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学视野下《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探析

2017-04-12苏珊玲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学猪八戒王阳明

苏珊玲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心学视野下《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探析

苏珊玲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明代阳明心学对《西游记》影响深广,本文拟从“自然人欲”与“正心诚意”两方面分析心学视野下猪八戒形象与心学同中有异之处,从而揭橥猪八戒的形象意义。

阳明心学;猪八戒;自然人欲;正心诚意;形象意义

《西游记》与心学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近三十年来,学界重新展开对心学视野下的《西游记》主旨、人物形象、作者等问题的研究,《西游记》与阳明心学的关系成为当代研究《西游记》的热点。如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中明确认为:“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是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1]129从现有资料看,《西游记》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的相关研究比比皆是,兹不赘言。通过对《西游记》中猪八戒文本细读以及对阳明心学的解读,分析心学视野下猪八戒形象与心学同中有异之处,从而揭橥猪八戒的形象意义。

一、阳明心学之概述

明代心学,是指明代中后期,大儒家学者王阳明继胡居仁、陈献章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而形成的心学体系。王阳明认为孔孟之学为心学,理直气壮地将孔子列为心学的祖师,为心学加上了超重量级的一大‘砝码’。[2]220-221阳明心学异军突起,即是对传统程朱理学一种反拨。诚如《明·儒林传》所载:“(明中叶)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而《西游记》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自然也会受到心学的影响。托名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以下简称李评本)第一回便开宗明义地讲明了《西游记》的宗旨。在“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后加了旁批:“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3]在“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后夹批云:“斜月像一勾,三星像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以及在第十三回总批中也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部《西游记》,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明代末年谢肇淛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4]102数语也大抵涵括了《西游记》与心学的关系。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公元 1472 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公元 1529 年(明世宗嘉靖七年)。因为他曾隐居绍兴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称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是明代心学之集大成者,有《传习录》,共三卷。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思想,从而把性、理归于个体之人心,提出“心即理”的本体论。他认为,只有主体之“心”,才是本体;而所谓的“理”,不是外在于“心”的,而正在“心”之中。“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其浑然全体之中,而条理节目森然毕具,是故谓之天理。”[5]266这种“心即理”之“心”,又可称为“良知”。他进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心”的产物。“人者,天地万物之心;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5]214在他看来,“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传习录下》)。这就把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充溢于宇宙之中。

王守仁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出发,提出了“知行合一论”及“致良知”思想,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王阳明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5]971,还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5]42由此可见,王阳明是从先验良知与道德实践的关系来深度阐释知行合一思想。而“致良知”的“致”即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论。“《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5]189所以致良知是本体论,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是最能反映阳明心学的,孙悟空从充满欲望的野猴子到修成正果的神猴正是“致良知”过程的鲜明代表,是心学理论中修心正性、成圣成贤、去心中之恶,成心中之善的完美体现。但孙悟空形象表现的是明代心学的高级层面——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而猪八戒形象表现的是明代心学的低级层面——对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追求。两相比较,猪八戒显得更加平民化、世俗化,更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所以本文拟从心学中自然人欲的基本需求和正心诚意的高度追求来探析心学视野下猪八戒形象与心学同中有异之处。

二、心学视野下之猪八戒形象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塑造得比唐僧、沙僧鲜活生动而与孙悟空平分秋色的喜剧人物。张锦池先生在《西游记考论》中论及猪八戒形象的演化时指出:“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无疑是正确的。我想补充一句:这种打破,实始于《西游记》而成于《红楼梦》。从人物塑造来说,最为鲜明的,是体现在猪八戒这一形象上。”[6]156这段话体现了对猪八戒形象的高度肯定。不仅如此,夏志清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也曾描述猪八戒“是一个放大了普通世俗之人的形象。”[7]149猪八戒身上有着普通人、世俗人身上所有的优点及缺点,是小说人物中最具“人情味”的一个,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心学的影响。正是在明代心学思潮的影响下,《西游记》在猪八戒身上表现了作者对人欲的宽容态度。那么小说是如何体现猪八戒形象与心学的同中有异之处呢?

(一)自然人欲之合

明代理学家们鼓吹禁欲主义,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8]207程朱理学总是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控制着自然人欲,而心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对理学的一种反驳。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中的“心”是指的单独的个体之心,而不是泛指大众之心。它肯定人性,对人的主体意识进行肯定。他说:“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5]146王阳明“情为人心所固有”的观点正是肯定自然人欲的表现,同时也消解了程朱理学用纲常名教压抑人们正常情欲的强制色彩。

