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

2017-04-13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克莱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2008年)

“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2012年)

以上分别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以及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与莫言最醒目的共同点是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事实上在前往诺贝尔奖的路上他们同样经历过苦难的童年,前者出生在二战,后者生长于自然灾害;走下诺贝尔领奖台后他们也都选择了回到大学校园任教,值得一提的是,勒·克莱齐奥还是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

近日,76岁的勒·克莱齐奥、61岁的莫言这两位身兼教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浙江大学校园内,进行了一场题为“文学与教育”的学术对话。

勒·克莱齐奥:写作是做梦,难道做梦还为别人做?

勒·克莱齐奥说:“对我来说写作是个人经营,写作时不考虑读者。很多硕士、博士做论文研究我和我的作品,我读到时会奇怪,觉得不是我。写作是做梦,难道人做梦还为别人做?写作对我而言是种需要。”在他看来,写作的关键是不能失去自我,要拉开距离,“我写作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种‘双重人的存在,一个就是纯写作的人,用他的笔墨或者计算机去书写;但写作的时候我又感觉自己是一个女人,去寻找某一种艳遇,就像一个老人怕自己死去,就像一个孩子在寻找自己的路。”

莫言:文学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我们每个人从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起,实际上就开始接受文学的教育。另外文学也是教育重要的内容,听故事,读书、读诗都是文学的内容,教材里每一篇课文实际上都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或者小說里面的借鉴。莫言补充道,在物质化的当下,他仍然对文学保持着乐观,“我认为还没有像大家前几年所描述的那样文学即将死亡,为什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类的语言不会消亡,文学永远存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反复地读一篇小说、读一首诗歌就在于语言本身的美,或者语言这种审美的余韵是别的东西不能代替的。文学是永远存在的。”

勒·克莱齐奥认同莫言的观点,甚至表示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因为文学给大家带来力量。文学可以写在纸上或屏幕上,形式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文学会以精神形式继续存在。现在都讲创造,日常一些创造太多,过两天就过时了,但是文学、语言是会存在下去的,我之所以喜欢中国就在这点上。无论是在传统还是在政治教育方面,对于文学的承认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力量,当今世界不仅仅需要科学,也不仅仅需要人文或者是艺术。文学恰恰是人文与艺术之间的平衡,而文学过去的贡献和未来的贡献就是为人类的这种平衡以及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克莱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争吵后“我”在想什么?
意料之外的结果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意外的结果
“闯祸精”克莱拉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