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物
2017-04-13
[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欧阳修]
嘉祐二年,时年21岁的苏轼赶往考场参加礼部考试,作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旁征博引,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之道。当场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详定官是梅尧臣。当后者在读罢苏轼的文章后,大加赞赏,于是立马将文章呈给了欧阳修。欧阳修读后十分惊喜,认为其笔法自然,说理透彻,颇有古文大家之范。苏轼金榜题名以后,与欧阳修的师生情谊由此开始。欧公对这位门生评价极高,他曾多次高度赞扬苏轼,这些赞扬传出去,苏轼逐渐被大众所知晓,闻名天下。
熙宁四年,苏轼去杭州任通判,到任途中去颍州谒见了已经退休的欧阳修。那时的欧阳修,生活过得颇闲适。他与苏轼一行人畅游西湖,虽已须发花白,却仍然精神矍铄。苏轼还专门写了一首叫《陪欧阳公燕西湖》的诗来记述这件事。作为老师的欧阳修,即使学生早已远名在外,也不忘出题考考学生。他让苏轼为自己珍藏的一座石屏风赋诗。苏轼对着屏风想了一会儿,突然灵光一现,随即泼墨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读完这首跌宕起伏的诗后,欧公不禁拍手称快,他当年果然没看错苏轼,这个学生,值得他自豪。除了赏风景,论文学,苏轼和欧阳修也论医学。他们谈笑風生,亦师亦友,实在是让人羡慕。苏轼在欧阳修处停留了二十多天后,不得不去杭州上任了。谁料想,这一别竟成了他们的诀别,第二年欧阳修就因病去世。苏轼因为公务原因,没有能前去奔丧,痛心不已,写下了《祭欧阳文忠公文》,其中一句便是:“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之忸怩。”
素材解读
欧阳修与苏轼可谓“伯乐”与“千里马”,作为老师的欧阳修从不吝于夸赞自己的学生,并极力培养苏轼,使苏轼很早就闻名文坛。同时,他与苏轼结为忘年之交,共同致力于诗文革新运动,也同行畅游西湖,师生关系,其乐融融。
适用话题
朋友、平等、师生情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陆 游]
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他耳濡目染。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成年后的陆游即以恩荫补授通判等职。入幕时期的战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为奋发的时期,也成为陆游许多爱国诗篇的现实基础。当时的南宋战火纷飞,女真统治集团大肆进攻南宋领土。南宋统治集团昏庸无能,向金朝摇尾乞怜,屈膝投降。此时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诗人陆游用其豪迈悲壮的笔调唱出了激昂雄壮的战歌,抒发出面对国土分裂的悲愤心情。面对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和主和派不断排斥、迫害爱国人士的残酷现实,陆游常常感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不仅仅是他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对南宋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
公元1207年,陆游82岁时,得知朝廷下诏伐金,兴奋之中写下了《老马》一诗。“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表示了“老马”也要赴疆的豪情。公元1210年,85岁的陆游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和无限忧国忧民的悲愤,与世长辞了。在他瞑目之前,那顽强的生命火花,做了激情洋溢的爆发和直抒胸臆的吟唱,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慷慨激昂、雄浑豪放的短短28个字,直接表述了广大人民收复国土的愿望,洋溢着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陆游的一生,是为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努力歌唱的一生。
素材解读
陆游一生都在为国忧思,年少时意气风发征战沙场,却不抵统治者昏庸无道。到老时仍一心报国,或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亦或是“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陆游将国家之爱、民族之爱贯穿于自己一生,将其定位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人生态度,让后人敬仰。
适用话题
爱国、人生价值、民族意识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 英]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诗文如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素材解读
按理,张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管一管平民百姓,那是小事一桩。然而他却回信让家人退让三尺,由此足见张英的谦逊与宽容,也体现出他高尚的德行。所以说,宽容与谦让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而由高尚德行散发出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适用话题
为人、处世、宽容、谦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