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靠的商业模式
——访德勤中国合伙人 余莉娜

2017-04-12上海国资

上海国资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融金融业务国资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 铮

可靠的商业模式
——访德勤中国合伙人 余莉娜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 铮

建议由易到难,先设立基金公司,建设投资平台,然后开始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产融结合风头正健。产业与金融正尝试互相合作以便寻找到新的升级发展引擎。

德勤国有企业服务华南区主管合伙人余莉娜对《上海国资》介绍,纵观全球,资本的布局与经营存在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传统产业集团布局金融;一是传统金融集团布局产业;一是投资集团布局产业、金融。

产融结合的价值不言而喻,不过,它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益处都很明显。

“很多国有企业进入金融的路径,是先由产业主业进入金融业,但是进入金融业之后发现风险会急速放大,资金杠杆可让整个集团暴露在更大杠杆导致的风险之下。假设有一个金融板块有风险,问题很有可能波及集团层面,因为金融行业的风险和产业经营的风险非常不同,金融业有流动性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特殊风险。”余莉娜表示。

如何主动避险,布局更可靠的商业模式?

为产业需求服务

《上海国资》:目前产业与金融的结合驱动力很强,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

余莉娜:目前综合性的产业集团一般都希望布局金融业务。因为对于产业企业的核心主业来说,金融业带来的好处很明显,其一,能给主业带来稳定的金融资源来源;其二,能为主业发展提供定制化支撑;其三,丰富的现金流对主业的资产和利润方面形成了有力支撑,特别是,可以对冲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本身局限产业的周期性风险;而对于产业企业其他的投资业务来说,金融业主要在产业布局、新业务孵化和培育、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和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带来前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主营业务风险。

《上海国资》:目前有一些什么样的模式或者路径?

余莉娜:产融结合其实指的是金融资本与传统实体产业企业间的双向融合,结合模式与路径有很多类型。

从产到融的路径,大致包括的模式是:先由易到难,从基金、财务公司、金融合作等开始,随后可以根据需要投资保险、银行、证券业等模式。在参与证券业和保险业方面,体现为产业企业成为证券业和保险业企业股东,这方面案例很多,比如华润集团、华北电网等联合设立华泰人寿,南方电网等发起设立鼎和财险等。

产业企业组建内部财务公司现在亦很普遍,目的是降低外部市场交易和内部组织协调的成本,全国大致有200—300家企业集团都设立了财务公司,而且财务公司通过线上交易平台,可以以低成本,获得利润,提高效率。

产融结合还包括从融到产。指的是金融资本参股或控股实体企业。比如中国平安、中国银行、中国人寿入股实体企业等,有许多战略和业务融合的案例。这些案例也充分说明金融企业布局产业,可以同样对冲金融行业本身的风险,提高金融对产业的渗透力度,将金融服务组合到实体经济领域业务中去,保障业务稳定性,提高客户粘合度。

《上海国资》:根据有关统计,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那么,您认为,产融结合是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路径?

余莉娜:美国和中国的很多传统实体产业走上了产融结合的道路,取得了良好成效。美国的企业比如GE通用电气、卡特彼勒、UPS、GM通用汽车企业等都有金融平台。比如卡特彼勒,其主营工程设备,1981年成立了金融部门,该部门职责是为买家提供设备融资服务、为经销商提供应收账款、存货融资等服务;UPS作为一家物流服务企业,其金融部门的业务是为客户提供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最近几年开始提供信用保险、货物保险等金融服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很多美国的传统产业企业,旗下金融业务的定位非常清晰,是为主营业务服务。UPS的金融业务在2007年收入曾占比达到39%,在渡过金融危机后其即剥离了非主业金融业务。产融结合的重点,是结合,不是获取金融牌照;布局金融,是要从产业本身的诉求来触发的。

主动避险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国资》:国内大型国企集团在产融结合方面有什么特点?

余莉娜:目前央企集团在产融结合方面步伐较快,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不过,定位和目标大有区别。有的是着力把金融业务打造成为集团第一大盈利板块;有的是作为第二主业,作为抗主业周期性波动的“减震器”;有的是为集团主业提供投融资、收购兼并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有的是利用金融拓展主业产业链。

《上海国资》:产融结合虽然前景诱人,但市场认为,产业集团进入金融行业,风险仍然很大,您认为,产融结合的风险来自于哪些方面?

余莉娜:主要来自业务整合、内部交易控制和风险隔离有效性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业务整合方面的风险包括新行业进入风险与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带来的风险。所谓新行业进入风险比较好理解,产业资本涉足自身并不熟悉的金融行业,或者金融资本涉足于产业行业,在行业经验等方面与现有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劣势,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协同效果。所谓规模不经济与范围不经济则主要在人事、制度、文化等方面不能按照预先设计的规划有效整合,可能会使整个企业运行受阻,产生内耗,拖累自身发展。

在内部交易控制方面存在的风险则很容易发生,在国内,有很多实体企业入股金融机构以筹融资为目的,为融资提供便利,但往往由于内部关联交易错综复杂,提升了内部交易风险。

在风险隔离有效性方面,因为企业集团多考虑的是,多元化经营可分散整体风险,但是,实际情况是,由于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就增加了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比如当集团内部一家子公司陷入经营危机和财务困难时,企业往往动用其他子公司的资金来救助,这样有可能引发另一子公司也陷入危机,从而使得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导致风险在各子公司之间传播,增大企业的风险,最终可能导致整个企业集团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定性下降。

《上海国资》:如何防控风险?

