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喜福会》中的神秘东方意象研究

2017-04-13王静

现代交际 2017年2期
关键词:喜福会西方人主义

王静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说《喜福会》中的神秘东方意象进行分析解读,试图证明作者并非为了取悦美国主流大众,而放大小说中的东方主义元素,相反,作者期盼中西方能从对抗走向融合,实现多元文化共存的愿望。

关键词:喜福会东方意象东方主义反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1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08-02

谭恩美是继汤亭亭后出现在美国的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1989年,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出版,立刻给她带来巨大成功。小说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九个多月,销售四千多万册,先后被翻译成25种文字发行。小说《喜福会》以四对母女为对象,描写了她们从冲突到融合的故事。

一、何谓东方主义

1978年。美国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爱德华·赛义德出版了《东方主义》一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同时也被誉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史上里程碑式的论著。萨义德指出,“任何教东方,写东方,研究东方的人一不论这个人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还是语言学家——无论是在特殊的还是一般的方面。都是一位东方主义者,他或者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东方主义。”他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东方主义是建立在东方与西方本体论与认识论区分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方式。”赛义德的理论则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其批判的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西方人眼中,这个东方世界是一个原始、落后、肮脏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东方人是一群懒惰、野蛮、愚昧的人。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的人被西方世界居高临下的审视着。因此。也就有了“他者东方”这一概念。

作为华裔第二代移民。谭恩美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因此,在她的写作中,常常会看到带有东方主义色彩的描写。同时,作为一名深受美国主流文化影响的小说家,谭恩美明白美国主流文化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在她的作品中,她常常有意识地东方化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如同胡卿(Khanh Ho)所说:“在每个故事里,谭恩美都不遗余力地描写一些稀奇古怪的人,一些富有异国情调的食物,一些可笑的风俗。她非但没有将这些融人故事框架中去。还让这些细节破坏了一些本来是十分动人的场景。”

二、东方主义元素的建构

1.东方的神秘与落后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种物质观认为五行的盛衰会影响到人的性格与命运。在小说中,精美的妈妈总是以“五行”的缺损为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人。她总说:“火”太盛,则脾气大。“木”少了的人,就不大会有主见,耳朵皮太软,容易听人摆布。“水”太多的人,流向也多,不易集中精力。然而,精美一直对这种神秘的理论迷惑不解,并且不屑一顾地认为是中国迷信,该理论只适用于中国环境。小说中,龚琳达结婚后一直没有怀孕,她的婆婆十分不满,叫来媒婆问话。媒婆仔细核算龚琳达的生辰八字与“五行”后。给出结论龚琳达五行缺金。但是结婚时她的婆婆给了她金饰,因此,她的五行俱全,无法怀孕。因为只有“五行缺一的女人才会生孩”。在现代西方人看来,这种观念显然是不科学的、愚昧的、落后的,是中国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

《喜福会》中的顾映映能预测感知灾难的到来。她要求居所“藏风聚气”“阴阳平衡”,不得“水火相克”。她说,“这座房子似太窄太高,山顶上刮起的一阵强风,把你所有的力量都冲回去了、抵消掉了。所以,你很难发达。”诚然,这些话会让西方人觉得莫名其妙。在注重理性与科学的西方人看来,这些根本就是无理性、无常识的奇谈怪论。

小说《喜福会》中还出现了童养媳这一社会陋习。龚琳达两岁时和比她年幼一岁的男孩订了婚。成为这家的童养媳。完婚后,她还得忍受婆婆不断的批评和丈夫的百般戏弄。同时她的耳畔总是回响着母亲的话:“要听婆婆的话,不要给我们家丢脸。”童养媳这一现象最早始于三国时期,《三国志》中就有记载:“至十岁,婿家即迎之长养为媳。”童养媳这一具体名称则起源于宋代。从元、明、清起,童养媳从帝王家普及到社会百姓家。所谓童养媳,就是该女孩从小被人抱养,长大后,成为这家的儿媳妇。旧时,这一陋习在中国极为流行,究其原因,当时的社会贫穷落后,百姓生活低下,无力抚养幼女。在清代,如果家中公婆或者丈夫病重,就有一个提前娶媳妇的习俗,也就是所谓的“冲喜”。目的是借此帮助病人早日康复。这也是出现童养媳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小说主人公安梅回忆她的幼年时,她的外婆病重,她的母亲从远方赶回。为了救重病的外婆。母亲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给外婆熬汤煎药。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当地的一个传说,如若儿女割自己的肉给母亲吃,母亲便会康复。这一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少见。“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在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很多儒家思想文人的诠释后。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同时,它的消极一面也极为突出,比如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保守性。

