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绥远西北日报》正刊

2017-04-12高天

视听 2017年7期
关键词:绥远社论西北

□高天

刍议《绥远西北日报》正刊

□高天

《绥远西北日报》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省级党部机关报,其正刊以新闻和评论为主,在宣扬时代潮流、引导民众观念等方面作用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绥远地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念与追求。

《绥远西北日报》;正刊;新闻;评论

一、《绥远西北日报》基本概况

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在绥远省很快创办大批报刊,用以传达政令、巩固统治,民众对于新闻的认识也日渐深切。与沿江沿海的大城市相比,绥远省地处塞外,报业竞争压力较小。内外种种因素促使《绥远西北日报》的前身《绥远民国日报》产生、发展。作为绥远省党部机关报,《绥远民国日报》处于当时绥远省报业的主导地位。1935年,中日何梅协定签订,绥远省党务于该年8月29日全面停止。党部撤销,《绥远民国日报》被迫于10月改头换面为《绥远西北日报》,由绥远西北日报社接管,对外宣称“系私人集资营业,专以宣传西北实业,促进文化为主旨,并无任何党派与政治作用”,以躲避祸端,掩日方耳目。在1937年秋因归绥沦陷被迫停刊。

《绥远西北日报》为对开四版铅印报纸,版面由正刊、副刊两部分构成。头版为广告,偶有社论刊登于上半版;第二版刊载国内外新闻,基本来源于中央通讯社的各地分社;第三版为绥远地方要闻,大多来源于绥远地区的通讯社,少部分由该报记者采写;第四版为副刊,稿件类型较多,主题鲜明。

二、《绥远西北日报》的新闻

(一)新闻来源

从新闻来源来看,《绥远西北日报》的稿件主要来源于中央通讯社及绥远本地通讯社,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较少。

第二版的国内外新闻均来源于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各地方分社,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反映时局变动。相较于1935年之前,报纸的时效性有了显著提高,中央通讯社前一日的新闻一般能够在第二天见报,能够做到新闻时事的及时跟进。归绥当地虽没有设立中央通讯社分社,但通讯员办事处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新闻采编业务的能力。

第三版的绥远地区新闻大多来源于绥远本地通讯社。1928至1937年是绥远地区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绥远地区新闻通讯社从无到有的发展时期。诸如“塞北通讯社”“绥远通讯社”“知行通讯社”等通讯社或由国民党党部或政府直接创办,或有的虽是私营性质,但得到党政部门的资助和支持。它们一般规模很小,设备比较简陋,大多局限于本地新闻的采访。第三版有该报记者自行采写的新闻报道,但数量较少,内容简短,报道效能有限。

(二)新闻文体

从稿件类型来看,集纳式新闻、消息(简讯)、通讯、评论等文体构成了《绥远西北日报》的主要文体。评论性文章大多位于《绥远西北日报》第一版,第二、三版基本不刊登评论;评论文体仅以社论形式出现,短评、专论较少。

第二版国内外新闻一般由集纳式新闻与消息(简讯)为主,文体类型较为单一,报道内容也以党部和政府会议、党政要员的活动为主,时政要闻、政令训令等也占到很大比例。《绥远西北日报》的新闻版面严肃规整,第二版经常采用并列集纳的方式,将多个来源的同一事件报道编辑在同一条新闻中,特别是国内新闻部分,几乎是中央社电讯稿的简单汇编。消息的篇幅短小,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在有限的版面上最大限度地刊载更多新闻,报道领域较广,可以看出该报注重信息传递功能的定位。

相较于第二版的简短细碎,《绥远西北日报》第三版的当地新闻稿件显得生动多样一些。除消息外,通讯、专访、调查报告等数量也不少,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更加贴近民生民情,写作也更加形象生动。例如《绥远西北日报》1935年10月15日第三版刊载的报道《无赖徐昆山霸占人妻谋害本夫》在报道社会新闻时不忘向民众传递正确价值观;而绥新社的通讯《萨县水灾损失惨重淹田地六百余倾损失财物约十万元之巨水淹三十余乡灾民七十余名》则深入第一线,报道详实,客观准确。

(三)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通常提纲挈领,进而凸显报纸的定位与特点、引导舆论的能力以及报纸的立场和思想倾向等。《绥远西北日报》第二、三版的新闻标题平稳规整,句式呆板,缺乏个性和灵气,几乎为清一色的主谓宾陈述句式。标题类型虽然有单一题和复合题,但是句式单一,没有起到吸引阅读、评价事实的作用,反映出《绥远西北日报》以政情通报、政令传达为主要职能的特点。

