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女性主义符号

2017-04-12葛晓卉

视听 2017年7期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白娘子潘金莲

□ 葛晓卉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女性主义符号

□ 葛晓卉

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给观众呈现了现实主义风格而又充满荒诞感,可谓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荒诞剧。电影的女主人公李雪莲是众人眼中的“小白菜”,丈夫口中的“潘金莲”,但她觉得自己是“窦娥”,十余年上访又被官员视作“白娘子”,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被赋予了多个具有女性主义象征的标签和意义。

女性主义;符号;《我不是潘金莲》

冯小刚导演在整部电影中从其单镜头望远镜的画幅到片中人物名字的设定都可谓下足了功夫,法院院长王公道(“忘”公道)、庭长贾聪明(“假聪明”),他们身上都带有特定的符号。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片中包括李雪莲在内的所有人物是符号本身的能指,而他们身上附着的标签是一种所指,影片对符号的表现富有内涵和深意。

一、小白菜:同命相怜

作为李雪莲这一人物在片中的第一个女性主义符号,小白菜的符号意义深层次地赋予了李雪莲在影片中第一形象的塑造。“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在过去闹得朝野轰动、家喻户晓。小白菜之夫患病而死,小白菜被县令刘锡彤诬为与杨乃武通奸谋杀,并酷刑逼供,屈打成招。由于家人不断上告,“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才得以昭雪。而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中,李雪莲因为离婚案上访到北京,惊动一系列领导,致使他们都难逃李雪莲这棵难拔的“白菜”。她的告状牵扯太多官员,在官员眼中她就是小白菜,李雪莲的出现打破了他们期望的安逸生活,是他们的绊脚石。

从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这一角度讲,十余年上访,她是在申诉自己和小白菜一样的“冤屈”,她认为自己既被辜负又被诬陷。影片中李雪莲和丈夫最初只是假离婚,但最终假离婚也变成了真离婚,在这场闹剧中李雪莲始终认为自己是冤屈者。李雪莲和小白菜属弱势的女性群体,在男权社会下,小白菜最终的结局是屈打成招、冤屈而死,李雪莲却对女性主义的权益尊严进行争夺。执拗与固执成为烙在李雪莲这一女性人物上的印记。导演冯小刚设定的小白菜这一符码,是弱势女性群体的典型,代表的是冤屈、不公与可怜,恰是映射出李雪莲这一人物遭遇的“不公”。李雪莲不管是官员眼中那棵难以拔出的“小白菜”,还是她本身就是小白菜毕秀姑的现代版,小白菜作为影片中一个女性主义符号的出现更为具体地加深了观众对李雪莲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层次理解。

二、潘金莲:名誉的侮辱

潘金莲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结,也是对李雪莲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第二个女性符号。李雪莲的丈夫秦玉河觉得她贞操有问题,是潘金莲,李雪莲就是要证明:我不是潘金莲。在中国,潘金莲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淫荡、狠毒的典型。李雪莲也恰在潘金莲这样的矛盾头衔下,极力挽回自己的形象,更加凸显出这一乡村女性人物在男权社会下的执拗与倔强。

导演冯小刚借助潘金莲这一人物的典型性来推动李雪莲在整部影片中的发展。克里斯蒂娃认为第一阶段的女性主义者希望在男权社会中拥有与男人同样的地位和权利。在影片中李雪莲据理力争的是女性的感情和尊严,她挑战的是整个男性世界看待她的方式,然而她所处的特定年代没有人去关心她在法律以外、道德以内受到的背叛和迫害。他们用居高临下的思维去看待李雪莲的问题。李雪莲看似在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她所要争取的其实是在男权社会下女性渴望得到的平等与尊重。

李雪莲在电影中寻求的目的简单却带有荒唐,导演冯小刚突出的不仅是在现实社会中人心的互相伤害与恶恶相报,更为明显的是作为片中唯一的女性人物李雪莲所代表的女性群体。在社会大背景下以弱势群体的身份存在,所遭遇的是感情的欺骗和尊严的缺失,她用执拗与倔强的性格击打的恰恰也正是使她遭遇这些不公的男性世界。她不是潘金莲,这个女性主义符号的意义在于她不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屈服于弱性的李雪莲,她要的是男性世界下可以正确看待她的视角。

