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苻坚政治决策中的胡汉文化冲突

2017-04-12陈星池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王猛儒家文化少数民族

陈星池

(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苻坚政治决策中的胡汉文化冲突

陈星池

(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战乱造成了胡汉两种文化频繁的的冲突,交融。在此过程中胡族统治者或多或少都接受并向往汉文化,但同时又无法摆脱自身的胡文化,其中汉化程度较高的氐族苻坚就是例子,其一方面重开太学,推行德政,任用儒士,另一方面又遗留了善待来降少数民族并保留其自治权的胡族文化,胡汉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以及战后国家的分裂。

苻坚;政治决策;文化;冲突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以及文化大交融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西晋王朝“八王之乱”, 匈奴、鲜卑、氐、羌、羯所谓“五胡”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少数民族之间和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互相接触学习,互相碰撞、冲突直到南北朝时期完成民族与文化的交融,而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君主苻坚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胡汉文化在其政策中不仅并存而且发生了文化冲突,导致了淝水之战的爆发,前秦因此崩溃。在分析前秦失败的时候,学者岑仲勉认为其原因是因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赵文润则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方面分析,如张继刚,李程,而笔者从文化层面入手,通过对苻坚个人文化观和心理分析得出胡汉文化的冲突无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苻坚政策中的胡族文化

这一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如同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台,虽然陆陆续续有五个民族建立了十六个政权,但大多昙花一现其存在的时间都不长,直到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的政权割据状态,而以往的少数民族政权不能久立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对待汉文化,前秦君主苻坚无疑是这一阶段接受汉文化的佼佼者,但仍然可从其政治决策中看到一些胡族文化的影子,主要有对待宗室的态度以及对待其他少数民族两个方面。

(一)宗室分掌兵权

自建武元年南匈奴首领刘渊自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后凉、前燕、后燕、北燕、夏等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与“永嘉南渡”之后建立的东晋政权相比较在文化上除了试图学习汉文化外还保留了一部分本民族文化。作为其中之一的前秦建统治者代表氐族符坚自然也会带有胡族文化烙印。那么胡族文化通过哪些方式来影响苻坚的决策呢?日本京都学派学者谷川道雄认为:五胡国家有着由皇帝宗室成员分掌军队的倾向,可视为一种军事封建制,国家权力与其说为皇帝个人所有不如说归宗室全体所有。此为塞外胡族国家之特点。[1]苻坚在与兄弟符法发动政变后除掉苻生而即位后,拜其兄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东海公,同时《资治通鉴》卷101记载:“十二月,秦王猛拔陕城,获魏公,送长安.”可知在符洛叛乱之时叛乱的魏公符廋就以陕城为根据地,而陕城则位于长安东侧,可谓长安的门户,必有重兵集结,方可成为魏公叛乱的根据地,由此也可以看出前秦苻坚在位期间依然遵从由宗室掌管军权的传统。此为遗留胡族文化一特点。

(二)对待其余少数民族态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苻坚对待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决策方面来入手分析,建元五年,前燕慕容垂因遭排挤而转投前秦,王猛曾劝苻坚不可忽视慕容垂,认为此人有野心,但符坚则说:“吾方收揽英雄以清四海, 奈何杀之。”[2]不仅亲自出迎,而且还拉着慕容垂的手说:“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要当于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世封幽州,使卿去国不失为子之孝,归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3]。此外羌族姚苌投降后,也受到苻坚的礼遇。《晋书·姚苌载记》曰:“复为扬武将军,步兵校尉,封益阳侯。为坚将,累有大功”[4]。对于少数民族问题的决策苻坚多采取柔和,安抚的政策。承认他们对本部族的支配权,而前秦以前的五胡国家也有这样的先例,如幽州刺史段匹碑主动来降赵,石勒封他为冠军将军,符洪率户二万来降时 ,石虎命他为光烈将军、护氏校尉、龙骤将军、流民都督 ,等官职又让羌帅姚弋仲为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5]。由此可见苻坚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除了怀柔以外仍然具遵从以往五胡政权对来降者承认其对部族支配权的传统。

如上所述,任何政策的制定均会受到决策者所受的文化影响,苻坚身为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君主,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尽管在苻坚本人看来也许更崇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但是在一些政治决策中仍不免会参入一些胡族文化。

