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坚守:“江南水乡”的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2017-04-13郑无喧黄耀志

关键词:江南水乡水乡特色

郑无喧,黄耀志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特色坚守:“江南水乡”的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郑无喧,黄耀志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在分析当代语境下“江南水乡”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剖析水乡特色之于生态、生产与生活三方面的现实意义,辅以苏南地区的具体案例,提出了“三生融合”的特色坚守思路。

江南水乡;特色坚守;三生融合

“江南水乡”作为我国江南地区的一种聚落形态,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特色景观与地域文化。“江南水乡”作为中华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村镇形态,已经从“集体乡愁”[1]上升为一种民族情感的载体,在中华文明传承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在近百年缓慢的城镇化进程中,这种聚落形态也处在缓慢的积淀发展过程,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受到越来越大的外力影响。21世纪前10年,我国的自然村数量以每天平均近250个的速度消失[2],持续不断的撤村并点已经对“江南水乡”的村镇形态造成巨大的冲击。

村庄数量的减少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而对“江南水乡”特色的坚守与维育,不仅有助于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和传统风貌,更是传承和弘扬江南文化、留住“乡愁”的现实路径。早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专家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对“江南水乡”的建设提出相关理论与发展方向,如孙洪刚和严屴从文化意境角度,探析“江南水乡”的内涵以提出水乡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对策[3];程俐骢与祁明从经济学角度剖析水乡城镇发展状况,提出市场竞争中水乡城镇面临机遇与挑战[4];段进等从城镇空间入手,以结构和形态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进行剖析与整理,揭示人的心理需求与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探寻江南传统小城镇优质空间的构成规律与设计手法等等[5]。近年来,对村庄居民点集聚方式、水乡聚居形态的研究,也已在评价体系、集聚模式、水乡风格等方面出现了诸多优秀成果[6],但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角度去探寻水乡特色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多。因此,需要深入挖掘“江南水乡”自然禀赋特色与历史人文内涵,从生态维育、生产创新与生活栖居三方面实现“江南水乡”的特色坚守与“乡愁”留驻。

1 当代语境下“江南水乡”发展之殇

“江南水乡”作为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格局风貌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人类聚居地,其重要度不言而喻[7]。基于时代背景,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挖掘“江南水乡”的自然人文特色,关注时代变革对“江南水乡”提出的发展要求,剖析文化遗失、乡镇撤并、居民生活负担等现实问题,是提出水乡特色坚守思路的必要前提。

1.1 “乡愁寄托”映射出的特色流失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建设要求,旨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体现城镇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性[8]。一个地区的“乡愁”符号,可以涵盖其自然景观、村落建筑、空间格局、民俗习惯等,而“江南水乡”的“乡愁”,更多体现在人们对自然景致、传统文脉的铭刻,尤其是对“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如诗如画般的景观图像标识的保护以及对隐含的文化记忆的保留,这对水乡特色留存具有很——————————高的价值与十分重要的意义。

受制于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江南水乡”的自然特色景观出现了被动性遗失的情况。工业污染对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水系因城镇建设需求被大量填埋,白墙黑瓦的临水民居被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所取代,这一切基于城镇化的人类活动已经造成水乡风貌与景观特色的加速流失。因此,提升特色坚守的规划意识,探寻“江南水乡”的地域性特色,充分认识水乡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将有助于对特色记忆的保留与印刻,以重绘水乡的唯美画卷,真正达成“乡愁”情怀寄托的目的。

