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图书馆服务定位及发展对策

2017-04-13于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原则对策

于萍

[摘 要]中学图书馆服务定位的基本原则有稳定性、差异性、目的性等。提高中学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对策有: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优化配置信息资源、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等。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服务定位;原则;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教育获得了高速发展,人民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对于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也更加关注。长期以来,中学图书馆承担着引导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兴趣、构建良好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改善教学质量的重任。科学、合理地提高中学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可以快速实现师生知识增长,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满足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中学图书馆服务定位的基本原则

(一)稳定性原则

中学图书馆服务定位必须遵循稳定性原则,图书馆里的各类参考书籍、指导书籍应该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新课标、初中教学大纲未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1~3年内不应该对参考书籍进行大面积更换,以避免耽误日常教学。中学图书馆要为师生提供服务,采购与借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满足师生合理阅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的服务。

(二)差异性原则

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定位是有固定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所指导学科等。初中、高中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存在着较大差异,图书馆的馆藏服务、书籍提供服务应该充分遵循日常教学计划的变化规律,为特定的年级、在固定的时间,采购相应的书籍资料,以满足不同年级师生的需求,保证教师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三)目的性原则

12~18岁的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对外界事物、不同知识类型需求度较高。然而,中学阶段,学生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因此,中学图书馆所提供的书籍,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缓解升学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升学的重要性,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有目的、规律地提供服务,对学生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中学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更新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便捷服务

中学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因此中学图书馆应转变服务理念,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在日常服务过程中,图书馆的书籍管理,不仅要充分考虑书籍的馆藏价值、保存价值,同时要充分考虑藏书的实用性,根据中学不同年级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师生阅读兴趣,设计出多层次服务方案,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任课教师的阅读需求,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二)优化配置信息资源,建立共享体系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有效节约资源,中学图书馆应优化配置信息资源,节约经费,抛弃传统的“重藏轻用”的理念,加强电子图书应用比例。首先,通过购买网上成熟的电子数据库资源,更新电子图书,有效改善纸质图书资源老旧的现状。其次,各中学间应加强合作,建立电子图书共享体系,建立导航系统,根据导航目录,做好信息筛选和推荐工作,合理调配不同的书籍资源,为读者、师生提供优质的视音频电子文献资源,便于师生阅读,有效节约师生查找书籍的时间。

(三)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强化育人功能

中学图书馆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图书馆的馆藏应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去阅读。首先,构建良好、和谐的阅读氛围和文化氛围。图书馆环境布置不应该过于“呆板”,应以暖色调为主,为师生提供舒适、健康、轻松的阅读环境。其次,应进一步强化图书馆的育人功能,提供的书籍应该是积极、正面、健康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教育局及中学领导层,应进一步加强图书管理员的培训。首先,提高图书管理員的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操作技能,以帮助师生快速锁定所需书籍。其次,加强知识培训,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使其充分了解中学图书馆不同书籍的需求度,了解各类书籍信息分类方法、重组目录的原则,将数据信息资源科学、合理、直观地呈现给读者。最后,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将服务质量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提高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服务水平,使其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对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及提高服务质量对策展开探究,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切实发挥中学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中学图书馆原则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浅谈图书馆的课外阅读指导对策
基于新课改核心理念的中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探讨
中学图书馆图书“班级化”管理设计与实践
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定位与发展策略分析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