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女色到消费男色
——电视剧性别消费的消解与重构
2017-07-07马思琦
□ 马思琦
从消费女色到消费男色
——电视剧性别消费的消解与重构
□ 马思琦
从传统的太阳报的三版女郎到现在的“小鲜肉”,大众媒体作为消费文化的构建者,不断地挖掘着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消费男色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而电视剧作为消费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电视节目之一,其中的性别消费也在经历着一场消解与重构,消费男色成了新的利益获取点。在这样的消费社会结构下,女性意识发生嬗变,女性的权力也重新回归社会。
性别消费;重构;男色消费;女性主义
一、传统电视剧对女性的消费
(一)对女性身体的消费
在中国传统的电视剧中,大部分都是男人的天下,偶尔出现的女性也只是起到一个陪衬作用。不仅在我国,女色与消费社会的结合在世界大多数地方都很常见。在今天这个大众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电视剧批量生产着无数的影像,使得对于女色的消费变得日常化和生活化。而电视剧由于其受众面广、容易被接受等特点,对这一趋势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是由于传统的社会形式是以男权为主的父权社会,所以女性想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不得不改变自己在男性心中的地位,而这种改变最直接的就是美色或是身体,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道:“女性的身体是心里所拥有的、操纵的、所消费的那些物品中最美的消费品。”没有一个男人会通过女性丑陋的外表而深入其内心,男性对女性的第一印象就已经决定了他是否要跟这个女性继续交往。因此,当价值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男性依靠金钱、权势等来标榜自我,而女性选择“美色”作为标量自己高度的存在物。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电视剧中的女性几乎都是用美色标榜自己的存在感,如《赤壁》里的小乔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阎婆惜等,甚至在日本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女性仅仅依靠美色和身体就可以名声大噪。正是因为活在男性的他者视域下,女性的美色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商品,几乎成为流行文化诱惑着大众进行消费。不仅流行的商品围绕着女性的美色和身体生产,甚至女性的某些部位也变成了商品,如某女星的胸,不管何时何地,当她出现在公众场合,大家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她的胸部;还有一些欧美女星的臀部,甚至在国外还有一些最性感臀部、胸部的比赛。在《景观社会》中,居伊德波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中,当一切东西物化成景观时,女性的身体尤其是脸部、臀部、胸部等都逐渐脱离了原本的意义,而因为其隐含的性意义而备受追捧。
在他者视域下生活久了,“女为悦己者容”等一系列规则就会让女性发挥主导,重新审视自己。相比于男性,女性可以暂时脱离职场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甚至是政治、出身、信仰等一系列禁锢确立自我意识。因此女性通过身体不仅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形象资本并满足自己对身体意向的渴望,同时还可以借以认同展示自己在社会中独一无二的标志性符号。①
(二)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消费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认为,消费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女性大多以妻子、母亲和男性附属品的形象出现。像电视剧《闯关东》《乔家大院》等都是以男性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闯关东》中“文他娘”就是一个男性之间的润滑剂,在一个大家族里不仅生儿育女还操持着一切家务,平衡整个家族男性之间的关系。而近年热播的《甄传》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代女性夫为妻纲的弱势地位,全剧多位女性均是围绕着一位男性而活,一朝得宠便会彻底改变自己的地位。正是这种社会制度和传统观念的限制,导致两性的主体地位及各种权利、利益的分配大不相同。②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深深植入了女性的脑海,一直到今天,大多数女性依旧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家庭、丈夫和孩子身上。这种固化的思想导致中国大多数电视剧都不断地消费女性的社会地位,生产出很多催人泪下的苦情戏,甚至通过一味降低女性社会地位的方式来博取大众眼球。
在很早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地位非常高,但由于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男女天生的身体差异,女性的地位逐渐没落,社会逐渐转变为男性主导。因此在男权社会定义的传统社会中,女性渐渐被定义为非理性,一个“他者”,男人可以随意变更和交换对象,也就是说,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是客体而非主体。③《大明宫词》和《武媚娘传奇》塑造的武则天形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她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她付出了比男人多几百倍的努力后终于登上皇位,但天下人和大臣们依然不能完全臣服于她,就是因为她是女人。所以,武则天不得不感慨道:“女人当道是男人们最不能容忍的,他们会无限苛求,夸大她们可能犯的错误,甚至怪罪她们高于自己的智慧。”男性不会轻易让女性颠覆已经建立了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一个像武则天这样的女人,其悲剧的结局不可避免。但是可悲的是,这种男权建立的社会已经给女性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很多女性不仅按照男权社会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还会维护他们至高无上的地位。传统社会中,很多女性生不出孩子或是只能生出女儿,不得不忍受婆家的冷落和丈夫纳妾。在《橘子红了》中,一家之主大伯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就是“男人嘛,就是要养家糊口”和“女人最重要的就是会生孩子”。这两句话恰恰说明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女性的地位和社会分工。正是因为男权社会的社会形态绵延千年,所以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被当作一种消费的对象,这种固化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被要求重家庭,生孩子的社会责任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每个社会中的人都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来进行表演,并努力获取好的效果。”因此,女性整容、丰胸等都是一些有意识的“表演”,不仅可以迎合男性观众的审美需求,其从中获得的社会认同感和地位的改变则可以使其独立发展的需求被满足,而女性天生的消费的欲望也可以得到宣泄。
