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灵活
2017-04-13黄小娟
黄小娟
考场作文“有文采”的评分标准之一就是句式灵活:即运用句式富于变化,各种句式能灵活地穿插运用。那么,写作时如何使文章句式灵活呢?
【技法梳理】
灵活运用各种句式的基本要求是:在整齐中求变化,在重复中求省略,在和谐中求变化,在常式中求变式。使文章句式灵活,有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一、灵活配合整散句
“整”和“散”指的是句子的结构形式。“整句”的构句技巧:先确定一个基准句,以此为标准,通过嵌入重复使用的词语或结构,来调整和改造其他的句子,使其语法结构与这个基准句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构成相对整齐的句式。“散句”的构句技巧是将各个句子中重复使用的词语或结构去掉,从而变成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子。
写文章时,要将整句、散句灵活配合使用。整散结合往往会使语言显得既活泼,又谨严,既参差,又工整,读来有一种洒脱与精致相结合的美。例如:
我們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这是一个整散句结合的典型例子。其中加横线的是整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充满激情;散句穿插其中,又使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二、交错运用长短句
字数比较多,稍显长的句子为长句,反之,字数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则为短句。长句的构句技巧:先确定中心词,然后把所要陈述的主要内容作为它的修饰成分进行搭配。这样构成的长句其修饰语(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使用时能表达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表意严密、细致、精确。短句的构句技巧:用尽量少的词语组成结构简单的句子。或者是一个只有主谓宾的主干句子,或者是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词语。这样组合而成的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写文章时不要全盘使用短句,不妨穿插几句长句。如果注意长短句交错,就会使文章的语言灵动起来,行文富于变化,具有形式美。例如: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而孔子,则成为后世称赞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得每个人都得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由此观之,作为肩负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责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莘莘学子的各自独特光华,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取所长的栋梁之材!差别的待遇,相同的匠心;不同的准则,同样的期许。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湖北考生高分作文《差别待遇》)
文中画线句为短句,长短句交错运用,语言流畅,开合自如,飞扬灵动,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给人留下富有意蕴的印象。
三、交换使用各种不同语气的句式
在考场上如果能灵活运用不同语气的句子,便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得详尽明白,使文章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在面对不同对象及场合时不要单纯使用肯定句,不妨穿插一两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不要只是使用主动句,不妨穿插几句被动句;不要总是使用正常语序,不妨穿插几句倒装句;不要全使用陈述句,不妨穿插几句祈使句、感叹句或疑问句。其中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在文章中最适合交替使用,而问句的巧妙运用更可以产生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问句有三种,有疑而问称“疑问句”,虽问不答称“反问句”,自问自答称“设问句”。如能巧妙运用疑问、反问、设问这三种句式,则可以引人深思,强化语气,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说服力。例如:
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是耶?非耶?报以无奈苦笑。
仅从表面上看,母亲对从满分降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责备,而对虽然一开始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不吝爱吻,是不是仅说明这位母亲鼓励进步之可取与苛责退步之不妥呢?
……在啼笑皆非之余,我们不免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粗暴地对待分数,对分数的执着,到底因何而来?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的表现吗?……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巴掌与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对未来的教育报之以歌。
(2016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巴掌之吻 教育之痛》)
该作文灵活运用肯定句与否定句,使用正常语句与倒装句,不全是陈述句,还穿插使用了祈使句、疑问句。全文共有十问,开篇以两问自然引入。第二段以“是不是……呢”设问引出对漫画内容的分析。第三段结尾的设问承上启下,发人深思。第四段首问具有思辨性,段尾两个反问句,观点鲜明,又推进第五段深一层论证。结尾段设问回应开头,句式又略作变化。十问让全文文气涌动,文脉清晰,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