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2017-04-13曹均学徐国平
曹均学+徐国平
摘 要:我国现有农民科技文化素养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只有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帮助农民构建现代文明思想观念;加大对农业投入研发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完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制度;加快农业保障体系建设,防范农业风险,才能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助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科技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除了加大投入研发的力度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我国在职农民科技文化素养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一、现有农民科技文化素养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一)农民科技文化素养较低制约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马克思用生产工具为标志来区分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其根源在于农民素质与时代发展要求严重不相适应。因此只有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才能更加有效的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在传统与现代、手工与机械的选择中,孰优孰劣是不需要讨论的,农民也深知科学种田的道理。但是由于中国历来的小农经济深入人心,且当代社会发展主要重视城镇化,农民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等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致使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科技力不从心。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2]较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多数农民不能使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劳动强度大,农民持续增收难等现象的产生。农民对农村生活已经失去信心,纷纷外出务工。以至于农耕土地撂荒,农村经济一片萧条。
(二)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制约了城乡协调发展,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
我国城乡差距由来已久,为了消除这种差距,中央每年都出台1号文件,提出了多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榮。”[4]全国各级机关下放了54万多驻村干部,目的是打赢扶贫攻坚战。问题在于这些干部不可能长期待在农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所有权、承包权、经营管理权的有机结合和配套措施的建立。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制约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提升
文化是人民生活的反应,包含了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思想和理论。科技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是人类在长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体系和生产工具。文化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科技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进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农民科技文化素养的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农村绝大多数村社没有建立文化站,农民休闲娱乐主要是看电视,虽然有农业频道和节目,但显然还不适合农民胃口,农村尚未形成学习科技之风气。加之,传统的农业小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民文化科技素养的提升及新农村建设。
二、农民科技文化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民文化程度依然较低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农村的绝对劳动者素质依然很低,文盲和半文盲劳动者占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总数的5.30%,小学文化水平占26.07%,初中文化水平占53.03%,高中文化水平占10.01%,中专文化水平占2.5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不足3%[5]。据资料介绍,日本农民80%以上是高中文化水平,法国有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本科文凭。与之相比,农民受教育程度依然很低。绝大多数农民缺乏新技术、新技能。而要掌握这些技能必然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养,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没真正意识到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农民继续教育尚未有效开展,获取科技文化知识途径不畅通
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主要是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未进行技能培训,而职业教育选择涉农专业的学生较少。他们一旦成为农民后,普遍性的缺乏科学种田的技能。且目前我国针对农民继续教育的培养培训机制尚未完善,这就使从业农民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科学的认知。农业科技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节省劳动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有利于改变农民早出晚归的耕作模式,这本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向。但由于部分农民满足现状,不求上进,农忙之余,痴迷于赌博,搞封建迷信。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质,必然会带来对文化科技知识兴趣的丧失;二是缺乏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生活不再紧张拮据,农业物资的逐渐多样,新兴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这些也导致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机收割小麦后,麦茬依然遍布满地,导致农民无法进行下一轮的耕种,随之就地焚烧,引发大气污染,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的地下水污染,生活垃圾随地乱倒,塑料袋污染等日益严重。
(三)农业科技人才少,科技文化保障机制缺位
我国现有科技人员中,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人员较少,农机具科研开发配套系统建设落后,科技人员严重匮乏,供求失衡。加之,我国一些主要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偏低,“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6]传统耕作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生产仍存在较大风险,这也是众多农民弃农打工的根本原因。农民生活贫困有低保,国家有一系列保障政策和措施,而针对农民精神食粮的缺失却漠不关心,农民意识达不到,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吃得饱不饱,粮食产多少,物价有多贵,经济收入有多少等等。而对于文化素养和科技技能却置若罔闻,思想颓废落后,精神追求不高,科技文化意识淡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基层干部领导的忽视,使农民失去追求思想提升的意识。
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一)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首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进行统一规划和调度,完善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制定统一的培育方案,明确农民建设队伍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立法,加强对各项政策和措施的监管,强制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明确政府职责、执法主体,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打破传统,开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新局面,提升新型农民队伍的建设水平。
