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歌曲扮靓历史与社会课堂 

2017-04-13周元奎�オ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歌曲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周元奎�オオ�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歌曲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对历史与社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一课的教学研究,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探索歌曲是如何扮靓历史与社会课堂的。

[关键词]歌曲;扮靓;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0202

新課程要求教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凸显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而把歌曲引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适当运用与学习相关联的歌曲来营造教学气氛,有利于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体验、感悟、践行中,掌握必备的人文知识,获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笔者在教学中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歌曲做媒,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由遨游。基于此,笔者借助《中国好歌曲》的代表歌曲精心设计了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以下是导入语。

《中国好歌曲》不是简单的选秀节目,其健康向上的励志激情点燃了全国观众的热情,引发了众网友的热议。有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中国好歌曲》提炼了生命中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即积极、乐观、真挚、勇敢、励志,向社会传递了坚持真善美的正能量”。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20世纪20、30年代同样也有几首响彻长江南北,坚持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进步的好歌曲。请翻到书本第55页来学习《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歌曲铺垫,提高效率

歌曲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只为欣赏不设问,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选择歌曲时,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歌词来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

教学环节二:打倒列强除军阀,唱出时代最强音

播放《国民革命歌》,这首歌传唱于20世纪20年代大江南北,其主旋律来自于17世纪法国儿歌的《雅克弟弟》。它曲调简单易学,歌词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打倒列强,除军阀”。然后提问:大家思考歌词中的列强、军阀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怎样才能打倒他们?

通过这首歌曲铺垫来精心设计问题,既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基础知识,加深知识内在的联系,又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三、歌曲点睛,加深理解

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穿插歌曲,为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契机,强化教学重难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环节三:工农齐心助革命,一路北上奏凯歌

播放《黄埔军歌》。正是这些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黄埔军人,一路唱着《黄埔军歌》,高喊“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从珠江之滨打到长江流域,一路北上奏凯歌,彰显时代的最强音。

设计课堂活动:角色体验“亲临战场”

第一组:作战参谋团(策划作战目的、路线)

第二组:作战记者团(报道北伐情况,包括北伐时间、主战场、作战对象)

第三组:先进事迹宣讲团(讲述北伐中的先进事迹或先进人物)

第四组:北伐战争评价团(评价北伐成就、胜利进军原因)

这首歌曲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当年的革命先辈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是如何高唱着《黄埔军歌》走上战场奋勇杀敌的。

四、歌曲衬托,陶冶情操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养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笔者教学时通过歌曲的主旋律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歌曲衬托下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环节四:磨刀霍霍向革命,蒋汪反动现杂音

问: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它是否最终会胜利?

播放《妈妈就要离去》(中国革命之歌)选段。这是首反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一位女革命者慷慨赴义的歌曲,表现了以她为代表的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革命气概。正如夏明翰在就义前所写的“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们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吹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集结号,投入战斗。

一曲歌、一首诗的概括力、表现力在某种情况下胜过多少如实的文字描写。通过这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学会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歌曲述说,重温历史

歌曲,抒写着时代的心声;歌曲,记载着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经典的歌曲就是历史的缩影。教学中适当运用经典歌曲,可以帮助学生重温历史。

教学环节五:红军不怕远征难,歌声嘹亮踏征程

播放《七律·长征》。让学生随着歌曲的主旋律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长征的艰难和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并提问:(1)红军什么时候开始远征?(2)远征的原因是什么?(3)“金沙”“大渡桥”“岷山千里雪”分别是哪些场景?(4)“三军”是哪三军?(5)你认为长征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借助《七律·长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征程和伟大壮举。

六、歌曲收尾,深化主题

课堂小结时播放与课程有关的歌曲,既能消除学生由于持续思维所带来的疲劳感,又能深化教学主题。

播放《走向复兴》,然后进行小结:黄埔军校的军歌,吹响了反对列强、除军阀的最强音;南昌城头的枪声,惊醒了反动派的黄粱美梦;早期的革命者像农民一样辛勤地耕耘,井冈山是他们的第一块实验田,长征则是他们的播种机,革命的种子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指引下,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前无古人的神话。

今天听到一首首昂扬向上的好歌曲诠释上世纪20、30年代,一代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梦而前赴后继。教学主题在欣赏歌曲中得到提升,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歌曲作为教学资源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歌曲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因此在运用歌曲组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所选歌曲必须与教学主题相契合,切勿貌合神离;要适时、合理地运用,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更不能把历史与社会课变成歌曲欣赏课。

没有了歌声,我们的生活就失去很多乐趣;没有了歌曲,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就少了些活力。用歌曲扮靓课堂,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歌曲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文化的艺术特色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论通俗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体现
浅析歌曲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