正基于此,《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就是在心学视野下塑造的神气最淡而人情味最重,在西天路上的一个凡夫俗子。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猪八戒即是一个典型。就从食色两方面来说,猪八戒的“善食善色”可谓伴随着他取经整个过程。古人云:食色,性也。猪八戒的大食量本就与他身上作为“猪”的物性胎记紧密相关,这也属于自然生理需要,无可厚非。且出于自然人欲的要求,猪八戒的人生态度是现实的,对生活的追求则是享受的,吃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小说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河”中将猪八戒对吃的急不可耐写得淋漓尽致。师徒四人遇通天河受阻,寻鼓钹之声,夜宿岸边陈家庄。人家安排了斋饭,唐僧举起箸来准备先念一卷《启斋经》,猪八戒早就饥肠辘辘,哪里等得及唐僧念完经,二话不说“拿过红漆木碗来,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后来孙悟空还劝他少吃点,猪八戒竟说:“嘴脸!常言道,‘斋僧不饱,不如活埋’哩。”当老者说:“如不饱,再叫蒸去。”八戒尽管已经五六碗饭下肚,仍还无愧色道:“再蒸去,再蒸去!”小说中对猪八戒食欲的描写比比皆是,再如第九十六回“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中,猪八戒对于寇员外家准备的斋宴,也是狼吞虎咽一番,“拿过汤饭来,一口一碗,又丢勾了五六碗,把那馒头、卷儿、饼子、烧果,没好没歹的,满满笼了两袖,才跟师父起身。”李评本第四十七回夹批云:凡形容八戒饮食处都俗,且重复可厌。我倒是觉得可爱,是猪八戒一种本能欲望的体现。在生活中,人的欲望的膨胀是丑恶的,但是放之文学中则是可爱的。

再说色欲,美人自古谁都爱,猪八戒自然也是。但是猪头人身的他长得长喙大耳,其貌不扬,遇见美女就心头瘙痒,那也是脸皮比城墙厚才有底气。他前身为天蓬元帅,因酒醉调戏嫦娥犯了色戒被贬下届,这似乎也说明色欲是他的本性。在小说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中,菩萨化小妇娘女四人,意欲坐山招夫,八戒实在按耐不住,“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胡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都这们扭扭捏捏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自己好色吧,还得把别人拉上,真是脸皮够厚呀!后借放马之名,见老妇人便数声娘的叫个不停,人家嫌弃他丑,他还说道:“娘阿,既是他们不肯招我阿,你招了我罢。”面对悟空、悟净的揶揄,猪八戒面不改色说:“兄弟,不要栽我,还从常计较。”李评本在此回总批中说:“描写八戒贪色处妙绝,只三个‘不要栽我,还从常计较’,便画出无限不可画处。”相比之下,唐僧生得俊朗,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面对小妇娘女四人的美色,“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而且还训斥八戒道:“你这个业畜!我们是个出家人,岂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成得个甚么道理。”所以菩萨最后留了八句颂子,其中“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很好地涵括了唐僧的高尚品德,八戒的欲壑难填。“更有凡”也说明了八戒耽于色欲是凡人的自然私欲,是一种本能欲望。所以他身上有狭隘自私的人性弱点,他不是理想中的英雄,而是真实的“现实人”。当然猪八戒除了贪吃贪色外,他也有其他小毛病,比如说偷懒、贪财、爱耍小聪明等等,同时他也憨直、勤快、讲义气。总而言之,这都是属于自然人欲的基本范畴。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说:“古罗马哲人言,人具五欲,尤耽食色,不廉不节,最与驴若豕相同;分别取驴象色欲,取豕象食欲。是故《西游记》中猪八戒,‘食肠如壑’,‘色胆如天’,乃古来两说之综合,一身而二任者。”[9]128猪八戒的自然人欲并不是偶然,而是古往今来即是如此。而且作者描述这一形象所用的文字并没有让读者反感,相反读之有趣,让人忍俊不禁。在心学思潮的影响下,作者赋予猪八戒心学色彩,体现了对自然人欲的包容与理解,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集猪性与人性为一体,充满“人情味”的可爱形象。

(二)正心诚意之难

前面主要以猪八戒食色两方面来探析猪八戒的“自然人欲”,是对心学“情为人心所固有”肯定人欲、情欲之观点的认同。猪八戒食色欲念,体现是一种本性意识的催动,是一种天性之中带来的一段“痴情”。猪八戒的这种人生之欲是一种自然之欲,是不应该遭扼杀的,而这正好也反映了心学影响下作者对猪八戒情欲的一种宽容,也是对心学肯定人欲的一种体认。