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农民培训事业的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国职业农民数量较少,农民的自身素质和农业专业化水平较低,必须加快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农民教育要从农业现代化专业人才培养处出发,各个高校要开设专业培训。并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设立培训机构,并且要对培训机构施行严格的规范的措施,对农业专业人才的"特点"进行重点培养。同时,授课教师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核心,授课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育的质量,因此也要注重提升授课教师的整体质量。而我国目前的农民培训师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较差,农业带头人的思想落后,农业知识结构老化,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显然至关重要。农民培训教师必须是农业科研人员和取得一定业绩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农业政策法规研究人员等具备过硬专业素质的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和传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接受培训的农民来源于各个行业与岗位,培训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因人而异,拓宽自身知识的广度,不可千篇一律。而且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决不可照本宣科。同时注重既沾地气又灵活变通的科学文化技能培训方式。带领农民深入示范基地进行学习,推进示范机制的完善,增强动手能力,让农民将农业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要完善制度,必定要通过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税收优惠、融资担保、减免风险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务农环境。充分调动农机部门的积极性,设立引进农业人才专项基金,通过相关政策留住人才。要重视农民继续教育的问题,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能力度,优先培训种粮大户、合作社带头人,以少数带动多数,扩大培训效果。鼓励专家或科技人员带头教育,实行周期培训计划,不断更新农业知识,农民也可以成立小组讨论,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养。不断吸引外来人才,扩宽新型农民来源。
(二)构建现代文明思想观念,引领文化道德建设活动
思想文化素质是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一方面要尊重农民职业的社会文化,改变人们对农民就是弱势群体的看法,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形成一种农民就是一份职业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完善监管制度和文化站投放量。在文化惠民工程的推动下,农村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就农村的现实情况来说,这些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大力推进一系列文化机构,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消除封建迷信,抵制陈旧恶俗文化。成立农业科技创新文化论坛和科技宣传小组,多开展文艺活动和科技宣传活动;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扩展科技示范园基地,让农民拥有更多亲身实践的基地,更多施展科技文化素养的机会。对思想落后的农民进行定向教育,定期指定对科技生疏人员进行科技熏陶,知识讲解等,合格者优先享有土地承包权等,以此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多开展公益性服务活动,各地政府可以采取委托、招标制等形式,吸引民间农技推广机构的建立,参与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等。总之,要大兴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和培养科技人才工作,呼吁各阶层真正把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当作发展农业的重中之重,切实从一点一滴小事抓起,逐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
(三)加大农业投入研发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职业农民的培育离不开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加强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农民职业化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设立激励资金,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投入力度,加大对新型农具的购买和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形成以机械化带动职业化、职业化促进机械化的局面。实现机械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合理运用机械进行耕种培育农作物。同时在中部平原贫困地区可以形成机械合作社,政府或者较富裕的人家可以出资买一些基础设备,派专业的人员教授用途。同时,在各个地区开展机械教学,让农民更好的了解用途。
(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完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农业大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耕种权,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转耕现象也很普遍,但却没有农业特色。據资料介绍,日本的环保型农业是东京的都市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不仅大大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使用量,而且提高了农业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突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门槛,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维护生态环境的效果。对比日本,我们可以逐级扩大开展环保农业试点工作。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科学用地兴农,整合农业人才资源,并且发展特色产业,运用互联网技术,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农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同时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承包,并制定相关法律,完善土地承包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营造职业农民存在和生存的法律环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指出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给了农民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同时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真正实现从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
(五)加快农业保障体系建设,防范农业风险
加快现代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要促进农业保障体系建设。“农业保障体系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培训体系以及农业执法体系等。”[7]科技的发展能够为农业注入强大的推进剂,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要依托农业教学,加强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的联系,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同时依靠国际国内前沿科技力量,提升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其次降低投入风险,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完善立法和执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农业问题,对农业发展中的违法问题进行依法处理,让法律覆盖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完善农业执法体系,提升农业发展水平,防范农业风险,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2]乔金亮. 创新之光闪耀广阔大地[N]. 经济日报,2016-06-13013.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版。第31页.
[6]王济民,肖红波.《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3年第二期.
[7]李丰玉,刘肖. 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J]. 农技服务,2014,08:11-1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SA006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