二、从消费女色到消费男色的转变
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很多曾经只有男性才涉足的领域逐渐有了女性的身影。从前,大部分导演都是男性,因此拍出来的电视剧男权社会的印记很重;而现在,众多女导演的出现以及电视受众形态的改变导致了消费男色的兴起,近几年“小鲜肉”“小正太”等词语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眼球。男色消费在中国兴起的时候正好是《流星花园》播出、《加油好男儿》《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火爆的时候,这些制作商给了女性足够多的权利,让她们决定男生的去留,因此,这些女观众不仅可以享受到男色带来的愉悦感,还能把控制男性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上。当女导演在写剧本拍电视剧或是策划综艺节目时,她会站在女性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会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一个母系社会,男性是女性的附属品。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韩剧的导演都是女性的原因,也是为什么韩剧塑造的男主角可以风靡全球甚至成为一个意象化的符号的原因。2014年艺恩咨询对韩剧的观众属性进行分析后发现,韩剧的受众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呈年轻化态势,21岁以下的受众占比34%。(见图1)
图1
同样,中国电视剧的受众中女性观众占到了60%,近年来对年轻男明星追捧的热度似乎超过了以往对女明星的追捧,尤其是小鲜肉组合TFBOYS,一出场就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局面。电视剧《琅榜》《伪装者》《诛仙》等更是出现了小鲜肉们齐上阵的场面,受到广大女性受众的热烈追捧。男色让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为女性服务,展示异性美。表面上,消费男色代表了女性地位的上升,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越来越壮大的经济实力,女性想要一改几千年来处于父权制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借助自己的经济力量逐渐回归主流。但消费男色的本质还是一种男色经济,在物质极大丰盛的消费社会里,消费至上是消费文化理念中的价值核心。在这样的消费文化语境下,无论是将女权放在中心地位的媒介,还是让美男为女性服务的商人,消费利益和眼球经济都是他们操纵“男色消费”的最终目标。④也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消费社会的环境下,男色才可能成为一种媒介奇观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构建了一种性别平等的文化价值观,这对于广大女性来说,正是一次重新塑造地位的好时机。
三、消费社会中女性主义的回归
以往中国的女性电影大都揭示了女性在婚姻、恋爱、家庭方面的问题,并以此决定女性的社会价值。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批女性作家吸收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这时候的女性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她们认为自己和男人之间虽然有性别的差异,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女性历来被看作“第二性”,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的:“一个人之所以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这一时期是女性的觉醒时期,女性要求摆脱几千年来遭受父权统治的命运,要求精神上的完全独立和人性的完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大量引进,如夏绿蒂·勃朗特在《简·爱》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所表现的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她认为女性必须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中国新时期的女性。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化生产普及,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多,女性纷纷脱下围裙走向工作岗位,女性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后自然就会要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新时期的电视剧《庐山恋》《红梅花儿开》等都鼓励女性大胆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然而女性主义要求的女性独立并不是反对男性,并不是要打造一个二元独立的社会,而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社会。女性主义只是希望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与男权社会是截然相反的。
中国的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立场,它只是对女性性别身份的一种强调,是女性对自身性别与男性不同所造成的各个方面差异的一种自我意识。⑤从传统电视剧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到如今女性大胆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爱情和社会地位,这已经不仅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社会形态的嬗变。
注释:
①张佳,常立强.浅析消费社会中的“女性身体”角色[J].文艺理论,2010(5).
②张晓光,杨光,陈秀娟.传统妇女观与中国女性社会地位问题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4).
③谭利思.浅析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及其性别特征的内化——《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女性角色浅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1).
④卢芸.“男色消费”:消费社会中的女权回归?[J].新闻天地,2009(7).
⑤刘彧超.中国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嬗变[J].安徽文学,2012(4).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