二、儒家文化在前秦政权的推广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无疑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统治者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是都较为看重学习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前秦君主苻坚无疑是其中身体力行学习传统汉文化的典型,在其统治下,前秦的儒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推广,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过:“氐人汉文化水准之高,在五胡中,鲜能与比。”[6]而对于自身本就酷爱汉文化的苻坚自然在很多政治决策中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恢复天王的称号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一般在称帝前都会给自己加封如大单于,大都督,天王等称号,前秦的开创者符洪在经略关中之时就曾经如此史载:“永和六年,帝以洪为征北大将军,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7]2883而到了永和八年(352年)其子苻健才正式称帝。而苻键在称帝前一年仍然“僣称天王、大单于,赦境内死罪,建元皇始。”[7]2883由此可见天王称号是少数民族称帝前所用的过度性称谓,在符健正式称帝后直到其子符生即位并没有出现天王的这一称号,直到苻坚诛灭苻生即位后才恢复天王称号,史载;“坚遂弑生,以伪位让其兄法。法自以庶孽,不敢当。坚及母苟氏并虑众心未服,难居大位,群僚固请,乃从之。以升平元年僣称大秦天王”[7]2884可见苻坚当时在处死苻生后试图让位与兄弟苻法,但苻法以庶出的身份拒绝,在其母的帮助下赢得大臣们的支持和请求后才下定决心即位,以大秦天王的称号代替皇帝。

《日知录集释》中曾记载:“尚书之文但称王,春秋则曰天王,以当时楚吴徐越皆僭称王,杨氏曰吴楚之王不通于天下,顾氏之言非是。故加天以别之也。赵子曰,称天王,以表无二尊是也。杨氏曰不因诸国之僭王者,自宣法天耳。”[8]从中可知天王一词是指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为了与其他诸侯王区别开从而在王字前加天,以天王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正统性。苻坚自幼便开始学习传统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书籍,自然明白其中的含义,其虽称天王,但起居做派俨然如同皇帝一般,其即位后便“追谥父雄为文桓皇帝,尊母苟氏为皇太后,妻苟氏为皇后,子宏为皇太子。”[7]2884

(二)重用儒士推行儒学思想

儒家文化在前秦的广泛推广主要就是苻坚当政期间,此期间,苻坚为了推行儒学思想与巩固政权,采取了诸多的措施,其中重用汉族士人王猛并与其君臣配合治理国家,也留下了一段君臣和睦的佳话。本文将前秦所有学习儒家文化或者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都称为儒士,其中既有汉人出身的王猛同时也有苻融,苻郎这种宗室出身的人,这里以王猛为儒士的代表。

王猛,字景臣,北海剧人也,家于魏郡,少贫贱……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7]2885这是史书对王猛的记载,王猛遇到苻坚后两人相谈甚欢,王猛自此辅佐苻坚,内革弊政,外征异族最终帮助苻坚一统北方。在此期间王猛可谓劳苦功高,不免遭到很多人的妒忌。史载;“时始平多枋头西归之人,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曰:"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7]2885周围的氐族勋贵们极其不支持王猛的做法,而苻坚一直坚定的支持王猛,面对守旧的宗室和勋贵们,苻坚不惜处死部分人来维护王猛的权威。

苻坚在重用这些儒士的同时也出台了相关文教措施,极力推行儒学,苻坚为改变氐族崇尚武力、轻视文化知识的落后文化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培养治国人才,恢复了断绝已久的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任用饱读诗书的学者执教,并下令公卿以下的子孙入学读书。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到各级权力机构任职。此外苻坚对于汉家典籍非常熟悉,以至于他与群臣讨论问题,常常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苻坚有自觉的文化使命感[12]史载:“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此外苻坚本人常常“亲耕籍田,其妻苟氏于桑重近郊”。[7]2884在长安“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淝水之战惨败后又特意“告罪于其太庙”。[7]2885上述这些举措,使得儒学在前秦得以推广,也为前秦的一统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因为苻坚自幼对汉文化的热爱,以及重用以王猛为代表的儒士和其在位期间的所推行的重开太学,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无疑都深受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三、苻坚政策中的胡汉文化冲突及影响

在大力推广儒家文化的情况下前秦在短时间内统一北方,国力迅速增强,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但是苻坚作为深受儒家汉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首领,自然会受到来自胡汉两种文化的影响,而这种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更是直接通过苻坚的政策表现出来。

(一)优待鲜卑与徙民政策

如果说单纯的优待其余来降少数民族是受胡族文化的影响,那苻坚本人的优待政策则远远超过了胡族文化的范围,首先前文提到胡族政权一般都有承认来降少数民族首领对其部众的管理权,还额外对慕容垂父子赏识有加,更以慕容暐为尚书,慕容垂为京兆尹,慕容冲为平阳太守,同时将关东地区的豪强以及俘虏十万户都迁徙到关中。对此苻融曾劝说苻坚:“臣闻东胡在燕,历数弥久,逮于石乱,遂据华夏,跨有六州,南面称帝。陛下爰命六师,大举征讨,劳卒频年,勤而后获,非慕义怀德归化。而今父子兄弟列官满朝,执权履职,势倾劳旧,陛下亲而幸之。臣愚以为猛兽不可养,狼子野心。往年星异,灾起于燕,愿少留意,以思天戒。”[7]2884