2.东方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说话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瞻前顾后。做事充满顾虑,尤其是当中国女人在说话的时候,你常常无法明确她们的真正意图。小说中的龚琳达和吳素云两位妈妈表面亲密,但是私下总是攀比各自的女儿。从女儿孩提时代就开始了攀比,比如肚脐的折痕,耳垂的形状,头发的密疏,奖品的多少,游历城市的多少,等等。当精美的妈妈说这两种汤差不多一样的。其实她的真实意思是这两种汤完全不一样。当龚琳达端上她做好的饭菜时,她常会抱怨说这个菜的味道一点都不好,实在难以入口。喜福会的阿姨们常会说一些客套话:比如明明希望你赶紧离开了,但是嘴上却会一个劲儿说挽留你的话。对于不理解这些话深意的西方人而言,常常会弄出一些笑话或者尴尬的事情。甚至于精美都认为这是一种混淆概念的行为。称自己永远也学不会这一套。

这些话其实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措辞,是一种中国式的谦虚,是一种非常婉转的说话方式。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含蓄,因此,也就有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加内敛这样的说法。就连很多大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都会注明,“本人才疏学浅,错误、漏洞在所难免,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等。再丰盛的筵席也要称:“聊备薄酒(或者自称粗茶淡饭),不成敬意”。

小说名称《喜福会》一词来源于每周一次的麻将聚会,四位刚来到美国的中国女性,很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只能靠打麻将这种方式消遣度日。麻将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特殊符号。法国汉学家伊丽莎白·巴比诺在《中国透视》一书中写道:“麻将文化,它的一套隐语,它的平均主义的驱动力,它令人眩晕的声音和手势,打麻将时品茶、饮酒和吸烟的气氛。这一切破除了命定的东西及人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打麻将时大家各自的心理状态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特点。精美认为麻将是一种不讲究合作,自己不赢也不让别人赢的游戏方式。打麻将时,大家表面上和和气气,实际上暗地里互相算计。精美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中国人不讲团结性的劣根性表现。但是,实际上,麻将这种娱乐工具处处体现着中国式的思维与思想。比如兵家、儒家、道家思想。麻将游戏中的调张,疑牌不打,隔巡如生张等都带有明显的兵家思想特征。打麻将高手总是那些心态极佳的人。他们可以保持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去完成这个过程。在打麻将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急躁,只有以儒家道家的平和心态灵活运用兵家的操作韜略。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3.奇异的东方饮食文化

著名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曾说过:“你吃什么,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小说《喜福会》中有很大的篇幅是关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这些让外国人不仅感到诧异,而且也觉得不可思议。小说借由薇弗莱·龚之口向读者描述了唐人街菜市场的场景。菜场的橱窗里展放着很多已经快要不行的甲鱼和其他水产,旁边站着的是穿着满是血迹围裙的屠夫们。他们利落地把鱼开膛破肚,一边还向顾客保证说都是新鲜的。菜场的招牌上写着“只供食用,不出售宠物”,这很明显是在告诉西方人,中国人野蛮残忍,甚至连宠物都拿来吃。

精美曾回忆自己八岁那年母亲煮螃蟹的情景。精美还没来得及给刚买回家的螃蟹起名字。可是她的母亲已经将螃蟹全部放进锅里煮。她记得当时她恐惧地看着大锅,好像还能清晰地听到螃蟹在锅里的挣扎声。她尖叫了一声逃走了。

三、东方主义元素的解构

然而,小说在描述一系列中国的神秘落后的同时,也力图解构中国的东方主义形象,积极建构一个积极的中国形象。小说所描述的一系列东方神秘意象,并非作家为了迎合西方人对于东方的认知。也并非对东方主义进行阐明与注释。首先,小说中所出现的东方元素是基本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的。小说中的四位母亲都是来自于战火纷飞的旧中国,她们冲破旧社会的牢笼,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们自身体现了旧中国女性的思想觉醒。小说中对中国大陆20世纪初的社会状态以及对20世纪后半期美国华人家庭的刻画基本符合史实。其次,小说所呈现的五行、命理等奇异现象,基本也符合中国民间传说与文化传统。这一切皆是作家仔细观察与自由想象下的产物。

作家谭恩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说,她认为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中国人在读她这本书时会在情感上会有共鸣。作为一个成长于新时代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并没有完全否定或者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评判旧中国的陈规陋习,赞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因此,当我们在分析品评一部小说作品时,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四、结语

小说结尾。吴精美终于和她失散多年的同母异父的姐姐相遇。“我们的火车开始从香港进入深圳,霎时,我一阵激动,只觉得额头上汗涔涔的,我的血管突突地跳着,从骨髓深处,我觉得一阵深切的疼痛。我想,妈讲得对,我觉得唯有这时,自己完全变成一个中国人了。我终于看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中国血液了。呵,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在我血液中的基因,中国的基因,经过这么多年,终于开始沸腾。”这一幕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无论她们是中国女儿还是美国女儿。无论她们是来自中国文化还是美国文化。她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中华母亲。

猜你喜欢

喜福会西方人主义
新经典主义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都是主义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亭台楼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