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化教学改革初探
2017-04-13王立璋
王立璋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意义、专题设计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以说“纲要”课专题式教学比较好地解决课程内容繁多与授课课时少的矛盾,是一项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进行专题式教学的改革探索、 形成专题式教学的新模式、 提高专題式教学的实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和创新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专题式教学;实践教学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以说,这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体现了从思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进行了专题式教学改革,对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式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意义、内容、实践环节等,以飨大家。
一、“纲要”课实施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专题式教学,亦称“问题式教学”,是指教育者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提炼,重新设置若干教学专题,形成既有前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相对集中地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纲要”课教学中实施专题式教学,有以下几个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的改革要求,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集中了全国专家的力量, 认真编写,逐级审定,很好地反映了中央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精神, 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 为我们有效开展“纲要”课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 要上好“纲要”课, 还必须正确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行专题式教学,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依据教学基本要求,紧密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和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根据客观实际以及学术前沿,选择、设置有关专题,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更好地体现“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纲要”课实施专题式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该课程课时少与教学容量大以及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学历史课重复问题。专题式教学是在对教材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设置若干专题进行授课,重在解决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高校学生在中学历史课中已经有所接触。因此,在实施专题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中学历史课教学内容搞好衔接,使学生不因学习内容的某些重复而产生“审美疲劳”。高校“纲要”课专题式教学,要重在理论的深刻性、现实性与针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用于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在“纲要”课专题式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引领,通过专题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理念,提高自我钻研能力。
(三) 有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实行专题式教学为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与结合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将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首先,“纲要”课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教师便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师生互动交流,形成一种亲切和谐的“良师益友”的关系,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懂得道理,提高能力。同时,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老师也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其次,“纲要”课实施专题式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对所讲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便于教师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对某一专题进行专门研究时,需要对本专题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在研究中解决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难点问题,进而在教学中体现和检验研究成果,促进教研相长。再次,教师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背景特长。一般来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对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要想全面深入地掌握“纲要”课的所有内容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实施专题式教学,可充分体现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二、“纲要”课专题式教学内容的设计
“纲要”教材在“开篇的话”中指出: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也就是说,“纲要”课要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 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了解国情)和懂得“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相比较而言, “纲要”课时间跨度很大,涵盖1840年至今170余年的历史。然而,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纲要”课教学容量大而课时偏少,又有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学历史课重复的问题。为了协调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进而优化教学效果,我校“纲要”课专题式教学划分为《近代世界与中国的大变局》、《近代中国早期的发展探索》、《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四个专题。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一个主题”, 切实做到“两个了解”, 深刻领会“三个选择”。
教师在讲授每个专题时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讨论适时点评,深化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进而掌握用历史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 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面向现实社会的育人工作。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一般规律和具体情景结合起来,把宏观思维和具体思维结合起来,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高度来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使理论从空中落到地上、从天上回到人间、从文本进入心田。
在“纲要”课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接触活的教材——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触摸”历史。郑州地处中原,河南省省会,八大古都之一,古代历史遗迹和近代革命遗址十分丰富。例如,结合“纲要”课专题一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观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河南省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等,让学生感受中华特别是中原地区灿烂的古代文明;讲授国民大革命时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二七纪念塔、碧沙岗公园(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等,通过考察让学生能对近代历史大事的遗存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一些形象的材料;讲授抗日战争时,组织学生考察郑州烈士陵园(抗日名将吉鸿昌墓)、黄河花园口扒口处等,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随后参观小组撰写考察报告或心得体会。通过这一系列考察活动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团队调研的能力。
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和接触社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置身于真实、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的寻求知识、探索未知转化。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要独立的解决面对的具体问题,在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处理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上我们对“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意义、专题设计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以说“纲要”课专题式教学比较好地解决课程内容繁多与授课课时少的矛盾,是一项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进行专题式教学的改革探索、 形成专题式教学的新模式、 提高专题式教学的实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和创新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N],2016-12-09,(01).
[2]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教学与研究[J],2006(8).
[3]李向东.论“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障碍性因素.教育与教学研究[J],2015(5).
[4]宋俭.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以“纲要”课教学为例.思想理论教育[J],2016(2).
基金项目:河南工業大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度教改项目《我省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模式调查与创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