三、窦娥:政治的冤屈

窦娥冤的故事流传至今,这是一个普通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悲剧,它毁灭的是一个人平淡的生活,同时将窦娥这一心地善良的弱女子逼上绝境。导演让窦娥这个人物符号出现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是因窦娥冤就冤在案子并非她所犯,李雪莲的案子错就错在她认为法院判错。

克里斯蒂娃指出女性不能默认自己在父权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要为了解放、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努力奋斗。同时,女性也绝对不应该在争取社会权力的时候否定自己的独特存在和女性特质,而一味地去和符号象征态的秩序趋同,那样不但会失去自己的特质,而且会放弃自己的真实存在。所以影片中的李雪莲选择不断告状,就是为了她自身所认同的权益而去斗争。她心中的假离婚在法律程序上就是真离婚。她觉得冤是因为丈夫说她是潘金莲,从她的视角来说,她认为自己比窦娥还冤。

她十余年上访的“政治冤屈”,其实大家都知李雪莲并没有理论上的冤屈可言,她的离婚在法律上讲的确成立,但李雪莲却要一再告到北京人大。从道德以内的情感来讲,李雪莲受到的是来自丈夫对自己的侮辱和各级官员对其责任的推脱,她的冤屈是一系列的男性所给予她内心的不安和愤怒。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是整部戏唯一的女性,领导和法官皆是男性。这个为自己要说法的女人,成为了一个被雄性动物环伺又围猎的对象,她是个外来者,有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正是这个突然介入的“弱者”让整个“强者”系统陷入了迷惑和慌乱,也正是这个女性的“弱者”否定自己女性的特质,用强有力的力量去反抗秩序趋同,争取自身存在的权益。

四、白娘子:十年的坚持

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白娘子”标签依然还是来自王公道对郑众县长说的那番话:“她这十年像白娘子一样修炼,一告就是十年,她都告成精了。”白娘子的形象就是一位贤妻良母,和许仙相敬如宾。白娘子修炼千年最终还是下凡到人间,李雪莲的修炼就是固执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信念,不为官员的花言巧语而改变。

在《恐怖的权力》中,克里斯蒂娃认为女性完全服从象征秩序的要求,处于彻底的无言状态。在这样的男权世界中,男性统治下的秩序接近于完美。但是,克里斯蒂娃还是在这样的世界中解读出了女性存在对男权统治的威胁。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从县长到院长等所有的官员已经把李雪莲看作他们眼中的“告状精”,她是他们十余年来工作中始终难以解决的难题。不论是花言巧语地攀亲戚,还是语重心长地劝解都难以改变李雪莲心中的执念,这无疑成为这些男性官员保全自身乌纱帽的威胁。影片中自始至终就只有李雪莲这唯一的女性人物,她突然闯入男权世界打乱了原本寻求安稳的官员们的生活,使他们陷入慌乱与不安之中,李雪莲是他们难以解决的心病。

李雪莲这十多年的告状历程让她固执、认死理的形象非常坚定,十余年的坚持,体现她的道行够深。修炼或许是一种讽刺,但对于李雪莲来说,这种幽默背后流露着的是她一生的悲哀,也同样代表了现实社会中这类女性群体的悲哀。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这一人物,在现实生活的社会背景下应当是一个弱女子,孤苦一人,安静地生活大概是大多数女性所选择的方式。然而,影片中的李雪莲却用“不安逸”来为自己讨回“公道”,李雪莲经历了丈夫的辜负、法律的“不公”、官员的推诿、身边人的欺骗,这些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这是男权世界下对女性的压迫与不公,而李雪莲如白娘子般的十年坚持,是对这种不公的坚定反抗。

五、小结

导演冯小刚将四个典型的历史人物安插在影片中,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荒诞滑稽的效果,更多的是利用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符号,突出雪莲这一人物身上附着的性格形象。李雪莲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唯一的女人,她背负着四个女人的形象,但她身上所背负的让她超越了影片中的所有男性。李雪莲是悲哀的,但她又是勇敢的,她的悲哀在于她身上背负的包袱太多但却无人分担,受尽苦难与煎熬,最终却选择释然,她的勇敢在于虽处在男权社会中,却敢于捍卫自己的感情和尊严,并为之坚持不懈,她是值得尊敬的。影片中的主人公李雪莲,她是小白菜、潘金莲,也是窦娥、白娘子,她更是女性主义的伸张者和捍卫者。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我不是潘金莲白娘子潘金莲
黑皮肤的“白娘子”
如果武大郎没有错过潘金莲的排卵期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白娘子采灵芝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华谊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我不是潘金莲》调档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