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017-04-13王玉红
王玉红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38—01
亲子关系作为中学生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及家庭教育学家的重视。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例如品行障碍、精神错乱、自杀及犯罪倾向等。因此,探究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父母方面
1. 尊重孩子人格。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不仅爱子女,更应该尊重子女合理的要求,尊重其人格,满足其合理需要,这样子女才能真正爱父母,信任父母,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相互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对孩子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孩子更容易感到安全、有自信心。
2. 重视有效沟通。作为父母,自己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还要引导孩子跟自己沟通,这也是父母的责任。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父母观察子女的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分析他们的行为和内心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3. 讲清道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是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家长在制订行为标准时应尽量使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它的适宜性,不能超越孩子的接受范围。
二、学生方面
1. 学习一些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恰好是处在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常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不太关心别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学生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而父母仍把子女当作小孩来管理,从而导致了亲子之间的冲突激化。为此,多了解一些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减少亲子冲突。
2. 正确认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换位思考。亲子关系能让中学生体验到父母无私的爱和人间亲情,亲子关系是塑造和影响孩子个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孩子就更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能够理解父母的艰难。所以,不管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地难以接受,多么地不认同,作为子女,只要想想父母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那么就更能理解父母,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3. 主动行动,促使父母改变不当做法。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冲突本身未必不好,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冲突,主动与双亲沟通,表现出妥善解决的诚意,说明双方产生意见的原因和背景。在冲突中,要注意避免人身攻击或不适当的言词和行为。
4. 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尊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善于倾听父母的教导,乐于和父母沟通,体谅父母和为父母设想的儿女是中学生应尽的责任,亲子关系的双方都有义务使家庭充满和谐、幸福、宁静的气氛。只要中学生能摆正态度,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会妥善处理冲突的技巧,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氛围,顺利渡过所谓的“亲子关系危机期”,使中学生走向成熟。
三、学校方面
1. 开设家长学校,优化家长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双重的,既要“教學生”,又要“教家长”。家长学校主要应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能真正具有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还要向家长通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措施,建立双方的反馈机制。
2.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对亲子关系形成的指导。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对家长及其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咨询与辅导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亲子关系形成的指导,使亲子关系在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能及时得到处理,从而使亲子关系的发展始终具有一种健康的态势。
3. 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理解父母。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亲子之间和谐发展。比如,“爱父母”的教育。爱父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教育子女正确认识父母的社会地位,不将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其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另一方面要教育子女尽可能分担父母的压力,在家庭中力尽所能地处理一些日常的生活事务。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亲子关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657)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