1.2 “生存空间”转变下的村镇衰败

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仍然存在许多类似于陶渊明勾勒出的“桃花源”,其中以“江南水乡”独具代表,其依水而建、错落有致的“生存空间”,将水与人家融为一体,形成“水在村中,村在水中”的空间布局,营建出多彩、灵秀、清新的生活氛围[9]。然而面对新型城镇化的冲击,大量居民离乡进城的趋势难以阻挡,“生存空间”的转变所带来的人口流失、村镇空心化等情况愈发严重,部分村镇更是面临凋敝、消亡的危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更新与乡村消失难以避免,撤村并点、撤村并居等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村镇消亡这一现实。以江苏省为例,2006年制定的“全省村镇布局规划编制”,意在未来25年内将省内25万自然村合并为4万个居住点[10]。单纯看江苏村庄的锐减数量就已让人感到惊讶,若是考虑因其减少伴随而来的特色流失,其结果更是令人痛心疾首。为避免因撤村并点等政府工程的推行而造成水乡“生存空间”流失的遗憾,应充分保留“江南水乡”的“量”与“质”,坚守其自然质朴、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水乡特色。

1.3 “谋生手段”变革下的生活负担

“江南水乡”所呈现的农耕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稻作与捕捞作为其农业生产的具体方式,既是当地居民的生活保证,同时也是水乡的生产特色。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下,农业比重不断下降,2013年我国GDP中,农业份额只占10.1%,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常住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8%,“江南水乡”居民正面临沉重的生存压力与生活负担[11]。

基于农业现代化,“江南水乡”的生产方式同样将向现代农业技术加以转变。先进生产要素不断应用于稻作与捕鱼,引发一系列包括物质、技术、人力、制度等要素的变革[12]。农业技术更新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生产人口数量减少,从而造成农业人口转移。但转移农民受制于高额的市民化成本,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够真正完成市民化转型,更多人迫于生活压力,只得重返水乡。所以寻求更优的谋生手段与生活路径,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也是为农民提供谋生途径的方式,更是保留“江南水乡”生活态势的需求。

2 “江南水乡”特色坚守的必要性

“江南水乡”水天相接、水光相融的自然景象,既有着诗画般的理想境界,又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追求。而对于人类精神层面的水乡文化传承,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关键在于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13]。面对因时代变革所导致的水乡发展困境,坚守水乡特色是一条可以考虑的发展之路,但要认清的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坚守不能仅停留于表面,必须将其根植于原真生态、特色生产与惬意生活三个方面,并融合绿色低碳化、农业现代化、城市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特色延续路径,以体现“江南水乡”淳朴、绿色、低碳的发展观与独特的村镇魅力。

2.1 维育原真生态的重要性

“江南水乡”以水为基,其水网系统作为水乡显著的地域特征及生态网络生命线,具有发挥自然生态功能的重要属性。因此,维育水乡原真生态网络,尤其是维育水网格局,有助于提供优质景观资源、改善水乡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维育水乡特色不可或缺的内容[14]。

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加快绿色城市建设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发展要求,意在融生态文明于城镇建设之中。“江南水乡”生态水网的特殊性,使其生态维育与建设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与极高的发展要求。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十分契合“江南水乡”清新婉约的自然景致与闲静舒适的人居环境,有助于维育水乡风貌的原真性,以更好地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维育生态环境融入“江南水乡”特色坚守这一发展路径中,是水乡原真生态文化保护的要求,也是其文化传承与特色延续的保障,同时是实现“江南水乡”地区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2.2 发展特色产业的必要性

“江南水乡”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禀赋条件,已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面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的现实情况,具有丰富文化遗产与历史印记的“江南水乡”,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15]。但在肯定旅游业发展对水乡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必须配合原真生态维育进行特色产业的发展建设,避免因过分强调旅游业与商业的发展而忽视水乡原有风貌特色的延续。

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决定不能照搬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模式,而是需学习国外经验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6]。“江南水乡”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在体现农业生产技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同时,还需要反映地域特征,打造以稻作、捕捞为主体的水乡生产方式,从当地居民的生存出发,将特色生产方式与改善居民生活相结合,并构建细腻、舒适、惬意的生产氛围,满足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将水乡特色产业建设融于文化传承与特色坚守之中。

