为我们党当前在推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共享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实践指向,它继承和坚持了人人共享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一)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仅要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的发展布局、方向、动力等重大问题进行回答,而且还要进一步回答发展是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P12)为核心思想的共享发展理念,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一发展理念突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发展思路,强调共享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明确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取向,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科学概括和系统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群众期望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探索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宗旨的崭新表达
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共同富裕,他们一开始就把所有的人富裕、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共同的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享受等主张写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未来社会作如下描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2](P283)列宁在《告贫苦农民》中指出:“……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3](P112)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4](P495)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共同富裕问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系统阐述了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崭新表达,深刻体现和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全面提升。
(三)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时首先使用“小康”这一名词,符合中国发展实际,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不放松,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大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吹响了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冲锋的号角。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历史任务。当前,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民生保障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6](P48)。
二、共享发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和追求目标,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一直将实现公平正义作为重要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并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丰富和发展。坚持共享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一)共享发展以保障基本民生为切入点,是对当前社会公平正义缺失的主动应对
民生状况直接反映着社会公正状况,是社会公平正义质量和水平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标志,只有基本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和持续改善,公平正义才有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为社会公平正义在更大范围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精神领域内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蔓延等一系列与发展相伴相生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等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性因素。共享发展理念蕴含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实践指向,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对当前社会公平正义缺失的主动应对。
(二)共享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
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受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7]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改革开放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政策导向带来中国经济飞跃的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增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国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齐。
共享发展理念聚焦发展成果分享,突出共同富裕方向,跳出了单纯追求发展的圈圈,既重视做大“蛋糕”,更强调分好“蛋糕”,目标是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全体人民在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持续获得保障。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阐释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问题,大大提升了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共享发展,有利于破解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难题,消除人民参与发展进程、分享发展成果的困难和障碍,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实在的公平正义奠定可靠的基础。
(三)共享发展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要求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立场。人民不仅是享受社会公平正义的主体,也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主体。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实现共享发展,牢牢确立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特别要注重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注重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化,通过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创造人人参与的发展机会,从最广泛层面上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来。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要落实人民利益共享、财富共享、机会共享、发展成果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释放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建立健全共享发展与公平正义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始终坚持共享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力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着力补齐发展“短板”,这是共享发展的本质规定,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要求。
(四)共享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考量,是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程度的衡量标准
人们分享和拥有社会财富的方式、状态及程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衡量指标。基于社会制度、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所处地位以及思想认识等方方面面的不同,人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等分配政策的不断调整,但整体重效率轻公平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
共享发展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坚持问题导向,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共享发展着眼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了涵盖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就业、扶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亮点,明确要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更加全面地惠及全体人民,即“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努力建设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环境,让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基于共享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机制选择
共享发展注重从政治制度、物质利益、文化需求和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最关心的问题,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指明了总体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共享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立健全利益调节、制度保障、动力促进、依法监督和思想引导等机制,守住民生底线,突出重点领域,完善体制机制,引导合理预期。
(一)利益调节机制:坚持共享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设计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是获得经济利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8](P8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安排,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加大收入分配关系的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等问题,真正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一是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以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二是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制度,既要突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加大劳动报酬的保护力度,又要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防止资本、管理等要素超额分配,防止非市场因素参与分配。三是加大对城乡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转移支付,依靠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强立法,有效保护居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收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切实保护合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二)制度保障机制:坚持共享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底线与实践要求,是坚守基本民生底线、突出民生建设重点。共享发展理念提出要逐步完善资产收益扶贫制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并详细阐明做出制度安排的具体领域以及解决方案,强调要做出更多的制度安排,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章可循。[9](P73)
针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运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与矛盾,应加快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这一重要目标,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一是牢牢“坚守底线”,做到“突出重点”,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全面、迅速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切保7 000多万贫困人口在“十三五”末彻底告别贫困,共享全面小康生活。二是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加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三是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和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制度,加快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等,改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五是实行扶贫政策和低保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兜住兜牢人民群众生活底线,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10]
(三)动力促进机制:坚持共享发展,深化多个领域综合改革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源泉和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若干重大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把这些部署贯彻落实好,是推动共建共享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
深化多领域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动力促进机制,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为公平公正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各种所有制主体拥有生产要素的平等使用、市场竞争的公平参与、法律保护的同等享有等权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层次和范围,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改革司法和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权力运行,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三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医药卫生等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正常、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11]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大力推进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使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依法监督机制:坚持共享发展,强化依法监督体系建设
监督是文明社会调适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督的效用和发挥程度,决定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者,公平正义通过政府来实现和维护,必须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特别要加快完善依法监督体系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完善依法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依法监督机制,一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司法机关的作用,切实加强法律实施的监督,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确保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得到严格遵守。二是加强对政府公共权力的监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执法体制机制,健全以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机会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三是督促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四是加强司法监督,支持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提升司法公信力,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夯实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12]五是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监督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协各个党派、各个团体、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对国家机关及其人员的民主监督机制,加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之间的互相监督。此外,应当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包括新闻传媒、网络舆论等在内的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五)思想引导机制:坚持共享发展,坚守公平正义共同信念
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实现程度受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马克思说:“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3](P22)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从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必须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社情、民情相适应,出台的一切政策措施应兼顾群众的需求、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只有社会每个成员不断追求并努力实现公平正义,才能形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向导,它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支撑。坚守社会公平正义共同信念,建立健全思想引导机制,一是强化正面宣传教育,组织引导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各种资源,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现实获得感与满足感,增强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与信心;二是重视公平正义理念培育,通过学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制宣传实践,引导社会公众增强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提升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从而使公平正义理念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支撑;三是注重加强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引导,认清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历史性与相对性,其实现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完善程度密切相关,更加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和共同理想,共享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只有牢固树立和坚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在利益调节、制度保障、动力促进、依法监督和思想引导等五大机制上同时发力,才能为更大范围更高程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精神支撑。
[1]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2014-01-12)[2016-11-15].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102/c49169-24000494.html.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安丽梅.从共享发展理念看中国公平正义问题[J].创新,2016(3).
[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11]粟用湘.牢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着力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5-05-02(8).
[12]赵斌.依法加强监督促进公平正义[N].湖北日报,2015-12-30(1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责任编辑:刘建朝)
A Study on the Social Justice and Its Realiz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Shared Development
WEI Xiulan
(Institute of Marxism,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Fairness and justice is not only the essence and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but also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views and goa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ultimate goal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shared development has rich theoretical implication,clear issue consciousness and strong practical direction.It points out the overall direction and provides the methodology guid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Commitment to shared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solid material basis,system safeguard and spirit support for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through interest adjustment,system safeguard,motive promotion,law supervision and ideological guidance.
shared development;fairness and justice;system safeguard
D616
A
1673-4343(2017)03-0001-06
10.14098/j.cn35-1288/z.2017.03.001
2016-12-22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年度项目(FJ2016B049)
魏秀兰,女,福建沙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