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7-04-13杨丽娜朱邦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术语分类

李 明,周 强,杨丽娜,朱邦贤△

(1.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信息中心,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方证信息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

【临床基础】

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 明1,周 强1,杨丽娜2,朱邦贤2△

(1.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信息中心,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方证信息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

目的:对近20年来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统计1994~2014年间发表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相关的期刊论文和著作,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医症状术语标准已经从分类、规范化、症状量化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结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应立足于信息化,进一步开展更适合临床和科研实际应用的标准研究。

中医;症状;术语标准;文献计量

中医的症状也称之为证候、病候、病状、病形(包括症状、体征等),是其临床体系构建的最基本元素,也是中医疾病诊断、辨证施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中医证候术语的分类体系及其标准化,是中医药标准体系中的基础性标准。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统计了1994~2014年国内中医症状术语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表的专著、学位论文、期刊等,从文献类型、文献来源、关键词分布、年代分布、作者分布等不同方面分析国内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特征与问题,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数据库和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查询工具,选取其中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等文献分类目录为检索范围,以题名中包含“症状”、主题词包含“规范”或“标准”,检索1994~2014时间段内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文章。以NoteExpress、Excel等为统计工具,经逐条人工审核筛选,去掉报刊通知等无关篇目,整理后共得到135篇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文献。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类型统计

通过文献类型的统计可以得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研究的文献主要以什么形式出现,如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技术报告、图书等,从而确定专题信息主要应该收集哪种类型文献。

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研究的文献主要以期刊文章为主(共83篇占总数的61.48%),其次是学位论文(共21篇占总数的15.56%)、会议论文(共21篇占总数的15.56%)和专著类工具书(共9本占总数的6.67%)。进一步分析,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机构大致分布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专著类图书则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主。其中,专著类的中医症状图书最能体现作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以此类文献为例,探讨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现状与问题,具体数据如下所示。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按照内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症状分为7类,收集了623个症状[1]。《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按照一般、精神、眼部、耳鼻、口腔咽喉、头面颈部、心血肺胸等分为13类,共收集了200个症状[2]。《中医症状治疗学》按照寒热与汗、神志、头面颈项、眼目、耳鼻咽喉、口舌齿等分为16类,共收集了316个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3]。《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按照自觉症状、舌脉象及小儿指纹、言语声音气味等症状分为6类,共收集了2069条术语[4]。

本研究认为,现有的症状术语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从专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等发表的数量上看,各类型的文献数量都有一定的积累,研究成果的发布方式较多,但就标准化方面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对上述4本症状专著中收录的症状术语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名称完全匹配的症状术语只有31条,各专著在术语定义及症状分类体系等方面也各不相同。目前,各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缺乏统一性,术语的来源与选定因人因书而异,各书之间的重复率极低,缺乏统一的标准。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基本术语》(GB3935.1-83)中将“标准”定义为:“对重复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显然,现有的中医症状类研究在术语规范、分类体系等方面,无法满足标准需要共享和重用这两大原则。

2.2 关键字统计

表1显示,通过对关键字的统计可以推断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研究的方向及采用的技术和方法等,部分数据如下。

表1 关键字统计表

表1显示,通过关键字的统计本研究发现,中医症状术语标准与研究意义、中医症状量化、分类方法、症状命名规范、研究方法等关系密切,具体内容如下。

研究意义方面,刘保延等认为症状是具有独立性和内涵最小性单元,是区分不同疾病状态具有借鉴作用的生命现象,建设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需要建立症状的规范[5]。

量化标准方面,黎炜力等认为,古籍文献通过记录症状持续的时间、涉及的范围、程度以及类比等方式表达了量化的形式。同时也分析了当前中医症状量化的不足之处,认为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症状量化体系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可信度、可比性,有利于促进中医的现代化[6]。

症状分类学方面,王全年等根据症状的特点,初步提出9种划分症状的分类思路,分别为症状辨病、辨证二分法,症状自觉、他觉二分法,症状四分法,症状五分法等[7]。骆真在其硕士论文中确立了中医症状的6种分类依据,并对中医症状进行了相应分类,如自觉类症状和他觉类症状、四诊类症状和症状部位类症状等[8]。

症状命名规范方面,张志强等认为古语症状不一定非得与现代医学症状一一对应,正名、别名的确定只是从表述上进行规范,不能因规范正名而忽视或抛弃别名、异名。并认为中医症状名称规范有5个原则:一是正名与别名的临床概念一致(训诂为基础),二是名称利于反映诊疗、评价信息,三是现实临床名称存在具有必要性,四是名称使用具有普遍性,五是名称具有明确性含义[9]。

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判别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定量化方法、德尔菲法、潜在语义分析方法等。如黎炜力等的“脾胃病症状等级量化标准条目库”研究,以专家咨询分析为主,对胃系、肠系及全身症状条目进行修改,初步建立了脾胃病各症状等级量化内容[10]。王嘉麟等采用熵聚类分析得到12个症状集合群,作为抑郁症的证候要素[11]。

症状间的关系研究,邹爱云等从历代医案中获得2751个症状为研究对象,找出了中医症状之间存在同一关系、包容关系、交叉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全异关系6种概念关系,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2种判断关系和1种因果关系,从而确定了除却外科症状外399个内涵最小的独立症状[12]。