2.3 构建惬意生活的需求

相较于原真生态与特色产业,“江南水乡”最能印刻于人们脑海的是那诗画般的惬意生活。以“江南水乡”六镇为例,周庄前街后河、以商而兴;同里水乡小镇、恬静宜居;乌镇亲水阁楼、枕河卧波;西塘黄酒之乡、廊棚数里;甪直民风淳朴、以庙兴市;南浔中西交融、丝商留驻,上述种种水乡画卷,浓缩江南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令人难以忘怀[17-18]。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为适应农业人口转移与村镇建设的新形势,建设“江南水乡”需体现生活的地域性、时代性以及特色性。基于水乡特色环境与特色产业,构建水乡生活模式,将乡土风情融入生活环境,凸显“江南水乡”的人文情怀与价值观念。面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对“江南水乡”生活形态的冲击与影响,需要重视服务功能弱化、基础设施的老化等问题,加强“江南水乡”生活特色的“续航”能力,营造魅力、舒适、惬意的特色生活环境。

3 “三生融合”的水乡特色坚守思路

“三生”即生态、生产与生活。生态涵盖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决定城乡层次品味;生产是城乡发展的动力源泉,体现城镇核心竞争力;生活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决定居民生活品质。“三生融合”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突显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有助于实现生态优越、生产创新、生活美好的三位一体式发展[19]。基于“江南水乡”特色的地域根植性,融合生态、生产与生活的发展要求,是坚守“江南水乡”特色的具体路径。

3.1 探寻地域肌理,维育特色生态环境

“江南水乡”受环境脉络的孕育,在自然的怀抱中不断成长,因而其特色维育必须坚守以自然为基的基本原则[20]。水乡风貌的维育与营造,需要根植于“江南水乡”的大环境与大肌理,并且挖掘小环境下的生态内涵,彰显水乡生态景致的差异性与地方性。同时,不应仅局限于表面工程的建设,更多地是探寻原真生态的维育路径,唤醒人们的“乡愁”之情,搭建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桥梁,坚守“江南水乡”独特的地域风貌特色。

苏州“美丽城镇”的规划建设,在探寻地域肌理的同时实现了对特色生态环境的维育。以吴江七都镇为例,在进行“美丽城镇”建设规划中,将镇域空间布局结构分为“两带、两片、四区”,无论是沿湖生态休闲带、荡漾生态带的“两带”,还是生态农业观光区、金鱼漾生态保护区、现代渔业休闲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四区”,镇域整体发展均基于地方生态资源优势,进而构筑自身城镇特色生态环境(见图1)。

图1 吴江七都镇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此外,七都镇依托20 km太湖岸线的巨大资源优势,进行自然风景类、人文特色类、旅游参与类的景观组织,在太湖七都节点、湖光塔影、滨湖生态走廊、芦荡含烟等重要景观节点,配植垂柳、水杉、睡莲、荷花、海棠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绿化植被,同时进行栈道、驿站等人工设施的构建,将特色生态环境维育彰显得淋漓尽致(见图2)。

3.2 融合多元产业,打造特色经营模式

基于“江南水乡”稻作与捕捞的独特耕作方式,融合多元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强化产业扶植。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尤其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相协调的必要性,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的必要性。

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发展要求,鼓励研发新型农业技术装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在“江南水乡”地区大力推行特色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丰富水乡居民的谋生手段,以提升其经济收益。如江苏太仓新毛现代农业园区,从自身特色资源出发,以保障农户致富为落脚点,合理利用并保护各类农业资源,建设特色生产、农业、养殖基地,包括稻田、有机硒米、畜牧养殖基地的建立,同时落脚于自然生态资源,规划建设德国风情小镇、金仓湖公园、万丰垂钓休闲园等休闲娱乐基地,以农业为基,构筑农旅一体的休闲发展模式(见图3)。从容地应对农业生产的多变与复杂,带动水乡整体农业的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产业扶植的经营性和公益性需求,并将具有地域特色的耕作文化融入农业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与产业间的双向驱动,实现产业的特色发展,创新“江南水乡”的发展方式。

