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具体路径探析
2017-04-13程远
摘 要: 思政课授课内容的入脑入心,不仅需要更宏大的内容,还必须配合有效的形式。笔者立足于自身工作实际,探讨将许慎文化元素融入到思政课堂的路径和方式。
关键词:许慎文化 思政教学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80-01
对于漯河本地的高校来说,结合许慎文化和自身的思政教学,不仅是有益的尝试,还能够极大地丰富思政授课内容、繁荣授课形式。
一、许慎文化与课堂教学的相融合
首先,许慎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作为本地区的文化名人,即便是“五经无双许叔重”,也需要花费三十年多年的时间去打造《说文》一书,自身的天赋加上后期的努力造就了许慎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放在今天流行的各种“鸡汤”网文中,无疑是一个感人又励志的成功故事。思政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引导,使学生对这位先贤产生兴趣:许慎为什么要三十年磨一剑?《说文》一书的目的是什么?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地位?为学生抛出这些问题,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而一旦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学生们就会自行追寻答案,在与伟人的思想碰撞中逐渐建构起自己的理想信念。
其次,许慎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契合。作为典型的中国文人,许慎身上有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家国情怀,当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本身就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爱国情操。在当今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许慎文化的加入不仅能够为学生补上这段历史的空白,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一名中国伟人的文化良心,进而引起学生在心灵上的共鸣,将曾经形式匮乏、内容枯燥的爱国主义教育化作润物无声的春雨,滴在青年学生炙热的心田上。
最后,许慎文化对文明传承责任感的培育。作为一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许慎在痛惜当时“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辟”乱象的同时,并没有采取后世魏晋时期文人普遍的遁世做法,而是积极考证古今文经学两派之长,结合有秦以来的文字变迁史况,从一个文字学家、文化学者的角度出发,著书《说文》,为结束当时任意解释文字的现象划上了休止符。在思政课堂上,仅仅是这样的历史故事就足以唤起学生们心底的激情,而他的伟大人格更会成为青年们前进途中的路标,指引他们自觉担负起肩上的文化重担,并将它传承下去。
二、许慎文化精神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助力
作为一名文化先贤,许慎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是对青年学生人格修养的指路明灯。
其一,严谨的治学态度。《说文》一书收录部首540个,汉字9353个,这些成就传颂多年,后人们已经变得有些“习以为常”了,然而稍作思考,就可以理解这位先贤当年的艰辛:即使是在今天,学者们做研究时所倚重的调查研究也需耗费大量的心力,而如果将之放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代,困难是今人无法想象的。但是先贤许慎,就是靠着学术上的韧劲,潜心著书30多年,最终在中国文化史上留名青史!笔者曾专门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待学业的真实态度,发放问卷100份,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访问过许慎文化园的和没有访问过的,在收回的78份有效问卷中,访问过许慎文化园的学生在对待学业方面,明显要比那些没有访问过的学生更加谨慎、踏实。
其二,负责的社会态度。在古今文学派的争执中,许慎并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学者参与其中的,他的直接动机是为了扭转社会上对文字使用、解释等方面的混乱现象。许慎身上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今天通过文化园的媒介传递给青年学生,这比课堂上单纯的宣讲、灌输等方式要有效地多。在私下里的对话中,笔者发现受访学生们确实在精神深处受到了这位先贤的触动,他们表现出了较之其他同学所欠缺的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热情以及对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感,在日后的其他学生活动中,总是能看到这些同学活跃于各种平台。
最后,踏实、厚重的人生理念以及不畏艰辛的坚定态度。如今,人们经常抱怨整个社会的焦躁不安,并以此做借口为自己的各种行为辩护。相比之下,许慎身处的那个時代,才是真正地坦荡,当时,政治上的不稳直接引发了社会的不安定,加上源自秦时的文字混乱现象,更使得文化领域一片狼藉,而许慎就是在这样一个纷乱复杂的时代下静心修书,用自己的生命磨砺出《说文》一书。这个故事拿到今天,就是非常典型的“鸡汤”,并且远比那些庸俗的“成功故事”鼓舞人心,也更适合作为青年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通过许慎文化进校园的活动,青年学子们可以有机会接触到许慎这个伟大的灵魂,并通过他的著作和事迹感受先贤的人生,进而通过逆向的反思来思考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学清,“许慎文化”刍议[J].中州学刊,2013年6月。
[2]陈金丽,论许慎的经学思想与经学成就[D],山东大学,2011年6月。
[3]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段注: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程远(1984-),男,河南漯河人,硕士,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思政课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