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式
2017-04-12单玲玲
单玲玲
(江苏省响水中学 224600)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不再片面的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作为关注的重点,而是逐渐的认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并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高中教学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高中化学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作用,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重点探寻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式,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化学微观模型
高中化学知识不仅难度更高,而且更为抽象、难于理解,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简单的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化学概念、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知识.这种方式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方式,学生使用该方式既无法真正的理解化学知识,又割裂了化学与实际以及学生认知之间的联系,从而阻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化学微观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构建化学微观模型,能够加强化学中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根据化学的宏观现象,来从微观层面更好的分析和认识化学知识,从而在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以“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为例,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对乙醇的相关知识,如结构、与钠反应时的断键处、催化氧化反应的断键处等进行动态的演示,构建乙醇的化学微观模型,从而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酒,逐渐深入的、微观的对乙醇以及乙醇的相关性质和反应进行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微观本质的掌握,进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验性教学,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假如仅由教师对书本上的化学知识进行讲授和讲解,学生被动的进行接收,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反思和自己思考的能力,阻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深信教师的“权威性”,从而失去挑战的信心以及勇于创造、创新的精神,进而对学生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消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实验性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实验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分析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后可以得知,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进行试验,经历和体会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化学知识以及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从感官上的认知、想象,逐渐的发展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为例,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如物理性质(NaNO2的熔点更低)和化学性质(溶液分别呈碱性和中性)存在差异等,设计不同的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方案,并进行相应的实验.通过这种实验以及实验性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深入的体会和掌握亚硝酸钠和食盐的区别和性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三、回归到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质上就是在丰富学生化学知识、增强学生化学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认识的正确性.虽然相比于初中化学,高中化学知识更为深入、系统性和综合性更强,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化学知识仍旧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中化学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明白化学的实用性,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化学的作用,并引导其深入的思考、分析和讨论社会中的问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回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在学习“环境污染的化学防治”的时候,要着重的加强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分析煤燃烧之后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以及电池电解液中的重金属离子等对于环境的危害,充分的认识到脱硫处理、单独回收电池等行为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自觉的约束自身的行为,树立科学的环境污染化学防治理念,进而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是学生最为重要的成长和发展阶段.所以,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重点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化学微观模型、重视实验性教学,增强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回归到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断的进行尝试、总结和创新,从而在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1]姜大雨, 杜文超, 杨弘扬. 基于翻转理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J]. 化学教与学, 2016(5):70-72.
[2]张林萍. 基于“翻转”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变革尝试——以《化学1》“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为例[J]. 化学教与学, 2015(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