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知天下
——浅析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的移动设备采集
2017-04-12宋大珩
□ 宋大珩
“掌”中知天下
——浅析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的移动设备采集
□ 宋大珩
中央电视台国内记者站是央视做好“一快一慢一新”报道,即突发快反、走基层、新媒体这三种报道类型的主力军。笔者作为央视第一批驻站记者,是近年来央视融媒体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在央视新闻中,“移动”的概念不再只是通讯方式,而已经成为央视新闻的工作方式。基于移动设备更新换代的思维方式变革,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让大屏互动起来,让小屏更加权威。
转型融合;移动设备;央视新闻;技术应用
有人说,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移动”了。看似调侃的一句话道破了时代的变迁,也道出了新闻信息采集的革命性变化,即新闻信息采集由单一思维转向多元移动思维;新闻信息的推送由单向式变成互动式、伴随式、嵌入式;新闻信息采集的技术手段由大体量、笨重式转向轻型化、手机互联网化。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报道系统、报道指挥系统等新闻移动报道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对新闻媒体来说,“移动”已不单是一种信息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新闻工作方式。它颠覆并重塑着一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在发生着改变,新闻的披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权威媒体的新闻信息源变得更加丰富。①近些年来,中央电视台及其基层站努力探索新闻信息的移动采集,不断开创出新媒体融合的新格局。
一、移动设备——电视新闻采集的颠覆性改变
电视刚兴起之时,曾有过“电视记者不到场,领导就不讲话,等记者扛着大摄像机,支好三脚架,有人已经睡了一觉了”这样的笑谈。现如今,移动设备颠覆了电视新闻采集的概念。一个口袋大小的计算设备,一个小的显示屏幕,触控输入,或是小型的键盘,这一类设备和诸如手提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移动计算设备一起,加上PDA(个人数字助理)就可以直播了。
近年来,移动设备在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大幅度提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工具,尤其是随着高速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传播已经逐步从人际传播走向大众传播,成为新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小视。如今,人们通过移动设备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各种信息,浏览实时资讯,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设备不仅是受众群体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成为了信息发布的一种方式。
(一)“掌”握之中,现场报道的利器
新闻信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和出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手资料,这三个“第一”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体竞争的基础。然而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有时会遇到错失新闻现场的尴尬:有些新闻,特别是突发性新闻,常常不可预测,其过程是短暂的,往往当记者赶到现场时,事情已经结束,只留下一个“事后”的现场,关键的画面、最能说明问题的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就会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无论记者还是公众,一旦发现新闻都可以利用手机的即时通讯功能进行现场报道。现场报道也被称为实地报道,指的是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即“第一现场”发来的报道,它因为省去工序,现场感强烈,使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②新闻记者在现场使用移动设备,甚至可以做到“采编播”同时进行,抢发第一时间,与事件同步。
(二)移动设备的使用带来全新思维
当前,智能手机的发展势头很猛,数码摄影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手机等移动设备摄影功能的进步,手机拍摄的像素从初始的11万像素发展到今天的1000万像素,同时还有光学变焦、自动对焦、防抖、脸部识别等专业实用功能。现在拍摄功能已经逐渐成为手机的标准配置之一,可拍照手机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了60%。这意味着手机采访将提供越来越多的图文并茂的现场报道,让新闻的现场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③可以预期,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将日益广泛地成为记者采集与传送新闻的随身工具。
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带来全新思维。融媒体成为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新闻信息的发布面向全媒体终端;受众可以随时交互;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接受者和生产者。
二、手机光纤直播——央视大屏尽显强势
在日常报道中,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报道都需争分夺秒,但是现场条件恶劣。自从有了4G网络,高清显示、超长待机、4K视频、成熟的APP、专业的生产标准以及专业化的文件格式,都为恶劣条件下移动报道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其中,央视新闻直播间进行的“手机+光纤”直播卓有成效,使央视大屏尽显强势。
2016年7月以来,安徽、江苏、湖北等南方各地频降暴雨,灾情严重。同时福建及周边省份还遭遇了一号台风“尼伯特”的袭击,雪上加霜。中央电视台国内记者站多路记者奔赴灾区,广西记者站在完成广西区内汛情报道的同时,通过“手机+光纤”系统作为前方和后期的支点,高频次大容量直播报道,准确反映了各地灾情和抗洪救灾的举措。
2016年7月7日,中央电视台广西记者站又一次应用手机光纤,为湖北的抗灾报道提供直播系统支持。第一次测试时信号不太好,画面模糊、卡顿,于是前后方经协商迅速做出调整。第二次连接了4G无线网卡,画面就变得清晰流畅了很多,直播顺利。当天晚上再次接到紧急指令,河南郑州一小女孩坠井,要求我站迅速与前方取得联系,进行手机直播连线。我站马上根据指示联系了最先到达现场的消防大队政治指导员,向他交代了手机直播注意事项后,马上进行信号测试,刚刚测试完毕就进行了直播连线。从联系到直播,前后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充分展现了“手机+光纤”系统直播的快捷优势。当晚,我站通过“手机+光纤”系统总共实现了三场直播。
