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湖杂技”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7-04-13郑乾坤
郑乾坤
摘 要:建湖杂技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繁盛于唐宋年间,复兴于建国之初,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建湖曾有各类杂技(马戏)班30多家,从业人员最多时有千余人,活跃在全国各地,蔓延至俄罗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历经两千余载的传承发展,建湖杂技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和艺术风格,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别具一格的演绎视角,被业内称为婉约型的南派杂技代表。2008年,建湖杂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盐城市和建湖县相关部门大力加强杂技团体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并加盟省文化产业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建湖杂技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建湖杂技艺术,推进非遗文化更好创新与传承,笔者对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并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近年来,建湖杂技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扎实培养杂技人才,大力打造杂技精品,积极创塑杂技品牌。作为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主要剧团的江苏省杂技团,其精品节目先后获全国文华奖、金菊奖、第十三届法国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获省级比赛奖项16余次,并两次登上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才培养显成效。近年来,作为建湖杂技传承的主要剧团——江苏省杂技团,扎实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建湖杂技的传承发展储备后续力量。该团不仅内培师资,还在其他知名杂技团寻聘具有高级职称、经验丰富、掌握特殊尖端项目的教练授课,杂技学员的四项基本功取得了长足进步,节目效果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新创节目令人耳目一新,为建湖杂技的存续勃发蓄积力量。
(二)杂技惠民辐射广。据统计,2015年,建湖杂技全年完成“杂技村村到校校到”文化惠民演出288场次,完成周末剧场专场惠民演出41场次。并先后随国家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盐城市政府等出访荷兰、哥伦比亚、特立尼达、文莱、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获得广泛好评。
(三)多管齐下塑品牌。近年来,江苏省杂技团突出创先争优打造精品力作,倾全团之力打造的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在美国林肯中心商演27场次,打破了该剧场建成开放以来单一剧目演出场次、票务销售、盈利额度等多项纪录。演出期间《纽约时报》、《世界日报》、《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予以跟踪报道。2016年,创作了国内首部诗词歌赋杂技剧场《小桥 流水 人家》,并应邀参加了2016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演出。
二、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建湖杂技存在从业人数不断减少,从业意愿持续低迷等问题,在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品牌效应不明显。虽然建湖杂技在全国杂技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建湖县也曾多次举办烟花杂技节,国家和省、市新闻媒体也对建湖杂技多次进行报道,但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相比,建湖杂技的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全国各级媒体宣传还相对较少,在《中国杂技史》一书中记载还不够详尽,作为南派代表,其还没有足够史料和重大的艺术活动和精品节目来作支撑。近年来,虽然建湖杂技有一些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又创排了两台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杂技剧目,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建湖杂技的品牌地位,但建湖杂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历史欠账多,品牌积淀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传承的过程中偏重与对传统技艺和项目的简单重复,紧扣时代脉搏和反映当下生活的精品力作仍然不多。
(二)劇团硬件设施简陋。由于江苏省杂技团现有规模小,功能厅房缺陷,设施设备老化等因素,建湖杂技人才队伍难以壮大、人才结构难以优化、成熟演员难挽留、新学员难招收、高层次人才难引进、新剧目难研发。省杂技团现有两处训练房屋,占地面积小,设备老旧,均难以承载新时期学员培训要求,更无法适应现代杂技节目排练需要;食宿条件简陋,平均10位学员住在20平米的宿舍内,房间条件简陋,食堂面积窄小,难以容纳现有工作人员同时就餐;无演(学)员文化活动室和专用的文化课教室,30余名杂技学员分设两个年级,一、二年级在团会议室上课,三至六年级学员挤在一个教室上课;无专业的音乐、舞美、道具、化妆等设计制作工作室,无专业工作人员,排练新作品时需要临时聘请、租用设备。
(三)杂技人才紧缺。21世纪以来,建湖县及周边地区杂技学员招生就已经存在一定困难。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加,同时很多秀场、演艺公司通过高薪吸引凝聚优秀杂技人才,使得建湖当地杂技团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成熟演员的流失,对歌舞、戏剧影响较小,但对杂技而言可能带来很多问题,因杂技成熟演员所承担的节目角色和掌握的技艺能力是长年累月的积累练习的结果,流失一人,很可能导致已经成型的节(剧)目夭折。
