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力”初探
2017-04-12田萍
田 萍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法律实务系, 山东 济南 250014)
● 语言学研究
“洪荒之力”初探
田 萍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法律实务系, 山东 济南 250014)
“洪荒之力”在2016年里约奥运期间骤然走红、广受追捧,对其追根溯源和使用情况考察的基础上,探讨它自出现至今盛行的原因,离不开语言系统的内外部因素。一方面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类推理论对其流行的内因做出了阐释,另一方面现代化媒介的推波助澜、多样性传播方式的综合运用及渴求和传播正能量的心理机制解释了其热传的外因。
洪荒;洪荒之力;隐喻;类推
一、引言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于12月14日经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一词成功上榜。该词是在里约奥运期间骤然走红的,中国运动员傅园慧以个人最好成绩晋级决赛后,惊喜于自己“怎么会这么快!”,称已经毫无保留,“已使出洪荒之力”。“洪荒之力”迷倒寰宇众生,让网民及国内外各大媒体一片沸腾、刮目相看,深深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使各路外国记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来翻译解读。对这一新词溯源及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并从语言系统内外部因素剖析其流行的原因,可洞察当前流行语盛行的时代特点。
二、“洪荒之力”溯源及使用情况考察
分析“洪荒之力”,先揭开“洪荒”之谜。《说文解字》释“洪”曰:洪,洚水也。[1]229释“荒”曰:芜也。一曰草淹地也。[1]23“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太古时代。[2]洪荒特指世界诞生之初的远古时代,洪,指的是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改天换地的大洪水。中国有大禹治水的故事,而西方则相信上帝降下大洪水,灭绝生物,只有诺亚方舟上的生灵得以幸免。荒,是生命尚未萌发的不毛之地,比如《山海经》里就有“大荒”几卷,讲的是遥不可及的十万八千里之外的幻想世界。“洪荒”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洪水肆虐、满目荒芜之景。
最早出现“洪荒”一词可供考证的最早古文献是在汉代:
(1)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扬 雄《扬 子法 言·问道卷第四》)(鸿荒:一作‘洪荒’。)
六朝之后该词出现频率较高,如:
(2)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六朝《千字文》)
(3)故洪荒道丧,帝昊兴其爻画;结绳义隐,皇颉肇其文字。(六朝《全梁文》)
(4)详观记牒,洪荒莫传。(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
(5)唐初肇建,宇宙洪荒,如殷家之重兴,似周家之创业,命封惟五,列爵惟三。(《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6)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中国有七圣,半路颓鸿荒。(李白 《相和歌辞·上云乐》)
追根溯源,不难看出“洪荒”在古汉语的语言特点,首先,主要作名词,指人类文明之初的太古时代。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诞生之初是一片混沌蒙昧状态,这一点不但同《圣经》的开头一致,与佛教“无始”的概念相应,甚至与现代物理学对于宇宙起源之初的混沌理论不谋而合。其次,“洪荒”单独使用的情况居多,偶尔与“之”组成四字格,如“鸿荒之世”等。该用法历经演化,沿用至今。但“洪荒之力”目前仍无确凿的史料可考,由此看来,它的确属于新词系列的一员。
再追溯一下,“洪荒之力”最先出现在影视界,最早在电视剧和小说《花千骨》中出现,“洪荒之力”即妖神之力,花千骨集十方神器将“洪荒之力”放出,妖神将自己的力量灌输在花千骨体内。白子画虽然封印花千骨体内的“洪荒之力”,可因种种原因,让花千骨万念俱灰,释放“洪荒之力”,成为了妖神。“洪荒之力”最初指的是如天地初开之时这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而我们的优秀女运动员想说的是,真的已经竭尽全力,已将一片蒙昧混沌之中分离出时空、创造出整个世界的那种开天辟地的力量全部使出来了,这里的力量,是指自时间空间之始就亘古存在的原始生命勃发之力。
起初听到这个词,我们先感到新奇,又赞叹不已,该词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媒体的青睐,首先出现在体育领域。如:
(7)中国女子举重展示“洪荒之力”,邓薇破纪录夺金牌。(中国经济网2016-08-10 )
(8)球队磨合渐入佳境,昆仑鸿星强援或爆发洪荒之力。(网易体育2016-08-12 )
该词自奥运之后备受青睐,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如:
(9)广东上半年经济释放“洪荒之力”,“三新经济”加速领跑。(羊城晚报2016-08-15)
(10)财政部官员:PPP有四大难题,要用洪荒之力推进。(腾讯财经2016-08-15)
(11)十大措施!北京将使出“洪荒之力”实现治霾目标。(人民日报2017-01-08)
该词表达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富于感染力,让人耳目一新,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洪荒之力”流行的原因
(一)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1、结构特点
