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负心理面面观
2017-04-12邱建农
当今社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自负是与自卑相对的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它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鉴于此,我对中学生自负心理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途径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中学生自负心理的表现
(一)人际关系不和谐,具有较强的孤独感
具有自负心理的学生在学习、业余爱好以及其他方面,往往表现出某种优势,进而成为学校、班级和家庭关注的中心。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领会他人的关爱和情感,也不乐意与他人和睦相处,产生某种“排异性”。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不愿意与老师沟通,不愿意与家长交流,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且显得十分脆弱。名列前茅的成绩、家长老师的赞扬、同学朋友的羡慕,使他们习惯了成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似乎就是完美的化身,从而产生强烈的骄傲自满的心理和思想上的误区。学习刻苦认真,积极主动,是因为这与鲜花、掌声、微笑、关爱甚至偏爱,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于是就产生了较强的虚荣心和患得患失的心理,也就失去了向别人求助的勇气。抗挫能力不强,心理调节失控,不会与他人相处,一旦经历了批评冷落或挫折失败,他们极容易萌发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或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恐慌与不安。于是怨天尤人,导致孤独感的增强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二)自控能力不强,自律观念淡薄
自负的学生多数成绩优异,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立的人格意识和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而强烈的。然而优点与缺点往往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所以,他们身上又常常表现出某些不足,固执己见,放任散漫,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我行我素,刚愎自用,对学校的规定、班级的制度、老师的教诲,表现出某种逆反心理。同时,由于这类学生智商相对较高,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花费的精力也相对少一些,但成绩却比较突出,于是他们便产生一种错觉:不用功也能提高学业成绩,长期以来便养成了某些懒散的习惯,做事不认真专注,靠耍小聪明,缺少顽强的毅力和自制力,易沉溺于某种娱乐活动而不能自拔。
(三)在创造性内隐特征上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与矛盾性
创造性内隐特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及其发展的某些特征,如道德品质、才情、人格、创造力等。在心理自负的学生身上,这种特征不是单一的,而是表现出某种综合性和矛盾性。在道德品质上,他们一方面心胸宽广,仗义执言,另一方面又意气用事,缺乏冷静严谨;在个人才情上,他们感情丰富,追求完美,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想象独特,观察敏锐,有主见,另一方面又不太善于变通,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在对问题的探究上,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具有超前意识,另一方面又囿于己见,排异性较强;在勤奋自勉上,他们一方面稳重踏实,勤奋细心,另一方面又不太专注,喜欢耍小聪明,缺少顽强的毅力和自控力;在对未来的构想上,他们一方面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同时又顾虑重重,茫然无措。
(四)具有错误的、负面的自我图式
自信的学生,其自我图式比较正面、乐观、积极,他们对他人更宽容、更理解,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会淡化他人的缺点不足,而强化其优点长处;而心理自负的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却十分脆弱,显得很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表现出对友伴或同学越来越少的良好知觉,并会产生强烈的冲突与矛盾心理,于是便从消极负面角度去看待对方的行为与品质,常常掩饰自己的缺点而一味突出别人的不足,往往夸大自己的成绩而抹杀别人的成功,导致与他人关系不够稳定。
二、中学生自负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认识模糊,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
由于自负的学生对自己认识的不足,没有确定的正确的自我图式,平时只是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常常掩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而加剧了个体的脆弱性,陷入自我陶醉、自我标榜之中。而自信的学生却能够正确地体现自我,准确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负面的消极的信息勇于否定,因而,他们很少会产生骄傲自满的自负心理。所以,自负的学生正是由于对自己認识得片面,才导致不健康心理的产生。
(二)接纳需求的愿望过于淡薄,对自身的成功不能正确归因
心理学家认为,接纳需求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但自负的学生由于囿于自己的成见而强烈地怀疑他人,进而否定别人,于是被他人拒绝,因而就更加无休止地通过怀疑他人、怀疑一切而相信自己。这种恶性循环使自负的学生陷入自我炫耀之中而沾沾自喜,不能自拔,他们会把个人的一时成功与别人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对立起来,不愿意别人接纳自己,自己更不愿意接纳别人。而自信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往往会通过肯定或以夸大他人的关心的方式来克服对自己的怀疑。另外,心理自负的学生对自身的成功不能正确地归因,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一味地归于个人的主观努力而忽略了命运、机遇、环境、他人等不容忽视的外部客观因素,不能深入地自我解剖,成功之后又过于掩饰缺陷与不足,于是孤芳自赏,变得不可一世,而在盲目地自我标榜的同时,自然地蔑视或否认别人的成功,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自我防御心理,从而陷入孤独、遐想、失落的不良心理状态之中。
(三)自身条件的优越使部分学生产生不合群心理,进而发展为自负
据笔者调查和了解,心理自负者大多与自身条件的优越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在被调查的对象中,76.5%的学生成绩优异或比较优秀,81.7%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或比较优越,77.4%的学生生理条件优越,或身高有优势,或五官特清秀,或发型很独特……另外,有87.3%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体育、美术、音乐、舞蹈,似乎无所不精、无所不长,这样就使这些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活动,“显山露水”的机会更多一些。这些所谓的“优势”,无形之中成为他们自夸的资本,进而产生一种高人一等、惟我独尊的自负心理。
(四)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误区
当前,改革应试教育模式、确立素质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而强烈的呼声,但是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以“分数第一”“成绩至上”作为评价学校、考核教师、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思想道德是否高尚、身体是否强健、审美情趣是否高雅,基本不被重视或很少重视。在许多家长的心中,这种“唯分数”“唯成绩”“唯名次”“唯智育”的片面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优异的成绩似乎可以代表一切。在部分老师的心目当中,还存在着某种片面狭隘的观念,或偏爱优生,或偏爱干部子女,或偏爱相貌出众的学生,或偏爱学生干部,而教育平等的原则却被彻底抛却了。这些教育误区使部分学生畸形发展,心理素质发育不良,一部分学生变得自卑,一部分学生变得越发自负起来。
三、克服自负心理的途径
健康的自我观念是健全人格的基础,而自负则严重地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帮助学生克服自负心理、树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正面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确定意识
对自身认识的不确定、自我印象的模糊不清,是产生自负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使孩子养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优缺点的良好习惯,切实摆正自己的位置。多对他们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帮助,既不夸大优点,也不否认缺点,使学生逐步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从而赢得他人的接纳。
(二)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不断完善正面的自我图式
自负的学生往往将个人的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超常等。由于归因错误,他们常常不能正确地估计自我,而错误的自我设计导致超越客观的自我评价和错误的、负面的自我图式。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帮助他们不断完善正面的、积极的自我图式,同时,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切合其自身实际,既不要太高,也不要过低,以此来发掘他们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其正面的自我图式,使他们充分认识自己,准确地自我定位。
(三)开展多种类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和热情
蘇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沃土,当今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长辈的宠爱,长期以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麻木,不懂得去关心帮助别人。因此,广泛地开展多种类型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协调他们与同学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从而克服因自负而产生的不和群性。
(四)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全面管理
克服学生的自负心理,需要我们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育人观念上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材”的理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不能厌恶、歧视,也不能偏爱、袒护,尤其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切莫夸大其辞,否则,班主任威信难以树立,班级管理不会成效显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责任编辑: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