可见当时苻坚这种对待鲜卑族的态度引起了苻融等人的警觉,并且上疏苻坚,建议其多加留意,王猛的看法显然更加激进,在慕容垂避难于前秦时王猛曾劝苻坚将此人除之,史载:“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戴之意。观其才略,权智无方,兼其诸子明毅有干艺,人之杰也。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不如除之。坚曰:"吾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且其初至,吾告之至诚,今而害之,人将谓我何!”[7]2884从苻坚与王猛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苻坚本人较政治权术则更看重仁义,苻坚在坚持原有的胡族传统的同时依然认为此举合乎儒家文化中的“义”。甚至在后来慕容泓自立时,苻坚责备在长安城中的慕容暐仍然说出“卿欲去者,朕当相资”[7]2885这种话。可见苻坚对鲜卑降者在保留胡族传统的同时坚信本人所为符合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

与此同时苻坚还采取了徙民政策,苻坚曾为了维护东部的安定曾下令将氐族分别配属于各地并下令“凡我族类,支胤弥繁,今欲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十五万户于诸方要镇,不忘旧德,为磐石之宗”[7]2884。这一效法西周分封的方式使得氐人面临背景离乡的痛苦同时,也同样造成了关中地区人口迅速减少,原本可以依赖的氐人部落因为徙民政策而四散各地,造成了京防空虚,随着后来大量的鲜卑俘虏以及关东豪强被迁入关中,以至于苻融日后有了“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7]2885的话语。

正是苻坚在保留胡族对待降者传统的同时加以格外的“仁义”优待,以及采取迁徙本族民众前往关东地区这一做法一加一减之间使得鲜卑得以进入前秦的统治核心地区,而保持其首领管辖族群的胡族传统与对其厚待有加的儒家“仁义”思想则存在着明显的胡汉文化冲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但同时也为鲜卑的叛乱埋下隐患。

(二)决策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不仅仅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决定中国南北局势的一场关键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自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的广泛关注。学者张继刚的观点从苻坚的性格方面入手来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他认为苻坚失败的主要原因并非民族矛盾,而极大方面应该是因为苻坚一方面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一方面又带有氐族的落后性从而导致他拥有充满矛盾的性格。[9]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观点,正是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导致了苻坚本人决策中出现了胡汉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结果导致苻坚本人发动淝水之战。

史书上记载“晋将军朱绰焚践沔北屯田,掠六百余户而还。”[7]2885是苻坚发动淝水之战的直接原因,“太元四年,晋兖州刺史谢玄率众数万次于泗汭,将救彭城。”[7]2884可见早在太远四年,双方就在彭城,襄阳一带爆发过大规模的边境战争,相较之下本次晋军所为不过是小规模的边境冲突,实在没必要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可见沔北焚田事件只是一个伐晋的借口。加上后来苻坚一统北方后,国家的实力达到了顶峰,在一次次的胜利后苻坚本人的胡族文化开始逐渐显示出来,使苻坚本人越发的迷信武力,以至于做出南征的决策。此乃胡文化作用的结果之一。与此同时在其与苻融讨论伐晋时有过一段对话;“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且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 必不绝之。坚日:‘帝王历数,岂有常邪!惟德之所在耳!刘禅岂非汉之苗裔邪,终为魏所灭。汝所以不如 吾者,正病此不达变通耳!”[10]由此可见苻坚认为施行德政就可以转变为正统帝王,前秦实施德政,已经达到“以夷变夏”,可以取代东晋。[11]这种观点有着明显的儒家文化因素。一方面坚信自己的德治成果,一方面沉迷于武力征服,最终在胡汉两文化的冲突的影响下做出了伐晋的决策。

秦在苻坚的统治下获一统北方,与东晋王朝划江南北并立其势力远播西域,达到了顶峰,这些成就中苻坚学习儒家文化占了绝大部分,同时也在其统治下经历了肥水之战的惨败导致前秦帝国分崩离析,原本投降的鲜卑慕容氏,羌族姚氏趁机而起,笔者认为正是苻坚本人的政策中存在胡汉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产生了一定冲突,而没有合理解决文化在交融过程中的冲突,导致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四、胡汉文化冲突的原因

