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7-04-13鞠雅榕
鞠雅榕
【关键词】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内涵;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86—02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理论思想包括哲学、政治、教育等思想,它们都是人类思想宝库里的巨大财富。卢梭教育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其自然教育理论,这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就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与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此引发人们对道德教育现状的深思和反省。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1. 培养自然人。在《爱弥儿》第一卷的开头,卢梭就谈到了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此,他提出了以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这一重要观点。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也是一种“抽象的人”。所谓“抽象的人”就是不具有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的人。而在另一层面上,所谓抽象的人则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的人。“只有一门科学必须教给孩子:这门学问就是做人的天职。”“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这就是卢梭的教育目的,也是社会中的自然人的涵义。
2. 回归自然,顺应天性发展。卢梭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据此,他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根本思想,也是贯穿《爱弥儿》一书的主线。
卢梭 “自然教育”的核心,即教育必须要尊重和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正如卢梭所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個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为此,我们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卢梭看来,任何教育,只要它忽视了“儿童的天性”,忽视了人的道德发展,就永远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
此外,在教育论著《爱弥儿》中,卢梭将人的身心发展按照年龄划分为若干阶段,根据其教育内容对每一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教育任务,而对教育方法的论述是《爱弥儿》论述的重点。卢梭在《爱弥儿》中主要论述了以下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实践,反对说教;消极教育,运用自然后果;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师生互爱关系,这些方法都丰富了教育实践内容。
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视角下透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跟风的当下,社会道德也日益走“下坡路”,加强道德教育仍是道德建设的根本。孟子曾说过:“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面对当前社会的现状,道德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在卢梭自然教育思想视角下,透析我国当前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教育目标方面出现的偏差。当前多元社会中,“教育与人的发展”是当今教育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价值都建基于“人的发展”。然而,在当前道德教育发展中却忽视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此外,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只注重方向性,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灵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这样会造成教育目标过高,不符合教育对象实际情况,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长期以来,只注重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道德理论,而忽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从而缺乏实践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2. 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试图追求人类的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了文化和道德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的过于贪婪,使得环境和资源继续遭到破坏。
3. 教育方法上的单调与说教。首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性活动。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识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普遍采用灌输。目前,我国道德教育方法之所以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宣传与灌输形式单一、空洞乏力,没有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这样既不会促进教育发展,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以及道德的发展,这是一种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教学模式。其次,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在工作中,教师只注重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却未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受传统强制性德育的习惯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达到同一水平。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实现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道德生活的现状,忽视他们的个性差异而进行主观的要求,这是不科学的。在一系列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未做深入的了解,往往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下对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1. 增强人的主体性观念意识,凸显人本思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然而,在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发展道德教育首先必须要强调人的重要性,增强个人的主体认知,尊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本思想,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不但能体现出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而且也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的良性发展。
卢梭推崇人性的自然与自由,在道德教育中他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发展并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中,其教育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因此,道德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卢梭还把教育视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是因为它具有教化育人的作用。而它首先是一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教育,以便使人心得到改善。卢梭认为,“自然教育”就是这种教育。虽然卢梭过分强调天性至上,要求教育“归于自然”,但他提出的按儿童身心特征的自然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卢梭在教育中注重人的自然本性,从而使得人们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2. 实现“自然人”向“道德公民”的转向。卢梭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回归人性,使人重获自由。在这个前提下,其教育任务涵盖了两个重要部分,即培养“自然人”与“道德公民”。卢梭认为,“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它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在自然人和公民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就是说,首先要发展善良的天性,成为堂堂正正的自然人,在这样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就自然养成公民的品质,绝不应不作自然人而仅仅养成公民,那种完全违反天性的公民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们要培养道德公民。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道德教育实施目标之一的“自然人”绝非自然状态中处于无理性的非道德状态的自然人,卢梭所要培养的具有道德自由的人乃是一个全新的“自然人”,即“公民”,而“道德公民”则在国家道德层面还要高于这个新的“自然人”,实现“自然人”向“道德公民”的转变是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实施的总体思路。前者注重个体意识的培养,后者则注重社会整体认同感的培育,两者统一于实现人的自由这一共同理想,卢梭的《爱弥儿》就详尽地阐释了卢梭的这一教育思想。
3. 注重实践,趋向生活化。陶行知認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人的道德的根本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道德教育不可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道德教育要有一定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只有通过一系列活动才能将理论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广为流传,付诸现实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非观的必由之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美德的传递,一种爱的接力。卢梭特别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他强调说:“社会道德的实践给人们的心中带来了人类的爱。正是因为做了好事,人才变成了好人,我认为这一点是最确信无疑的。你要使你的学生做他所能理解的一切良好行为。”
道德教育是一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它以人为主体、以实践为手段,以教育为导向,将道德教育生活化,从而实现个人道德教育有效性,更好地培养人的道德情感。
4. 深化道德教育体制改革,健全道德教育体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道德教育。深化道德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深化道德教育课程体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需要与时俱进。在道德教育课程体制改革中,教学结构改革最为显著。实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学科课程与课外活动的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增强了教学结构的可操作性。
课程对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熏陶而成的。为此,学校必须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转变旧思路、旧观念,寻找新的方式、方法,制订出较为完善且合理的道德规章制度和各类达标争优的考评制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注重创新,采用“集体”规范“个人”等多种形式,形成全面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
此外,在自由环境下形成健全的道德教育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即社会。”不管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其各自发展的一套道德体系。道德教育从小学开始采取行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学校可以说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正如美国学者帕金斯所说的那样: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因此,在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将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努力在如何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问题上形成共识。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道德教育体系,除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外,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职业道德的完善,同时促进了个人品德的养成,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道德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