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吴王沟记

2017-04-13吴克嘉

江苏地方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淮南泰州食盐

◎ 吴克嘉

汉吴王沟记

◎ 吴克嘉

古城泰州,地处苏中平原,历史悠远流长。这里没有山, 只有水。远古的泰州,其地理位置居于两淮的中部“东傍大海,北依淮河,南枕长江”构筑了特色鲜明的“三水文化”自然之美。泰州的水滋润了这方土地,养育了泰州的人民,书写了华丽的篇章。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青年时代的刘濞是一个志大才疏、雄心勃勃的创业者。自立国广陵之始,他便充分利用了古海陵地区滨江临海,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和古淮南盐区先民们早已有的,成熟的煮海技能,承袭了前面两代先王阖闾、春申君“招天下喜游子弟”(司马迁语)大力发展食盐生产的基本国策。吴王濞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淮盐大生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下令开挖了一条由扬州茱萸湾东通海陵仓,约150华里的邗沟支道,将这里生产的食盐销往周边不产盐的国家,牟取暴利,累积了托天的财富。这条古运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开凿之初名为“吴王沟”。

淮盐宝鼎

古运盐河东风路(上左)

古税务街(上右)

古邗沟江都段(下左)

古运盐河纤夫道(下右)

孝景帝三年(前154)正月,富可敌国,野心极度膨胀的吴王刘濞从广陵地区,倾其封国内二十余万青壮年,联合楚、赵、胶东、胶西、甾川、济南等六国发动了“七国之乱”,图谋推翻汉朝廷。仅三个月,这场叛乱就被中央政府平定。刘濞最终身首异处,客死他乡。尔后这条人工运河即被人们改称为“茱萸沟”。因河面上运盐的官船常常是首尾相接数十里长,泰州百姓一直把该河称为“运盐河”。该河曾多次易名,又称上官河、上官运盐河、南运河、运盐官河、通扬运河及老通扬运河。清宣统二年,该河通航扬州客轮,由此该河一直改为现名“通扬运河”。

唐代初,武德年间(618-626),朝廷在泰州辟建海陵监。海陵至盐城的淮南盐区年产食盐一百余万石,占全国食盐产量大半。

两宋时期,据《宋史》记载:南宋末年泰州海陵一监所交纳的盐赋,已超过唐代时全国盐赋之总数。当时任淮南转运副使兼江淮发运使的盐官吴遵路在运盐河西首九里沟附近兴修水利,置常平仓,储藏食盐二百万。

2002年泰州市有关部门在“古税务街”牌坊右侧书写“溯唐宋赋源盐税曾居天下半”,正是根据《宋史食货志》卷182之四中的一段真实的记载。838年,日本国遣唐使园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他在运盐河上看到从泰州如皋盐场发出的运盐船队“双结束编,不下数十里,甚为大奇”的万吨运盐船队运盐的情景。清代扬州著名学者汪中在其骈文《哀盐船文》中记叙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运转半天下焉,惟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廓”的万吨运盐船队。在乾隆年间仪征大火焚烧盐船灾难事故以后,在武昌塘角再次发生了一起泰州淮南大盐场盐船失火的重大事件。当时被烧毁盐船400余艘,烧毙、溺死人无数。这场大火发生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十九日。当时在岸未售发自淮南的盐船共计六百余号。二更时,大火从尾四、五帮烧起,一直烧至头帮。其余船只如惊弓之鸟,纷纷逃散。合计毁去盐二十六万余引,价值银本五百余万两。扬、泰众盐商“闻之魂魄俱丧,同哭一声”。

宋、明、清以后,海岸线东移,运盐河与串场河连结起来,并逐渐向东延伸至通州境内各盐场。明清时代,泰州淮南中十场平均年产盐八万多吨,加上通州上十场产盐四、五万吨约合二亿多斤,完全依靠运盐河输出,再辗转销往江、浙、皖、赣、鄂、湘等一百五十多个县,运转半天下焉。

悠悠岁月两千年,历代朝廷、盐官们对该河的疏浚、整治多达百余次;从这条河上运出的食盐,支撑了封建社会历代朝廷的财政税赋。

悠悠岁月两千年,古运盐河集航运、灌溉、防洪、泄淮于一身,功大莫焉。

悠悠岁月两千年,拉着盐船的纤夫们,脸朝黄土背朝天。那深沉、激昂的纤夫号子此起彼伏,回荡在运盐河的两岸。

悠悠岁月两千年,这碧波粼粼的运盐河水,流淌不尽千秋万代盐丁们世代劳役的辛酸泪。他们是历代朝廷财政税赋的最大负重者。

古泰州历史悠久,这里作为淮盐的发源地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产盐地域,见证这段历史的唯有这流淌不息的盐运河。

古泰州地理位置独特,其经济、历史、文化的源头,根植在这源远流长、水“卤”交融的盐税文化之中。见证这段无比辉煌历史的唯有这两千年流淌不息的“母亲河 ”。

猜你喜欢

淮南泰州食盐
幸福水天堂——泰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愚人食盐
巧称食盐
新修订的《食盐专营办法》相关表述之探讨
泰州古韵
愚人食盐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安徽淮南地区秋冬茬番茄育苗技术探讨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