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基于教材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2017-04-13徐圆圆�オ�
徐圆圆�オ�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依托地理教材,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以及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和创新,使之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1701
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选取符合学生特点以及发展需要的教材内容,要增加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反映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充分地体现高中地理教学的价值与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认真地钻研地理教材,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与日常生活,然后结合实际生活,富有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教材,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理清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高中地理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多,且理解难度也比较大,为此,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并且对教材中的各类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有针对性地阅读并且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这单元讲述的内容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而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极其辽阔的,其中与地球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和地月系。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地、月、日三者之間的关系上,而对天球、行星等天文基础知识则可以简略地介绍。
二、加强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拓展地理教材内容
地理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将地理知识还原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地理教材是静止的、乏味的,课堂教学应该以教材内容为主,但不能拘泥于形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的发展实际是最直接、最鲜活的教学资源。为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将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见过的地理现象、当前国际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巧妙地融入教材的重难点教学中,这样不仅使得教材内容极富时代感与生活感,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材料,能够将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并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生活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才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方式。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质灾害”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和特大暴雪、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特大泥石流、2014年的云南地震等生活中的实例,对地质灾害进行讲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地质灾害带来的严重危害与重大影响。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征兆、现象、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防御与救助等相关地理知识。
三、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与指导者。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还需要让学生能够理解与消化这些知识。然而无论教材内容编制得如何精彩,要让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还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合或是重组,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运用,并通过简单、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整合,使得传授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尽可能的整体化、系统化,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与掌握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时,教师可以将这两部分的内容整合起来进行讲解,通过对比分析公转与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绕转方向、绕转中心、绕转周期、判断条件、产生的地理意义等方面,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与记忆。类似的教学方式还适用于低压中心与高压中心,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气象、天气与气候等内容的教学。
又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学难点是人地关系,但在地理教材中却把学生较为容易接受与理解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表现分类放在这一节知识点的后面,为此,教师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问题导入课堂,再通过分析系列环境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在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与分布的过程中,涉及人地关系的知识。这样就将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出来了,而且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有效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华与内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创造性地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方案设计,适当地补充与拓展教材内容,让枯燥单一的地理教材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乏味的地理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