现在,换个角度来探讨猪八戒形象与心学不相符的现象,质言之,可说是达不到心学要求的正心诚意的高度。王阳明说:“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又说“诸君要常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著,只是一无我而已。”(《传习录下》)无私无欲,正心诚意。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了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良知即是心,虽然能判断是非善恶,但良知不能保证不善的意念不产生,故而,“诚意”是正心修性的关键。孙悟空是正心诚意的典型代表,他并非肉体凡胎,渴饮山泉,饥食山果,清心寡欲,修身诚意。法名悟空,“‘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空者,寂寂全无一念生’,悟空两字,渗透了心学的思想,是正心诚意的至高境界。”[10]而猪八戒不是,换言之,对他来说,真正正心诚意太难。尽管猪八戒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但是猪八戒顽心不死,色情未泯,在册封仪式上还叫嚷着:“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由此可见,猪八戒不能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再者,且看他的法名,“悟能”。小说第八回“观音奉旨上长安”中写到菩萨与猪八戒摩顶受戒,“指身为姓,就姓了猪,替他起个法名,就叫猪悟能。遂此领命归真,持斋把素,断绝了五荤三厌,专候取经人。”五荤三厌即指食欲,断了五荤三厌,就意味着菩萨要求八戒不可放纵欲望,需正心诚意礼佛。当然这是不现实的,八戒种种食欲、色欲在前面已详述,所以“悟能”这一法名实则可笑又讽刺,“八戒”亦是如此。最后,猪八戒的追求不高。“让猪八戒这样一个以老婆孩子热炕头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凡夫俗子去完成寂寞枯燥的取经事业,这本是就是悲剧。”[11]所以在取经的路上,他经常是吵嚷着分行李,好回高老庄和自己的妻子高翠兰过平凡的家园生活,这与正心诚意的取经之路当然不同。而这简单的追求需让位于崇高的理想,可见对猪八戒来说有多难。当主观意愿与客观要求不一致时,那么就是勉为其难,而内心则是极大的不愿意,正心诚意也就极难。笔者认为猪八戒达不到王阳明说所的“无我”状态,也没有做到彻底的“致良知”。简而言之,猪八戒封号、法名、家园意识等都说明其正心诚意之难,无法达到心学的崇高理想。

三、猪八戒形象之意义

哲学是时代的灵魂,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随着明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要求突破“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枷锁,心学就在这种情况下兴盛起来。顺应时代潮流,此时心学带上了“世俗化”的特色,敲响了明代个性解放思潮的钟声。而在心学视野下的猪八戒形象是当时市民阶层的真实摹写,是弘扬人欲,反对天理的典型。

“尚俗求真”是明代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主要特点,这样的审美情趣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真实的人生,真实的艺术,其中既有美的东西,当然也有丑的画面。猪八戒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迎合新兴市民的审美趣味的。他的身上有着市民阶层的特有印记,比如好吃懒做、迷恋美色、利益熏心等。就拿贪财来说吧,最经典的莫过于猪八戒攒私房钱这一情节:猪八戒被狮驼岭魔头抓走,孙悟空恨他平日好说分行李散火,又教唆师傅念紧箍咒。听沙僧说八戒攒了些私房,便化身“勾司人”来骗取猪八戒的私房钱。八戒怕死,便招供,“可怜,可怜!我自做了和尚,到如今,有些善信的人家斋僧见我食肠大,衬钱比他们略多了些儿,我拿了攒凑这里,零零碎碎有五钱银子,因不好收拾,前者到城中,央了个银匠煎成一处,他又没天理,偷了我几分,只得四钱六分一块儿,你拿去罢。”悟空问在哪里,八戒道:“在我左耳朵眼儿里揌着哩。”行者闻言,即伸手在耳朵窍中摸出,真个是块马鞍儿银子,足有四钱五六分重。(第七十六回)此时我们不仅佩服猪八戒的聪明滑头,更对他那带有小市民看重金钱和财富的秉性又嘲讽又同情。在心学的视野下,猪八戒的形象是“以动物形貌拟其容,以常人情性铸其心”[12],披覆着鲜明的市民色彩,最具人情味的典型。新兴的市民阶层在猪八戒形象中能够反观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因此也就拉近了这一文学形象与市民读者的距离。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反映生活。猪八戒形象的意义正在于反映了市民当时的思想愿望和生活情趣。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翁绍军.中国学术思潮史——心学思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5.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7]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 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 朱恒夫.《西游记》:艺术化了的心学[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11] 淮茗.西天路上的凡夫俗子——猪八戒悲剧新说[J].名作欣赏,2001(6).

[12] 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8.

[责任编辑 李兆平]

JourneytotheWest’sPigsy Image of the Heart Perspective

SUShan-ling

(CollegeofLiteratureandMedia,YunnanMinzu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Yangming 's phylosophy of the Ming Dynasty has a huge impact on “JourneytotheWest”. This paper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sincerity”to analysis the same and distinctive of Pigsy image and phylosophy in the perspective of Yangming 's phylosophy , so as to expand Pigsy 's image meaning.

Yangming 's phylosophy;Pigsy;human nature;sincerity;image meaning

2017-03-08;

2017-03-17

苏珊玲,女,福建泉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I207.41

A

2095-770X(2017)06-0096-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6.022

猜你喜欢

心学猪八戒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猪八戒下凡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猪八戒开超市
猪八戒失眠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