基于关键字的文献计量分析,可以从更深层次了解症状术语标准化的研究内容。总的来说,目前基于中医症状的标准化研究方法多样,既有基于专家经验的问卷调查,也有基于统计分析的量化研究。在资料收集方面,基于中医临床和中医文献的症状术语标准均有研究;在规范化方面,分类体系、命名规范、症状间的关系等均开展了初步研究。但目前症状术语的标准化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各种研究的方法、理论很多,但真正形成文本规范的术语标准却很少。同时,目前的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缺乏基于文献的溯源性研究,症状术语的来源、出处不明确,无法确立症状术语标准的权威性。

2.3 年代分布统计

通过年代分布情况统计可以系统地反映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研究领域产生发展与成熟的过程,进而分阶段研究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相关的内容。

表2显示,根据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在1994~2014年间,2008~2012时间段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文章的发表量最大,几乎达到了平均每年发表15篇的相对高记录。据此可以推断,该段时间内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最为活跃。但从发展趋势上看,2012后发表的论文逐年减少,这一趋势让人担心,表明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研究后继乏力,关注度正在降低,缺乏持续性的研究基础。

表2 1994~2014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文章量

2.4 作者统计

通过对引用文献作者频次的统计,可以掌握从事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研究领域研究的主要专家学者。

表3 作者统计表

表3显示,从事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的学者较多,其中比较活跃的学者依次为张启明、王义国、王永炎、于东林等人。表3中的大部分学者集中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规范化、中医诊断、症状单元、文献研究等方面,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朱文峰教授负责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状部分》(2006BAI21B03-7)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负责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状体征部分》项目(2008FY230500)都是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类的课题研究。根据黄碧群的文献,《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状部分》将中医症状分为症状和体征两部分,共收集中医常见症状标准术语1358个分为16类,并对各症状、体征进行诠释[13]。

3 讨论

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中医症状术语分类体系及其标准在诸如研究方法、分类体系、术语规范化、症状量化研究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但总的来说,研究方法、理论较多,最终形成标准文本的研究成果较少。同时,现有的症状分类体系和标准化研究都是基于文献出版物的平面媒介,很多症状来源于中医文献和各医家的经验,存在症状名称繁多、内涵外延不清、标准不统一现象,并且症状涉及的范围较小,症状术语间相互孤立,术语与术语间缺乏联系,不利于提高数据的检索效率和数据挖掘能力,难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实际需要。

本研究认为,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的发展趋势应与国际接轨,如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编撰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1(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该疾病分类标准采用本体的方法构建医学术语标准分类体系,通过构建医学体系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术语之间的相互关联,将医学知识信息化,从而强化了该医学标准的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功能。这种基于信息科学的术语研究方法非常有利于提高数据的检索效率和数据分析能力,而这些信息特征正是目前中医症状术语标准研究所缺乏的。因此,症状术语的分类体系及其标准应立足于信息化,其术语标准及其分类能被计算机识别、利用,满足中医临床、科研、管理等对中医标准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中医症状术语分类体系应该是多轴心、动态的分类体系,其术语标准的涵盖范围应尽可能地满足中医临床、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实际需求。

[1]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朱文锋.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陆寿康.中医症状治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黎敬波,马力.中医临床常见症状术语规范(修订)[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5]刘保延,张启明.构建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需要解决的症状规范问题[J].中医杂志,2011,52(20):1714-1716.

[6]黎炜力,刘凤斌.中医药领域症状量化的现状、问题与展望[C].昆明: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2:5.

[7]王全年.中医四诊症状的分类学研究[J].河南中医,2010,30(10):965-966.

[8]骆真.中医症状的分类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9]张志强,王永炎,盖国忠.论中医症状名称规范五原则[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9):595-596.

[10]黎炜力,刘凤斌.《脾胃病症状等级量化标准条目库》的研制[C].广州:2012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生存质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1.

[11]王嘉麟,郭蓉娟,陈建新,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堆方法的抑郁症患者证候要素提取[J].北京中医药,2010,29(4):249-251.

[12]邹爱云,张启明.中医症状间的9种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4):224-226.

[13]黄碧群.中医症状标准化的必要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3):429-432.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s Terminology Standards

LI Ming1,ZHOU Qiang1,YANG Li-na2,ZHU Bang-xian2△
(1.Center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d information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201203,China)

Objective:The purpose was to evaluate pap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s terminology standards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s terminology standards.Methods:We did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journal articles and books of the TCM symptoms terminology standards from 1994 to 2014 by using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Results:The research of TCM symptom terminology standard has begun in classification,standardization and quantization,but less research is available. Conclusion:The current study of TCM symptom terminology standard needs further study on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more suitabl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CM;Symptoms;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Bibliometric analysis

R319

A

1006-3250(2017)02-0218-03

2016-08-04

上海市卫计委项目(201540103)-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术语规范和编码体系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2013JW81)-中医病因病机语义关系及其操作本体研究

李 明(1980-),男,湖北孝感人,助理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中医标准化、中医本体等研究。

△通讯作者:朱邦贤(1951-),男,上海人,教授,从事中医文献和中医标准化等研究,E-mail:zbx5100@hotmail.com。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术语分类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