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成长

2017-04-12魏雅君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7年9期

摘要:过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权威的管理者,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教师的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新时代要求教师改变心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开创师生间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与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解放思想;尊重;平等;借力借智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他们了解信息的能力甚至超越了教师。而且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改变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今的学生个性张扬,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那么在新形势下,究竟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赏识学生,建立在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里的教育活动才是真正高效和有活力的。要真正做到向学生学习,教师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

要向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认识到向学生学习不是可耻的事情,不是降低教师在学生中威信的事情,而是教师提升自我修养和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吕氏春秋》中,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的话,算作好学而不厌烦,好教而不疲倦,大概就是这样吧!”他说,颜回的仁德、子贡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张的庄重都胜过自己,但他能吸取他们的长处而避免他们的短处,所以能做他们的老师。孔子在教学中能虚心向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这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极为宝贵之处。

大教育家韩愈也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应该引起所有教师的思考,教师也是普通人,并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更应该具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包括学生的长处。一位在国内很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说过:“你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这句话我深有感触:在一次心理游戏中,当问到在危难面前你选择留下谁时,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抛弃了他十年的母亲。当问到为什么这么选择时,他抽泣着说,虽然妈妈从来没有抚养过他,但是妈妈给了他一条生命,是妈妈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的。那一刻,我的喉咙里有什么东西哽住了,教室里安静下来,一些孩子在悄悄地抹眼泪。一个十岁的孩子,这种宽容和感恩之心是一些成年人所不能及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教学相长,能者为师,与年龄大小无关。

二、教师要放下“架子”

向学生学习,最关键的是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有以下特点:对人和气、没有架子、没有偏见……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有以下特点:对学生板着面孔,不爱接近学生,瞧不起学习不好的学生,等等。从学生的标准来看,尊重理解学生是获得教师威信的基本条件。

教学活动有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不光是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得知识,而且教师也会从学生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获益,这就是“教学相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内心需要,用赏识的眼光,躬下身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和兄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学生优于老师的地方才会在教师眼前显示出来,教师才会获得毫无保留、毫无掩饰的真实信息,教学也就顺利得多。否则,即使教师有心向学生学习,但是面对学生时仍然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老师要向你们学习!”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本身就在师生之间设了一道鸿沟,会造成紧张的氛围,很难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依然会将自己包裹起来。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在教师的威严面前,更会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出错,不敢表现自己。其实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会对教师的思维有所启迪,也会为我们的教育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要从学生身上学到一些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用的东西, 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和学生同向思维,让学生以自然本真的状态出现在你的面前。

三、教师要借学生之力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发现,但凡有成就的教师,都善于借助学生的力量和智慧,这也正是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要求——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我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就是一个善于向学生借力、借智的典范。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班级管理方面,魏书生也特别注重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所谓“学以致用”,既然学生有那么多用武之地,我们做教师的只管提供平台就好。

记得有一次,学校要举行舞蹈比赛,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怎么办?我眼前一亮,有几个女生舞跳得不错,我把她们召集来,说明了意图。“这事就交给你们了,能做好吗?”“能!”学生教学生,比老师教的都快都好。而且,我留心观察了这些学生,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她们会把用过的教室整理得干干净净,窗门都关好。所以不能小瞧学生的能力,让她们做一次老师,他们甚至比我们更用心。苏霍姆林斯基在班集体建设中要求教师“使学生不感觉到自己事无巨细地被管束和监督,使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并加以实施”。这既让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而且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能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来源,他们占据了多渠道、多侧面,有些信息教师不了解,但学生未必也不了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积极性应该是多方面的。要让集体的每个成员在他能够充分地显示其天资、才能与爱好的活动领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这种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双赢活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樣一句名言:“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躬下身来,虚心地向学生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心灵交流,是一种享受自主与创新的过程,我们就会与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就会和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312.

[2]黄良平.苏霍姆林斯基谈怎么教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8.10,99—100.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