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中共新闻事业发展脉络与历史评价
——以“九一八”事变前为研究对象
2017-04-12潘小双
□潘小双
辽宁地区中共新闻事业发展脉络与历史评价
——以“九一八”事变前为研究对象
□潘小双
辽宁地区的近代报刊发展较为滞后,然而一经开始,就发展迅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注重报刊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辽宁地区最早一批中共报刊的出现,给身处黑暗中的东北民众带来了新的生机。“九一八”事变之前,红色思想在辽宁地区的萌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该地区创办报刊的思想基石。梳理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新闻事业的开展情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共在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革命事业的情况。研究《满洲通讯》《满洲红旗》等具有代表性的党的报刊,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共党报刊在该地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辽宁地区;中共新闻事业;《满洲通讯》;《满洲红旗》
辽宁报业始于近代。据史料记载,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伊始,辽宁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报刊发展过程。辽宁近现代报纸是随着帝国主义(日、俄)的入侵而发生和发展的,这也与国家的社会环境、社会形态密切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后,沙皇俄国于1898年侵占旅顺和大连,次年,沙俄总督府在旅顺创办了辽宁近代史上第一份报纸《新边疆报》,开启了辽宁报刊的发展历史。在国外报刊纷纷涌入的刺激下,辽宁地区的国人才逐渐开始创办报刊。中共早期在该地区创办的报刊,是中共在东北地区办报事业的开端,亦是中共探索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在中共报刊史还是在中共革命事业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一、红色思想在辽宁地区的萌生
(一)红色思想萌生的契机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辽宁地区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报刊在“引导舆论、向导国人”上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造国民之舆论”的思想指导下,国人办报迅速发展起来。这也就打破了之前由日、俄帝国主义侵略者控制东北舆论的局面。据统计,民国元年(1912年)后的几年时间里,辽宁地区共新增报刊二十多种。
这一时期,报刊给社会和群众带来了一股新的思想浪潮,尤其是革命民主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如革命党人主办的《大众公报》,主要宣传共和思想,号召大众起来推翻封建王朝。这就使得深受封建愚昧思想禁锢的中国民众,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迪。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主张的提出,不仅冲击了原有的封建思想体系,也为后来马列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在该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红色思想的传播与蔓延
1917年,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辽宁地区爱国知识分子深刻意识到唤起民众、广开舆论的重要性。特别是1921年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列主义开始在东北广泛传播,红色思想迅速蔓延整个东北。先进的共产党人认识到报刊是社会舆论引导和革命斗争的重要工具,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被党组织派到报馆工作。如共产党员苏子元、李迪晨、李郁阶、周东郊等,都先后到《东北商工日报》(原《奉天商报》)、《新民晚报》等报社任编辑,以合法身份利用旧军阀和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同时也给报纸接触新思想、新文化、新科学创造了机会。1922年,革命先烈关向应进入大连《人民日报》工作,开始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次年,关向应在铁岭创办《铁岭日报》,虽然该报出版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但在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五卅运动期间,中共东北党团组织迅速发展,继哈尔滨之后,大连、沈阳等地相继建立起了党团支部。1926年初,中共大连特别支部成立,2月改组为党团合一的大连地方委员会,包含中共党员9人、共青团员30人。在此期间出版了一些刊物。如大连地区建立了以工人为对象的《工学会周刊》《店员之声》和《满洲工人》,沈阳创办了《奉天学生》报。这些早期中共创办的红色报刊虽然出版时间都不长,但却是中共辽宁省最早的一批报纸,对后来满洲省委的建立及中共满洲省委党报的创办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红色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重视东北地区党组织的筹建工作,党中央和北方区委(后改北方局)先后派马骏、李震瀛等一批优秀党员来东北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党组织。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各地的党组织相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和发展东北地区的党组织,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陈为人等到东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筹建满洲临时省委。