以标题代替导语是《绥远西北日报》的重要特征之一。1935年10月15日刊载的绥新社电讯《风惨露冷灾胞待哺(引题)赈务会昨商募捐工赈事项(主题)民厅派员详查灾情包头水势近数日间已大落赈务会派员在包产办急赈(副题)》等,起到了提示新闻事实的作用。标题不够简明,代替了导语的功能。

三、《绥远西北日报》的评论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整理搜集《绥远西北日报》近两年的报样,笔者发现该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评论分布于第一版的上半版,类型较为单一,仅有社论一种形式。读者拿到报纸后,置于头版的社论马上可以呈现在眼前,有利于发挥社论的导向性和指导性作用。

(一)社论内容:包罗万象,针对性强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将社论喻为“报纸的心脏”。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除基本的认知、教育功能之外,社论更肩负着引导舆论的作用。《绥远西北日报》孕育在特殊的时代,处于国民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历史关头,社论所涉及的内容基本是广大观众极为关心、迫切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其关注时局,引导人们认清形势,帮助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与国民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党政活动表达关注。

《绥远西北日报》的社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社会时局和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帮助读者提高认识,指导性较强。例如1936年5月26日的社论《绥省重严与毗邻关连》,以“绥省隐忧”为由头展开阐述,指出绥省各方齐心合力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诸多不利因素下,仍面临严峻考验;作者切入时弊,认为绥远省的地理位置使之自然成为易被侵略的重要目标。接下来引出“保持绥远,不第以保全西北,并可以保守华北”的重要论断,对傅作义主席上台后采取的各项举措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对具体工作的指导进行思想启迪。

有的社论旗帜鲜明,发挥了引导舆论的褒贬评介作用,如1936年12月20日的社论《警告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后,《绥远西北日报》承袭国民党立场,对张学良、杨虎城囚禁蒋介石一事给予强烈谴责,是国民党党报性质使然。

与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国耻日以及外交建交、签约、各国领导人来访和我国领导人出访等送往迎来的外交活动相配合,《绥远西北日报》往往借助新闻由头发表社论,起到舆论引领作用。1937年3月,绥远抗战先烈祭奠之日,举国哀悼,3月15日《绥远西北日报》刊载社论《追悼抗战阵亡烈士》起到了告慰英烈、勉励后人的舆论先导作用。

(二)社论刊载:紧随时局,倾向灵活

通过翻阅报样的社论,其作为新闻传播工具的方向、灵魂和旗帜,与政治自然密不可分,作为省级党部舆论的工具与喉舌,《绥远西北日报》对于国民党内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政治斗争的风雨变化,发布时间巧妙,同时另有深意。笔者发现,在《绥远西北日报》建报前期,相关社论的发布频率较低,且内容指向性较为温和,因其内部问题、相关事件而展开的报社评论并不犀利;而在193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西安事变、绥远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轮番上演,相关社论自然不甘示弱,发声此起彼伏,频率陡然提升。

可以说该报的新闻感应十分敏锐,其评论的论调随着党部政治态度而改变。在蒋派反共时,该报大肆报道“赤匪”新闻,社论《绥省重严与毗邻关连》中“本春共匪窜晋”的字眼即可体现;在国共合作抗日之时,1937年7月28日社论《我们应该怎样抗战》、7月29日社论《抗敌救亡之行动》话锋一转,言论一致对外;在纷繁多变的国际时局中,《绥远西北日报》也灵活做出该报社的评价回应……

在不同阶段,该报刊出的评论都紧贴当时的时事,从大局着眼、视野全面,观点鲜明、倾向性明显。但是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其发布的社论具有从属性。也就是说,社论自身难以逃避国民党大局的监督与影响。言论自主性不存而空是“党部传话筒”的作用。

四、结语

短短两年间,《绥远西北日报》在坎坷中发展,在“掩人耳目”中普及国内外新闻。其社论内容紧跟时事,针对性强,笔调文风紧随时局,倾向性灵活。这些均对还原边疆新闻界、重构绥远报业史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本文系“绥远省党政报纸的抗日宣传研究1931-1937”系列成果,项目编号:201610126007。

猜你喜欢

绥远社论西北
一座西北小城
1928—1929年绥远鼠疫流行的经济影响
宽厚的“绥远方式”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西北望
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
绥远成立省苏联筹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