余莉娜:从策略上来讲,无论产业还是金融业,双方主动避险都是国有企业非常重要的产融结合业务模式。

做好产融结合首先需要对产业和金融两个部门都要有明确定位,并且这两个部门均要有一定发展基础。

企业集团如计划产融结合,第一步便要明确定位和方向。对金融部门的定位需要综合考虑集团的需求及资源状况;产业部门的定位则包括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方向等,主要需确定发展节奏、途径及所需资源。

第二步怎么做好新的产业?要依托集团原有产业资源,引入金融业务为集团提供增值服务;企业要适应金融行业特性,比如适时转变经营理念、优化体制机制、变革管理模式等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第三步才是真正实现产融结合。通过渠道、信息、技术、服务等有机融合,实现产业与金融之间的业务协同、资本协同、战略协同,从而实现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融合,提高集团整体竞争力。但一定要非常注意风险防控,分散金融部门和产业部门的风险,比如为避免内部交易风险,产融结合需要建立部门间的防火墙,防止风险传递,风险共振。

明确核心诉求

《上海国资》:在传统产业集团布局金融领域方面,有什么可靠的商业模式?

余莉娜:纵观国内企业集团的实践情况,通常都是依据自身情况差异化地进行选择。比如华润集团,其旗下有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位是核心业务板块、集团投资平台;华润集团对该平台设定的布局重点是银行、信托和基金管理、私募、保险、租赁。是以银行、信托业务为金融业务的核心,其产融协同效应亦比较明显。

国家电网表现也很突出,亦成立了金融控股平台。但其金融业务较大程度依赖国网,对产业的协同性较强。

但有的央企集团未整合金融资源成立专门金控平台,而是直接持股各金融业务子公司,这样的集团大多并不会将产融协同作用提升到集团战略层面,对金融业务可能更多强调其单独的盈利能力。

《上海国资》:综合型产业集团布局金融业务有什么样的逻辑?

余莉娜:在国内,综合性产业集团产融结合比较典型的如中信、联想、复星等企业集团。中信的布局是“金融+产业”,联想的布局是“IT+投资+产业”,复星的布局是“保险+投资+产业”。

联想的路径很清晰,利用IT获得稳定的现金收入,通过投资布局产融和一些新兴战略板块,打造新的战略热点,获得持续的战略转型。

联想是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双轮驱动模式,市场可以发现,目前集团已经不再是一家IT公司,从战略投资板块讲,除了IT之外还有金融、信贷服务、农业产品、房地产、化工能源等,财务投资则通过联想之星、君联资本和弘毅资本三个平台实现。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的资源,明确对金融和投资板块的业务诉求。

《上海国资》:如何理解结合自身情况,明确核心诉求?

余莉娜:比如一家企业集团的核心诉求是通过产融结合扩大资产规模,事实上,产业集团的确可以通过进入金融行业快速提高企业资产规模,并提升企业在行业中排名与影响力,创造企业品牌价值,那么其目标金融业务领域应该首选银行业。

如果其核心诉求是提高利润水平。实际上金融领域有一些业态是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所以产业集团必须进入收益较高的金融业态,提高集团整体盈利能力,那么其目标金融业务领域应该首选信托、融资租赁和证券等。

如果产业集团希望获得低成本的资金,那么其目标金融业务首选保险中的寿险和产险。

《上海国资》:您认为,一些新组建的金控平台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现在情况下,如何构建金融能力和投资能力?

余莉娜:金控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都可以利用产融结合理念来运营。在构建金融能力方面,建议其由易到难,先设立基金公司,建设投资平台,然后开始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由于金融牌照一般都比较昂贵,因此可以一边合作,一边寻求一些市场机会,逐步进入金融行业。

一些地方性的初设金控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可以在自己的地域之外,注意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机会,比如与大型险资等金融机构合作,这样能迅速开启金融业务,提高资金实力,积累经验,从而积累盈利能力,在具备条件时再探索组建金控平台,并利用平台一体化管控金融板块,建立完善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能力。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做业务等同于管理风险,两者是二位一体的关系。风险敞口无限大,机会就无限大。可是通常,对于国有资本来说,一定要注意平衡风险和机会,也一定要注意做决策的时候,就等同于管理风险的这种理念。

在构建投资能力方面,则建议搭建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个梯队的投资项目群,通过不同项目群的投资平台,撬动“自有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的资金来源,降低国有资本风险。

这样,产业集团可以根据不同策略,搭建针对性、差异化的不同项目群的融、投、管、退四个关键投资能力的建设,实现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指标化、策略化实现对项目群科学管控,核心能力。成熟的投资公司,还可以考虑建设投资优选模型,来对投资标的进行筛选。

另外,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于财务性投资是很重要的。有许多投资集团公司,投后管控能力的建设很薄弱,注意力都集中在投资前立项阶段。因此很有必要建立风险预警管理驾驶舱,利用简单三张报表信息的输入,然后实时与行业数据对标的方法,来及时预警投资风险。

猜你喜欢

产融金融业务国资
金融监管新形势下城投公司产融结合路径探讨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我国产融结合研究的脉络与趋势
——基于CNK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产融结合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基于商业信用的证据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
特定问题调查:向国资“亮剑”
商业银行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路径探析
沈阳国资国企改革对策建议
产融结合进程、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基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网络金融业务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