胡汉文化的直接影响到苻坚本人的决策,这些决策间接或直接的决定了前秦政权的未来,苻坚政策中的胡汉文化冲突既有时代的因素同时也有来自于苻坚本人的文化取向以及其本人的心理因素。

(一)大的时代背景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混乱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自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因战乱等因素开始进入汉朝领土的范围内,而东汉王朝统治者则用其戍边,屯田。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政权间不断争斗,均有大量少数民族被编入军队,如果说汉代内卷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的话,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在陇右,关中,长城内外,且以族群的形似聚居一处,“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总体上在北方占了当时居民总数很大一部分比例。[12]然而这些少数民族则大部分沦为军户,以及地方豪强的佃客与奴婢。

在其过程中北方各民族在战争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氐族是一个长期与汉族杂居的民族,史载:“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如中国之姓。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羊豕牛马驴骡。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 种落间则自氐语。”[13]氐族虽然语言风俗与汉人不相同,但从其生产方式来看已经脱离了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开始步入农耕社会。由此可见,氐族本身就在很早以前开始逐步接受汉文化。

(二)苻坚的文化取向与出身

苻坚虽然出身氐族家庭但自幼就酷爱汉文化,在八岁时便开始学习儒家文化以至于苻洪感叹道:“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7]2884可见其年幼的文化取向。

笔者认为苻坚长期使用大秦天王的称号除了因其地位来路不正的心虚以外,还有安抚境内汉人的原因,而当时前秦除了面对南方的东晋政权外,还有北方的前燕政权,可谓大敌环四,因此维护政权的稳定自然成了此时期的重点,而胡汉之间的民族问题则成为重中之重,史载;“温进至霸上,健以五千人深沟自固,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4]由此可以看出当东晋的北伐大军到来后,不少百姓难免“人心向晋”。连被苻坚视为诸葛亮的王猛也在弥留之际劝说苻坚“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7]2885以王猛为代表的北方汉人士人也在内心深处认为东晋为“中华文化正统”。其避免称帝而采取用天王的称呼,安抚了北方汉人的心从而得到了汉族士人的支持,缓解了民族矛盾。其次,苻坚本人因学习传统汉文化的原因,在心里也认同东晋的地位,在肥水之战失败后苻坚被叛乱的羌族首领姚苌俘获囚禁,一心求死。姚苌向苻坚所要传国玉玺时苻坚仍然嗔目怒斥:“小羌乃敢干逼天子,岂以传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违天不祥,其能久乎!玺已送晋,不可得也。”[7]2885临死之前说出“玺已送晋”而不是被夺,或者遗失之类的理由。玉玺为权利的象征,无论最后玉玺是否真的被东晋王朝所得,这也足以说明在临死前苻坚心底深处仍然认同东晋的正统地位,这种认同感正是来自于他本人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汉文化的高度认可。而正是这种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可促使其一生未称帝。

但是又由于苻坚本人出生在氐族,虽然其重视儒学,但是也可从一些做法中看出其本人拥有一些胡文华的残留,如苻坚曾每月三临学馆,但是在听闻臣下对其的吹捧后,改为“坚自是每月一临太学”[7]2884,在重用王猛的同时又对于王猛劝告其除掉慕容氏父子和不要伐晋的劝告视若罔闻,就连明末大家王夫之也认为“苻坚好虚名而无实用”[14]这些容易自满,好虚名的表现原因则是由于苻坚本人深受两种文化影响,两种不同的文化在集中于一人时难免会产生文化间的冲突。

(三)苻坚对儒家文化的“俄狄浦斯情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符坚对东晋的态度则可以用“俄狄浦斯情节”来解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恋母情结和弑父情节。是指人(男孩)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而排斥父亲,在心理上以父亲自居,模仿父亲的行为与态度。[15]在这里我们将儒家文化看成“母”,将东晋王朝看成“父”来进行分析,苻坚自幼学习儒家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至“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7]2883而且一言一行都欲与儒家经典中的千古帝王做对比,从“朕一月三临太学,黜陟幽明,躬亲奖励,罔敢倦违,庶几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坠,汉之二武其可追乎”[7]2883由此看出,苻坚在对待儒学的态度几近虔诚,而儒士们夸赞其“陛下神武拨乱,道隆虞、夏,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化盛隆周,垂馨千祀,汉之二武焉足论哉。”[7]2883这种说法另苻坚甚为满意,认为每月三临学馆就可以获得儒生们的称赞,也可说这些心理上的满足感正是喜爱学习儒学而获得的,所以儒学能带给苻坚带来成就感和来自他人的认同。就如同母亲总是鼓励包容孩子一样。所以儒家文化对于苻坚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就如同母亲一样。而东晋王朝对于苻坚的少年时代一样,祖父与伯父都是号令一方的豪杰,但确要接受晋室的册封,顶着晋室的名号作战,在与东晋的斗争中不仅处于下风还被桓温率军攻入关中腹地,甚至“桓温之入关也,其太子苌与温战,为流矢所中死。”[7]2883