图2 环太湖风景路生态七都节点设计

图 3 太仓新毛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分布图

3.3 吸引人口回归,构筑特色水乡生活

面对当前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市民化转型受阻这一现实困境,考虑到农业人口回归的可能性,构筑特色水乡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加强“江南水乡”整体特色的营造,同时可以做到以人为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生活问题并使其“乡愁”得以寄托。

满足水乡特色聚居形态塑造与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需求,是吸引人口回归的重要条件。保留或重塑“江南水乡”特色居住形态,具体表现在水乡地域建筑风貌与特色水网空间格局的营建,留存原真的生活气息,并从政策层面保障水乡特色生活态势的延续及生活文化记忆的存续。加强资源整合,尤其是重组优化公共服务资源,能够为留驻人口与回归人群提供优质、高效的公服设施,提升百姓的温馨感与幸福感。以苏州吴江黎里镇浦南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例,深入推进如卫生、医疗、教育等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普惠性,合理规划商务设施用地、娱乐康体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医院用地、中小学用地,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见图4),使回归人口享有更多的生活保障,缩小回归化与市民化差距,逐步达成水乡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同等性要求。基于公服配套设施完善下的水乡聚落空间的保留,可以真正达成“江南水乡”特色生活的构筑。

图4 吴江汾湖黎里镇浦南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4 结语

面对新型城镇化下乡村消失与城镇更新的现实情况,势必引发对“江南水乡”建设发展新模式、新方向的探讨,坚守“江南水乡”特色,并把这一思路根植于生态、生产与生活等具体层面,能够探寻更具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的水乡特色维育与延续路径。面对新一轮村镇规划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正确认识30年来村庄消失的教训,让“江南水乡”特色得以珍藏,让江南历史文化得以积淀存续,“让灵魂的脚步跟上规划的步伐”。

[1]新月.留住江南水乡“集体乡愁”[N].苏州日报,2014-07-29(A12).

[2]中国广播网.中国城镇化阵痛与担忧:10年90万自然村销声匿迹 [EB/OL].http://politics.gmw.cn/2013-08/09/content_8554762.htm,2013-08-09.

[3]孙洪刚,严屴.江南水乡文化意境浅析[J].华中建筑,1996(2):26-30.

[4]程俐骢,祁明.江南水乡城镇经济发展初探[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7(1):103-107.

[5]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6]周银波,蓝祧彪,毕婧.城乡发展一体化下乡村居民点合理集聚的方式——以吴江黎里镇浦南片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3(9):55-59.

[7]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4.

[8]新华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R/OL].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3qgczhgzhy/index.html.

[9]徐宁.艺术骨架、特色营村——苏南村庄特色整治的实践思考[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

[10]郑风田,丁冬.撤村并居中的土地问题:现状、原因与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13(6):20-24.

[11]中研网.浅析:我国农业占总产出比例会趋小[EB/OL].[2014-05-05].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505/150805741.shtml.

[12]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269-273.

[13]新华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R/OL].[2014-3-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6/c_119791251.htm.

[14]李清宇,黄耀志.长三角城镇水网系统健康的调控方法与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0,25(9):56-62.

[15]陈晟,曹昌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4(中彩页).

[16]郑高强,付静,钟海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模式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4):390-394.

[17]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5):52-59.

[18]阮仪三.阮仪三与江南水乡古镇[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19]陈树荣,陈腾.“三化同步、三生融合”的理念下的山地小城镇规划研究——以福建省寿宁县南阳镇为例[C]//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

[20]陆志刚.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Hol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the basic path fo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ZHENG Wuxuan,HUANG Yaozh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dilemma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y,production and life characteristic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upplemented by specific cases in South of Jiangsu area,the idea of"three fusion"for hol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is put forward.

Yangtze River Delta;hol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three fusion

TU984

A

2096-3270(2017)01-0056-05

(责任编辑:卢文君)

2015-12-11

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KCX14-004)

郑无喧(1990-),男,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江南水乡水乡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江南水乡
水乡哪里美
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发展的量化研究
好一个江南水乡
中医的特色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