自1927年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以来,几任领导人亲自参与或指导党报的编辑和发行工作。“九一八”事变之前,在辽宁地区创办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共报刊有《满洲通讯》和《满洲红旗》。这两份报刊作为中共最早一批在东北地区的党报,对巩固与扩大东北地区党的队伍、促进党所领导的民主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九一八”事变之前,除了党内刊物外,满洲省委在1928年还创办了对外发行的《满洲工人》和《政治文艺》两种通俗旬刊,这也是中共在辽宁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
二、主要代表报刊
(一)《满洲通讯》
1927年12月1日,《满洲通讯》在沈阳创刊,主编是满洲省委第一任省委书记陈为人。在他的带领下,东北各地党团组织迅速恢复与发展。《满洲通讯》是仿照中共《中央政治通讯》而出版的,发放群体主要是东北地区各地党支部,为党内刊物,主要刊载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新政策下省委在政治上和工作上的指示以及各级同志对党的意见等内容。具体内容在第一期《发刊词》中明确指出:“一是公布临委的政策、重要决议及一些政治上、工作上的指示;二是转载中央或北方局的重要通告;三是登载各级党部重要报告,各级统治对党的各种意见。”在《发刊词》中还要求“各级同志接到此通讯后务须详加研究与讨论或批评”,“应一致接受与努力奋战,达到满洲工农兵贫民革命在本党所指导下,迅速成功。”①
《满洲通讯》创刊初期,东北满洲省委刚刚成立,各项工作都在恢复与修正中,需要刊登的文件较多,因此《满洲通讯》有时一个月内出刊两期,以适应处于历史转折期的东北各地党组织的需求。每期刊载大量的各地工作报告,常附有省常委的复信、工作指示等,颇具针对性和指导性。此外,《满洲通讯》在“提倡党内民主、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方面颇受好评。陈为人在自己主编的党刊上指名批评自己的缺点错误,表现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革命风格。这些批评性的稿件不仅增强了《满洲通讯》作为党报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同时还提升了党内同志参与革命的热情和丰富了党内民主生活,其历史意义极为可贵。
《满洲通讯》是辽宁省也是整个东北地区第一份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刊发的具有党报性质的机关报纸,因此无论是在中共内部还是在东北地区的革命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满洲通讯》具有很强的战斗性,这也是战争年代所赋予的独特意义。它向广大社会民众宣传革命思想,唤醒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揭露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在时局混乱、白色恐怖肆意横行的东北地区,《满洲通讯》作为中共党内刊物,发行与传播极为艰难,甚至采用伪装封面的形式,然而还是难逃停刊的命运。1928年12月23日,陈为人等14位我党同志在召开满洲省委扩大会议时被捕,《满洲通讯》被迫停刊,共出版了15期。它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为后来继承者在创办报纸上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满洲通讯》作为动乱时代的产物,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辽宁地区甚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层面以及党领导东北民众革命斗争的真实状况。
(二)《满洲红旗》与《斗争》
《满洲红旗》是继《满洲通讯》之后,中共在东北地区创办的又一主要党内报刊。1930年9月15日,《满洲红旗》在沈阳创办,是满洲省委主办的面向“满洲劳苦群众”的册式旬刊。为了掩人耳目,《满洲红旗》将第一期封面伪装成《民国必读》。《满洲红旗》在《发刊辞》中,十分肯定地指出党的报刊是“群众的喉舌”与“灯塔”,“它是阶级斗争的武器。”②这是效仿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的机关报《红旗日报》的发刊辞,该报首次提出“报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及“党报是工农群众的喉舌”的言论,《满洲红旗》较快地宣传了这个观点。此后,满洲省委又于10月1日创办了党内刊物《斗争》。这两份报纸的主编是时任满洲省委书记的陈潭秋和省委宣传部部长赵毅敏。据史料记载,陈潭秋是满洲省委12任书记中办报实践最多的领导人之一。
1930年12月7日,陈潭秋在哈尔滨参加北满特委会议时被捕。1931年2月,满洲省委改组,《满洲红旗》由旬刊改为单张三日刊,其主要内容是“解说革命的策略问题和党目前的中心口号,登载群众革命斗争的消息”等。③2月24日,满洲省委宣传部以“宣字第一号”向各级党部下发通知。通知按照列宁对党报的作用的论述,首先指出“党报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者,他是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的有力工具,他不仅要成为群众的宣传者,而且要成为群众的组织者。”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侵占沈阳。1931年11月,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及其他省委领导人相继被捕。《满洲红旗》等报刊被迫停刊。而后,1931年12月,中共满洲省委从沦陷的沈阳迁至哈尔滨,中国共产党以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于1932年1月30日实现《满洲红旗》在哈尔滨继续出版。
由于东北地区局势一直处于动荡混乱之中,自刘少奇在满洲省因病离职后,沈阳及整个南满等地,几乎没有中共党团报刊。《满洲红旗》与《斗争》的及时出版,对于全党及东北民众都如甘霖一般,有助于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巩固和扩大党的队伍,在唤醒民众、组织工人运动和革命战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彰显了党报党刊在加强党群联系、引导动员民众上发挥的巨大作用,促进了整个东北地区反军阀反侵略斗争。
除了《满洲通讯》和《满洲红旗》等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辽宁地区还出版了一些文艺报刊,这也是中共红色思想在该地传播的另一渠道。如1928年10月5日在沈阳创办了《关外杂志》《冰花》周报等报刊,都反映了东北人民的苦难及抗争的艰辛,对革命的开展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民国早期辽宁地区红色报刊的历史评价
(一)有限的传播空间与巨大的传播效应
