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2017-04-13柳楠
柳楠
【关键词】 课堂教学;导入;作用;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43—01
导入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致,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导入,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导入设计的艺术性要求导语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的作用
1. 激发兴趣,引起注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只要有了兴趣,才会有激情,有动力,获得学习上的自觉,如果在上课开始,教师就能够设计出一段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导入语,牵住学生思维的弦,这对排除周围干扰,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人的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 开启思维,诱发思考。学习新课前,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停顿”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巧设导语,以开动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3. 创造情绪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可通过风趣的或富于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进入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4. 沟通感情。新课伊始,教师若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导语来教学就会缩短与学生的感情距离,在设计导语时,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5. 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前,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知新之趣。
6. 明确目标。课堂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师要使备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导入环节使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要求,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设计导入语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时,必须做到“心有所属”,即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的出发,围绕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疑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而不能信马由缰,也不能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乱扯一通。
2. 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导语时,要因人因文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教学实际如教学条件、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及文章内容、文章体裁和教者自身的情况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启发性原则。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在导入新课时,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应用启发或从生疑、质疑入手,让学生由此到彼,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最终达到释疑的目标。
4. 灵活性原则。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教材和教参的基本框架,更不能限定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这对开拓学生从自我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大有裨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导入方式。单调平淡的导入,只会使整堂课如死水一滩,击不起学生心中半点涟漪。
5. 艺术性原则。要想一开讲就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导语时就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对不同课文的导入,教师要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如果为创设情境而设计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如果选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三、导入的方法
1. 悬念导入。悬念, 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 一是激发兴趣, 二是启动思维。利用悬念激人好奇, 催人思索, 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悬念导入就是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 精心构思, 巧布悬念, 以学生的强烈关切心情为特点的导入方法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的境界。
2. 简介背景。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离现在较远,蕴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课前应采用简单介绍背景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文,加深理解。
3. 情境导入。采用音乐、录像、VCD 或多媒体课件及满怀激情的朗读,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气氛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联想和想象,由此把学生带入到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中。
4. 新旧知识联系的导入。教学过程中利用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新的知识的产生作好铺垫,通过新与旧知识的联系,使旧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中去,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教授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5. 故事导入。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
6. 谜语导入。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
7. 直接导入法。上课伊始,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教学进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