中央电视台广西记者站应用“手机+光纤”完全是有备而来。在2016年初,我站即开始着手“手机+光纤”直播系统的搭建测试,通过手机视频软件与电脑视频软件视频通话,同时将电脑上的画面实时视频导入切换台,并将切换台连接到光缆,将视频通过光纤实时传回台里的演播室,从而实现前方与演播室的直播连线。经过多次测试得出结论: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手机上安装有指定视频软件,手机网络信号良好,与站内电脑中对应的软件进行视频通话正常,记者站就能将手机拍摄的视频实时回传台里。如此一来,当面临突发应急报道时,只要记者甚至是正在现场的相关人员携带手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现场4G信号良好,就可以在直播设备没到达之前进行视频直播连线。
三、移动直播全媒体覆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门户网站以及公众互动平台如微博、微信被大众所喜爱和接受。人们获得新闻的途径不再仅是电视和报纸。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于领军中国电视行业的中央电视台来说,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
“央视新闻”从2012年试水新媒体以来持续创新,探索出了全新的新媒体发展模式。而在整个“央视新闻”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移动设备成为了最为主要的发展依托,可以说新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移动设备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从2016年的两会报道开始,“央视新闻”首次试验性地使用自主研发的VGC(全球记者视频回传)平台,方便记者通过手机直接将拍摄素材上载回传。2016年5月20日,在VGC平台基础上,“央视新闻”自主研发的移动直播工作平台正式上线。运用这一平台,前期记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进行视频直播和回传。同时,手机拍摄的视频直播可以分发给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平台。据统计,截至2016年7月,“央视新闻”在客户端、微博、头条号三个平台上组织了69场大型新媒体移动直播,总时长4189分钟,累计观看人数7756.44万,触达用户3.84亿。
目前“央视新闻”记者拿着安装了“央视新闻+”系统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现场的采集(拍摄)、编码、封包、推流、传输等环节,并通过直播平台实现存储、切片式转码、CDN分发、解码、渲染、收录、分发、互动大数据统计等功能。相较于传统的秀场式移动直播,“央视新闻”VGC直播平台所提供的专业新闻移动化生产与分发解决方案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和完善性。首先,在移动化采编方面,不仅支持手机、无人机、摄像机、运动相机等终端,而且支持网页信号、网络拉流、视频文件等多种输入方式,满足新闻编播的多样性需求。第二,省去大型设备,只需要使用高性能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快速搭建一套完整的移动演播室,其呈现效果可最大限度地匹配电视直播。第三,全新的切片式编转码方式,使得在延迟、卡顿、首屏耗时等直播性能方面脱颖而出。
新媒体视频直播脱胎于传统媒体的电视直播。多年以来,电视直播因其独一无二的传播形态而成为电视最为突出的一大优势所在。传统电视直播指的是将新闻现场发生的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记者报道和采访等转化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一种即时性的节目形式。新媒体视频直播基本继承了电视直播的各种要素,同时又因其独有的特征逐渐受到各大媒介的青睐。移动直播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大小屏联动,让小屏更权威
媒体融合带来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把电视观众转变为用户,需要电视媒体在自身植入互联网思维的基因,而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核心,就是用户思维。这就要求电视机构具备把报道优势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融媒体新闻产品的能力,打通电视和网络两个用户群,大小屏联动,建立起内容、技术、产品高度融合,能够做出即时响应的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比如,2015年央视全网独家的“V观大阅兵”微视频播放量超过9800万次,点赞次数超过2亿,创下“央视新闻”自有平台与合作平台的巅峰数据。
(二)直播互动产生磁场效应
与传统的电视直播不同,移动直播中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弹幕的方式交互,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摄像头参与直播过程,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接受者和生产者。电视直播侧重于发布,而移动直播则侧重于交互,事件的互动性与不确定性等元素,都对用户构成了很强的吸引力。移动直播,除了新闻本身在平台上持续发酵,直播本身带来的围观、用户对于直播过程的影响力,这些本身也构成了事件的一部分。
(三)移动采集更便捷
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改进,移动直播的门槛越来越低,一个人、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发起一场直播,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除了时效性和方便程度,移动新闻报道还为记者打开了许多扇门,它可以让记者到从未涉足过的领域,采访到一些过去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
四、移动设备的实践与创新
在我们目前的实践中,手机应用广泛,包括暗访、手机光缆直播、手机新媒体直播等,甚至可以用手机通过耳机接口外接话筒进行采访。虽然使用方式多样,各种附件也五花八门,但用手机手持拍摄,就避免不了抖动和运动不匀等情况,所以我们坚持边应用边创新,探索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式——手机云台。
在2016年9月制作央视大型电视直播节目《大秋收第一季》时,由于梯田的田埂狭窄并且高低不平,不利于摄像机和三脚架的放置,运动拍摄则更是困难,于是我们用上了手机云台。10月,在拍摄《大秋收第二季》的“一日知秋”节目时,由于也属于景观类报道,同时需要精美极致的画面表现,所以继续将Osmo Mobile加iphone6作为主要拍摄设备,配合上3100摄像机、航拍和GOPRO4。同样的狭窄田埂,通过这台设备能在田埂上较平稳地跟随拍摄收割的阿姐们行走、割稻、晾晒、打谷等过程。当天阳光正好,蓝天白云,加上手机会对画面色彩进行自动处理,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注释:
①孙宝传.“移动”不单是消费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浅谈“移动”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0(8).
②郑爽,徐帅.论手机采访的报道特点与发展空间[J].新闻知识,2009(9).
③贾随平.浅析手机摄像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特征[J].传播与版权,2015(9).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广西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