东北地区地处关外,在革命文化思想传播上相对滞后。然而由于地缘上临近俄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影响较深。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想浪潮的席卷,给迷茫前行中的革命志士带来了一丝曙光。东北地区受历史及地理因素影响,长期饱受动荡。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该地区的革命事业,派遣同志进入报馆工作,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创办中共地下党组织刊物,发表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宣言。
在国外帝国主义势力与国内封建军阀势力左右打击下,中国共产党继续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顽强斗争。一次次被迫停刊,一次次恢复重建重组,中国共产党员冒着被捕的风险坚持报刊的发行。由于办报环境的苛刻,绝大多数报刊只能在党内组织中发行,且报刊编辑都使用笔名或化名来掩饰身份,但依旧具有巨大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在称赞东北义勇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批判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及东北人民反对建立“满洲走狗政府”等众多消息中,在整个东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中共早期报刊在辽宁地区发挥的最大作用和价值。
(二)党报特征日益彰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如何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报纸作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而诞生,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是极大的进步。民国初期,辽宁地区的红色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党报应有的特性。群众性是中国共产党党报一贯的优秀品质,党报要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创办的报刊中,十分注意和强调这一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共满洲省委创办的《满洲通讯》与《满洲红旗》等党刊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在敌人对于一切革命消息的封锁,在布满全国的反动报纸的欺骗中,它不仅要将全国各地以及国际的革命斗争,介绍给满洲的劳苦群众,它也不仅是满洲劳苦群众的喉舌,而且它是满洲劳苦群众的灯塔。它要给满洲的革命群众指出明确的出路和正当的策略,它要指示给满洲的劳苦群众,怎样夺取土地、自由、面包和政权。”⑤这是《满洲红旗》发刊词的内容,展现了党报代表和体现群众的意志,且应该具备“灯塔”的指示作用。
党报特性展现的另一方面则是战斗性,这也是中共早期报刊另一突出特征,是由身处革命战争年代所决定的。《满洲红旗》曾多次号召群众起来战斗,并宣布“它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它要在敌人的压迫、恐怖、仇视与破坏中,揭破敌人的一切欺骗,打倒帝国主义、豪绅资产阶级的一切代言人……全满洲的工农兵及一切劳苦群众们,团结起来!”这些言辞与“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党报理论完全相互吻合。
(三)书写斗争历史,树立党报典范
创办报刊是开展革命宣传任务的一种重要渠道,通过报刊,揭露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帝国主义侵略本质,让更多的工农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在“九一八”事件之前,东北地区一直笼罩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阴霾之下,我党依旧在该地区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工作。《满洲通讯》《满洲红旗》等满洲省委机关报的创办与发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斗争的重要体现。它们不仅是中共在辽宁地区创办的最早报刊,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代表性刊物,它们见证了中共满洲省委从建立到撤销所开展的艰苦斗争和经历的种种磨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抗战史和现代新闻史上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党报典范。
四、总结
纵观“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共在辽宁地区进行的革命工作,艰辛而又曲折。中共在该地区开展的办报活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是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重要工具。报刊不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抗日任务及策略方针,而且在唤醒民众、组织工人运动和革命战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彰显了党报党刊在引导动员民众和思想宣传方面的作用,是中共早期地下党组织在对敌斗争中一面战斗的旗帜。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受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制约,辽宁地区早期的中共报刊存在着一些历史局限性,如过度的革命范式语言的使用、传播群体及传播范围的窄化等。
注释:
①转引自《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册第182页。
②据《满洲红旗》发刊辞。
③据1931年2月24日满洲省委通知宣字第1号《关于党报通讯员工作》。
④据《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7册第121页。
⑤据《满洲红旗》发刊辞。
1.田雷.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05).
2.刘怡.陈为人与《满洲通讯》[J].中国档案,2013(03).
3.刘威.中共满洲省委革命出版历史人物评价[J].出版发行研究,2016(07).
(作者系辽宁省渤海大学文学院2014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辽宁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L15AXW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