(四)退役杂技演员分流难。退役杂技演员中只有少部分能够转岗做教练,大部分退役演员面临二次就业的困境。由于文化底子薄、知识基础差,杂技退役演员去向面狭窄,能够从事的第二职业可选择性较少。退役演员积压较多,杂技团也经济负担重、社会压力大。从这些演员身上折射出的困境,也会导致很多年轻演(学)员对自己今后的出路尤为担忧,此种现象的出现对杂技学员招收、队伍稳定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加强建湖杂技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建湖杂技艺术,推进非遗文化更好创新与传承。针对目前建湖杂技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对策: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争取文化艺术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按照“条件具备、功能完备、管理集中”的原则,建设建湖杂技传承基地。完善基础条件,健全配套功能,对新建基础设施与建湖县文化艺术中心原有训练、演出、管理等施进行有效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体现新建设施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强化集中管理,充实演出训练、市场运营、后勤生活等管理力量,实现规范化运行、标准化管理。
(二)加强杂技人才培养。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在职师资队伍的再教育。二要提升杂技学员文化水平。配备专业化、规范化的教学设施,配备专职文化教师,夯实杂技学员文化基础。三要强化杂技运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四要提升音乐、舞美、道具、化妆工作,构建专业化业务团队。五要以“江苏省杂技培训中心”为依托,及时制定招生培训规划,建立教学基地,使杂技传承人才的招生、培训、分配、输出形成良性循环。
(三)打造精品杂技节(剧)目。要重精品节目的研发、创新和包装,积极打造精品节(剧)目,充分发挥建湖杂技现有的1名国家级传承人和1名省级传承人的积极作用,积极组织多方面专家综合研发,提高艺术实力,创新表演形式,丰富节(剧)目文化内涵。同时要以各类杂技团为载体,成立艺术研发机构,专门对节目进行加工、锤炼和提高,努力做到杂技节(剧)目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四)重抓大型赛事机遇。建湖杂技是盐城乃至江苏一项特色文化品牌,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也同样需要市场。因此,在打造精品节目的同时,必须全力抓住各类大赛机遇,積极主动主动参加省、国家和国际大赛,通过在各类赛事中积蓄力量,争得名次。同时还要努力推动建湖杂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地通过杂技更多更好地认识建湖,认识盐城乃至江苏。
(五)搜集整理杂技文物资料。为了推进杂技事业更加完美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挖掘建湖深厚的人文内涵,应组织力量,抢救性地搜集、征集、整理建湖杂技散失在民间的历史文物、实物、照片资料等,重塑建湖杂技的历史,还原其真实的面貌,为组建淮杂博物馆积累丰富的史料。同时为建湖杂技的传承、展示、创作其它形色的文艺作品积聚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巩固“杂技之乡”的地位提供有力的佐证。
(六)借助“记忆工程”保护非遗文化。“记忆工程”及数字化是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创新之举。应该充分利用“记忆工程”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传承人老艺人的采访采集、图文影音资料的数字化处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入建湖杂技发源地,追根寻源,收集建湖杂技的有关实物,道具、衣饰、舞台装置、家传用具、文字传承资料,杂技老艺人家谱等实物,掌握第一手资料,力争“多、古、全”,使“建湖杂技”的历史在直观上看得见、摸得着。
(七)建立杂技生态保护区。建湖杂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必须具有一批传承人队伍,除专业的杂技学校教育培训外,还可以积极利用民间团体以师带徒的传统惯例,直接培养传承人。同时,积极争取文化艺术部门的关心支持,不断推动建湖杂技10多个民间杂技团的发展,在专业的杂技学习教育培训和民间杂技团杂技传承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建湖杂技生态保护区,努力使保护区成为所有杂技艺人和民间团体集聚区、南派杂技的传承区。
(八)打造杂技文化产业。要将建湖杂技做大做强,做出特色,除了建湖杂技本身的内涵发掘之外,还必须做好品牌的外延拓展工作,积极打造建湖杂技文化产业园。逐步在产业园区设立杂技大剧院、杂技博物馆、展览馆、杂技工业产业园、服装道具制作基地,力争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杂技艺术大赛,举行杂技汇演、展演,把杂技的历史发展、节目研发、传承保护、生产和演出等有机集中于杂技文化产业园中,使之成为具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基地、影视拍摄基地、艺术发展交流基地、特色文化传承基地、世界杂技竞技基地。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J]. 池丽焕.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4).
[2]中国杂技的起源与形成[J]. 孟庆斌.文史杂志.2001(05).
[3]新时代杂技艺术的创新与弘扬[J]. 周小衡.杂技与魔术.2014(06).
[4]创新视域下的现代杂技艺术发展探究[J]. 祁海洪.戏剧之家.2015(11).
[5]中国当代杂技艺术的发展特点评究[J]. 许军,许仁.戏剧之家.2015(13).
[6]谈杂技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创新意识[J]. 许顺奎.戏剧之家.2015(14).
[7]让杂技走近观众走向市场 诠释传统文化新魅力——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对杂技艺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余帅.杂技与魔术.2014(01).
[8]略谈杂技艺术的继承与借鉴[J]. 王雪.大众文艺.2014(09).
(作者单位:盐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 盐城 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