“洪荒之力”依托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具有典故性的特征。它由“洪荒”一词发展或被吸收来构成一词项,形式上采用四字格,结构简单,音节适中,符合人们的语感。具备与成语相似的语法功能,三平一仄,音律独特,节奏感强,使用频率高。语用者使用“洪荒之力”,而不说“洪荒的力”的原因:“之”后的中心语即正项为不成词的单音节语素或不单说的词时,结构助词只能用“之”,而不能用“的”,如地主之谊、太空之行等,“洪荒之力”亦如此。这一特点进一步加强了这类“之 X”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凝聚性,足以看出该词储存在词库里的牢固程度。
2、认知理据
(1)转喻
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结构产生的根源之一。它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机制,对人们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一概念产生过程中,转喻不仅具有指称作用,还是相对突显原则约束下的参照点现象及针对目标义突显进行的认知操作,更应强调的是,它还是语言意义建构的有创造性的认知机制之一。[3]“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4]这些表明,转喻植根于人们的认知体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发生在无意识的认知过程中,是创制和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它是在两个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中,用凸出的、具体的、显著的部分去替代整体或者整体的其他部分,特定语境下反映了事物本身与修饰词之间的关系。“洪荒之力”就是基于转喻认知模式构建的。“洪荒之力”原本指“强大的大自然内在威力,极强的原始生命勃发之力”,而傅园慧所指“洪荒之力”中的目标域指不遗余力,倾尽自己的全部气力,二者均隐含在“力量”这一相近的认知范畴中。当人们一听到“力”这个词时,立即激活了头脑中目标域的概念:力量、能力。由于它是在“奥运”这一特定事件域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众所周知,参加奥运会比赛的选手,在代表世界体育竞技最高水平的奥运赛场上参赛是极其激烈的,运动员必须拼劲全力,才能取得好成绩。为表达这一特定意义,用“力量”认知域中最显著最凸出的概念即“洪荒”去表达运动员的态度和心情,最合适不过。“洪荒”凸出了最易被人们感知的特征:“如洪水般遥不可及的亘古存在的原始勃发之力”,这一形象的表达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鲜活性。
在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中,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对网络语言的产生起着重要的影响。理解转喻在网络语言创制中的重要作用,能激发人们用更多的灵感去创造更多的网络语言。
(2)类推
类推是人类必要的基本思维方式,借助类推,可以创造新词语。顾名思义,类推是以原有词语或结构为标准,其他语言形式向它看齐,从而衍生众多的新词或结构。“洪荒之力”就是类推手法的典型例子,它是继“吹灰之力”、“绵薄之力”、“一臂之力”等后出现的一个新词。“××之力”原有的整体结构不变,框架上被换上新词,意义发生了变化。通常一些常见词语,一旦定格为固定模式,便被到处类推、模仿,成为活跃的语言因素。起初“××之力”一经使用就被定位为固定格式,语用过程中很快被传播,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了结构相同、意思相似的类推现象: “××之力”格式中,除了原来的“一臂之力”、“吹灰之力”等常见的口语形式之外,还流传着“绵薄之力”、“缚鸡之力”、“涓埃之力”、“股肱之力”、“犬马之力”、“扛鼎之力”、“回天之力”等固定形式。在认知的作用下,结构意义与具体语境下产生的词汇意义相互整合,在说话者的认知体验下,最终使语言结构获得符合语境的新意义。类推作用下的“××之力”随着不断使用,被批量复制和传播,产生了“洪荒之力”,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和接受,反映了人们在当前竞争极其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倾尽全力,努力争取,达到目标的一种情感的自我表达。
(二)语言系统外部因素
1、现代化媒介的推波助澜和多样性传播方式的综合运用
当前,网络、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是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中作为信息传播最快最广媒介之一的互联网日益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它是人们获取国内外重大信息、新闻热点的便捷方式之一。“洪荒之力”先由中央电视台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傅园慧,接着各大网站设计表情包、截图、漫画等,随后许多报刊杂志大篇幅竞相报道,再加上傅园慧在自己微博上发表赛后感言,电视直播与“粉丝”亲密交流等。从大众对她的喜爱、褒扬到该词的迅速风靡,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细心观察,该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活泼鲜明的特征:逗乐的图像附着有趣的文字。它汇集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如夸张的表情包、惊讶的声调、幽默的文字、可视的图像、逗乐的漫画、亲切的视频、热情的互动和大肆宣传的报道等,将表情、动作、态度、声音等都介入到整个传播过程中。打破以前呆板的脸谱式宣传、回答问题单一的俗套,将个性化的人物渲染得鲜明可爱,迎合了大众趋新求异的口味,将一个阳光、自信、坚毅、执着的传播对象隆重推出,继而其率性而发的“洪荒之力”迅速热传。
