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探索
2017-04-13屈军�オ�
屈军�オ�
[摘要]思想政治课与“互联网+”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互联网+”视域下的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要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实效性和层次性,增强体验性和生成性。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有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7101
近年来,“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融合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影响,在“互联网+”视域下如何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道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对“互联网+”在学科方面融合发展的分析,就“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谈一些拙见和思考。
一、“互联网+”在学科融合方面的定位
1.视野功能。当前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非常多元,教材上的案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让学生在课后“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后的“活”带动了课堂上的“活”,也能让教师在课堂上领略学生的风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内化功能。得益于“互联网+”对综合性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广大受众不仅要从“互联网+”领域中获取需要的信息,更需要对获取的众多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内化—提升—应用”,才能将“互联网+”的信息有效融入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发展,为教学实践服务的同时将信息内化为学生认知的动力。
3.导向功能。“互联网+”视域下,教师将和学生一起接受新知识、分析新知识、探究新知识,而不再是单纯的课堂主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角色转变,提前厘清课堂探究的重难点问题,注意倾听学生在探究新知中提出的宝贵意见,不断反思、加强研究、提升能力。
二、“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实践特点
1.探索与发现:“互联网+”带动了学生
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利用移动终端学习的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并能完全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在初期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平板进行课前资料的搜集,并能在小组内进行精心筛选,在课堂展示的时候能够做到精设计、巧展示、妙补充。这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生,并将教师从庞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和学生一起去探究未知。
2.鼓励与碰撞:“互联网+”带动了课堂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自己的课堂慢慢发生着变化。原先不太积极的学生基本上都能融入小组探究中去,小组内部初步解决问题、小组之间相互切磋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未知的画面不断出现在笔者的课堂上。“互联网+”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探索实践,唤醒了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也带活了课堂,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心目中政治课就是说教的思想认识。
3.反思与守望:“互联网+”带动了教师
如今的学生不再满足于陈旧的事例和空洞的说理,需要更为直观的展示和探究,“互联网+”的新发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教师在课前“动”起来、在课中“活”起来、在课后“思”起来,不断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助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1.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不同模块不同知识体系的要求,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如在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笔者让学生自己尝试做微视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出乎筆者意料的是,每个小组都能在课前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仅理清了知识脉络,更从视觉层面上让笔者感受到了“互联网+”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2.突出实效性和层次性。“互联网+”与学科方面的融合发展让教师在学生学科思维培养上多了一分推力。教师在“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上要更加注重实效性和层次性,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情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
3.增强体验性和生成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中学思想政治课亦如此。“互联网+”视域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巧于点拨,养成反思、深思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才能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下辩证地看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享受知识生成的乐趣。如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中,笔者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现场演出等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了我们的文化之美,体验了文化的多样性,坚定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总之,“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机遇,让我们主动融入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互联网+”视域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在助推学生成长的同时提升自己。
(责任编辑袁妮)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陇原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GSGB[2015]MSZX080)“‘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