就连未来的储君也在战斗中丧命。更为关键的是东晋当时还是处于儒家文化中“正统”地位,这种正统地位就连自己最信赖,最依靠的王猛也承认并且临终叮嘱苻坚东晋虽然偏安东南但“乃正朔相承。”东晋对苻坚从某种层面看,就如同父亲一样,带给苻坚无形的压力。

尤其是东晋在儒家文化中的对“正统“地位的垄断,就如同父亲 和母亲的夫妻关系一般,苻坚虽然心有不甘但不得不承认,这样也就可以理解前文所说的苻坚终生使用大秦天王称号而不称帝的原由,因为有东晋王朝的存在,称帝行为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苻坚来说始终名不正,言不顺,这样分析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苻坚会在统治期间大力发展儒学,大力发展让东晋王朝望尘莫及的礼乐制度,以至于自称华夏正统的东晋,无人懂得典礼所用的各部大乐,需要依靠淝水之战虏获前秦十分齐备的乐工乐器后,才建立了涉及声誉体面的太乐。[16]这些行为可以表明苻坚在心理上无时无刻不以“中华正统”的身份自居。所以正是在“俄狄浦斯情节”的心理作用下在苻坚一统北方后,感到自己有与东晋王朝较量的资本后迫不及待的出兵,试图灭晋。争得儒家文化中“正统”的地位,其愿望之甚以至于忘记王猛的临终遗言与大臣们的劝谏。这两种文化观念交织在一起,终于使得苻坚拥有了“俄狄浦斯情节”,导致苻坚在公元383年,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场失败的战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正是因为苻坚是胡人出身,但同时又向往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从而对汉文化和东晋王朝产生一种强烈的“俄狄浦斯情节”,这种文化冲突随着在前秦在统一北方过程中的种种胜利和长期对外用兵和东晋王朝的不断衰弱,终于使得苻坚身上胡汉文化冲突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五、结论

五胡十六国时期既是一个混乱分裂的时期,与此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苻坚本人虽然酷爱汉文化,实行汉化,统一北方使得前秦的汉文化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媲美甚至超过东晋,但苻坚本身具有的胡族文化又和汉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发生了文化冲突,而这种文化冲突达到零界点时则导致爆发了淝水之战,在战后前秦帝国土崩瓦解。虽然苻坚本人未处理好胡汉文化之间的冲突,但前秦在其短暂统一北方的时间里极大的促进了北方的胡汉文化交流,为后来北魏的统一,拓跋氏的汉化和日后隋唐之际那种开放包容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1] 谷川道雄.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92 .

[4] 房玄龄.晋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李椿浩.论苻坚的民族政策与前秦的灭亡[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 (1) .

[6]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绞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

[7]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8]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 张继刚.从苻坚性格的两面性看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

[10]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 李方.前秦苻坚的中国观与民族观[J].西北民族研究,2010(2).

[12]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 陈寿.三国志·魏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4]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册.[M]. 北京: 中华书局,1975.

[15]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16] 翟云.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文化措施[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 (2) .

[责任编辑 李兆平]

FuJian Hu Han Cultural Conflicts in Political Decision

CHENXing-chi

(DepartmentofMarxism,Zhong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7,China)

Chaos caused by war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Five Barbarians (Wu Hu) and Sixteen Kingdoms gave rise tofrequent outbreaks of conflict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Hu and Han cultures. In this process, the Hu rulers more or less accepted and longed for the Han culture, but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ir own Hu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Di ruler Fujian was an example of high-level sinicization. On the one hand, he reopened the Imperial College, implemented benevolence ruleand appointed Confucian scholars; on the other hand, he kept the Hu cultural tradition of ethical treatment towards surrendering ethnic groups and granting them the right of autonomy.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Hu and Han cultures finally led Fujian to wage the Battle of Fei River and caused the post-war split of the nation.

FuJian; Political decisions; Conflict; Culture

2017-02-19;

2017-03-21

陈星池,男,陕西西安人,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K238

A

2095-770X(2017)06-0067-06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6.016

猜你喜欢

王猛儒家文化少数民族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Holism in Education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王猛仁作品
胸怀宽广才能走好官场路
胸怀宽广才能走好官场路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