2、 渴求和传播正能量的心理机制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比传统语言体系的语言更易引人注目,更易达到自我表达和强调意识的目的。2016年度媒介大事件中,毋庸置疑里约奥运会当属焦点之一。傅园慧使用的“洪荒之力”,不仅仅是随口脱出的情绪表达,更多的是情绪背后隐含的态度和信念。她以真诚朴素的语言和无任何做作的举止,把一个运动员的真实想法和实际状态完美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的队员,竞赛场上要顽强拼搏,这是考验他们的基本要求。她的“洪 荒之力”激励人们实事求是,回归自我,也让紧张激烈的奥运赛场增添了一份轻松,让观众不再一味地仅关注最后比赛成绩,相反更注重体育竞技所带来的乐趣,这是奥运精神的彰显,同时也是民意共鸣的发端。在媒介事件中,语用使用者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表达,使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得到他人的认同。国家也通过媒介事件来树立国家形象,中国运动员在赛场顽强拼搏的精神,强化了民族荣誉感,使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得到升华。“洪荒之力”在极短时间内成为流行语,使民众的自我表达和深层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反映出他们面对激烈竞争形势下不屈不挠的顽强心态,唤醒了他们潜意识中的精神期盼,也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以一种夸张诙谐的形式操控语言的结果。
四、结语
“洪荒之力”骤然走红、广受追捧,得益于现代化传播媒介提供的自由表达真实情感的平台,迎合了大众求新尚异,追求多样化结构的文化心态。在创词方面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隐喻和类推的认知理据,寻求语言发展的新的组合格式,这也是“洪荒之力”这一流行语在语言上的反映,同时看出民众在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同时,渴望正能量的迸发,引发了更多弘扬社会正气的思考。无论语言创造者还是接受着,都在这种语言游戏的体验过程中,获得了语言创造的快感。
[1]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Z],2000:523.
[3]魏在江. 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2):29-36.
[4]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15-116.
Comment Firstly on “Prehistorical Powers”
TIAN Ping
(Legal Practice of Department,Shandong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Jinan 250014, China)
“prehistorical powers” suddenly becomes popular, widely sought after in 2016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in Rio. We try to trace the roots of this new word and use,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its transferring heatly now. The emergence of the reasons can not do withou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language system. On the one hand, metaphor and analogy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ve explained its popular internal fact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modern media,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versity an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ositive energy explains its the external cause of transferring heatly. Combined with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us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metaphor and analogy theory to analyze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al system of language. Two aspect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media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spread of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way, and the desire and dissemination of positive energy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s to analyze the external system of language.
foreworld; prehistorical powers; metonymy; analogy
H136文献标示码:A
2095-7408(2017)02-0058-04
2017-03-16
田萍(1974- ),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