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2017-04-12金英姬
鲁迅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教师要在美育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加强美育中的德育渗透呢?下面就结合实际,试谈我的看法。
一、在“造型·表现”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造型·表现”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让学生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首先,教师本身要有德育意识,既要注重美术教学中的各种方式方法,又要关注德育渗透,做到认真钻研教材,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其次,要找准德育渗透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体验造型乐趣的同时养成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勤劳朴实,耐心细致,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和习惯。
在《那一刻的我》一课中,学生进行创作时,多数学生表现一起玩耍的情景,教师在展示作品时,要鼓励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争取荣誉。比如在生活中遇同伴摔倒了,学生帮扶起来的畫面,小伙伴之间玩耍的场面,踢球和投篮球的场面时,教师可适时地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等。很多题材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最受尊敬的人》一课中,教师在展示说明画雷锋像时,不但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更重要的是渗透好雷锋的奉献精神,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格,教导学生做人也要站得正,行得直,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不做坏事。
有些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明显,有些不明显。美术造型表现其内容多绘画、粘贴画、剪纸、捏橡皮泥等,所以德育渗透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才会得心应手。这样例子不胜枚举,总之要及时发展,有机结合,合理渗透。
二、在“设计·应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设计·应用”的教学中,教师会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领域中的德育渗透与“造型·表现”领域很相似。例如:教师在《制作风筝》这一课时,了解大量中国传统风筝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传统的风筝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千姿百态的帽子》一课,在欣赏各种各样的帽子的同时,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学生养成整洁卫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得奖了》一课,得奖的形式各种各样,如在座的同学们通过辛勤的汗水努力获得各种奖杯或奖状,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们用拼搏的精神获得奖杯,要有勇气参与作文比赛、英语比赛、美术比赛等等。
三、在“综合·探索”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综合·探索”教学中,这一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更注重学科间的联系、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贯彻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德育思想。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教师要有广泛学习,全面发展的德育思想,更应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观念。
在培养学生创作的过程中,不论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摄影,要有自己的创作意图,我是这样教导学生的:一是让学生画一幅风景画或花鸟画。首先学生本人要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热爱校园,关心爱护与人共处的生灵,保护周围的环境,然后才是让欣赏者去联想,产生德育情感的共鸣。二是展示贫困山区孩子无法正常上学或极度困难的摄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再如表现幸福吉祥、丰收喜庆、人们欢歌跳舞为主题的作品。那么作者要和欣赏者都能联想到收获是辛勤劳动换来的,也就是要热爱劳动,要付出劳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展,学会探索,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欣赏·评述”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欣赏·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在欣赏评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大有裨益。在学习“欣赏·评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充分发挥美育“辅翼道德”的作用。
(作者单位: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口前镇中心校)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