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摄影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7-04-12严璇

视听 2017年9期
关键词:技法题材摄影

□严璇

浅谈高校摄影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严璇

摄影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一门课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学各个专业的课堂,但现有的摄影课堂上主要存在实践少、理论多的情况,所以导致学生在摄影创作上缺少创新性。本文以提高学生摄影创作中的创新思维为目的,探讨摄影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旨在更好地完成摄影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摄影人才。

摄影;创新思维;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摄影早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而是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实践专业或业余的拍摄,广大百姓日渐从拍摄的客体变为主体,参与到影响群众、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行动中来。技术的发展让摄影变得更加触手可及,摄影已经从专业机构发展为公共摄影,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以此为大背景的摄影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逐渐增多,主要是两种开设方式:第一,摄影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第二,作为普通专业的选修课。无论哪种方式,开设目的无外乎是采集图像和情感表达。摄影人多了,圈子建立起来了,不缺的是理论知识,比如在社会上有很多与摄影有关的培训班,培训班只教理论基础或拍摄经验,而如何有创意地展现拍摄画面和表达情绪却是摄影爱好者常有的问题。

一、培养摄影“手”

首先,摄影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摄影课程中首先教授的内容就是理论知识和相机操作技术,比如了解景深、光圈等摄影术语和熟悉相机各个部位、相机菜单的功能。掌握这些知识并学会正确操作是摄影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因为思维的表达是一种把“情感”变化成“感知”的过程,是一种把抽象变具象的过程,表达过程离不开实际操作,“想”离不开“做”,而“做”的前提条件就是能使用相机记录影像。艺术创新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技法”与“情感”的结合,“技法”是在千万次快门中总结出来的,“技法”不同于“情感”,不需要过多的灵性,更多需要的是总结和提炼,总结和提炼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前提条件。在“技法”的提高上,需要教师做“强制性”的规定,“强制性”指的是要让学生在有条件限制下进行创作,比如不同光圈下的表现、不同快门下的表现、不同焦距下的表现、不同光线下的表现、不同构图手法的表现、高低影调的表现、硬软影调的表现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技法”,从而为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如果把摄影创作比作一篇文章,对“技法”的熟练就是认字识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锻炼学生具备一双创新的手。

二、精炼摄影“眼”

学生学会摄影技能之后,进入到一种无东西可拍的怪圈,跳出这个怪圈需要一双极致的眼。加拿大摄影家费里曼·帕森特对快速观察很有研究,他曾建议摄影师把自己关在浴室里,用20分钟的时间拍完半个胶卷,用没什么可拍的无奈去克服视觉成见,观察拍摄事物被忽视的侧面,拍出精彩的作品来,这也是快速提高学生摄影眼的一种方式。其次还有一种练习就是运用先模仿、后创新的原则。当掌握相机操作能力之后,就可开始大量地钻研优秀作品和大师作品。古语有云:“画有法,画无定法”,钻研优秀作品是为了提取闪光点,比如曝光、构图和立意等,此过程是为了获取摄影中的“法”,而钻研大师作品时能够了解创作过程中的思维,领悟摄影中“无法”的情怀。毕加索说过,“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窃”,从中西方观点可以看出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模仿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手段,对优秀作品的模仿是为了去体会原创者的拍摄意图和手法,以此在短期内达到“丰富”体验和“开阔”视野的目的。模仿的目的并不在于复制情感,因为别人作品寄托的是别人的感情,模仿只是让你更多地领悟到当时创作场景的韵味,这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进入模仿的误区。

三、造就摄影“心”

当摄影的“手”和“眼”得到一定的锻炼后,就需要与摄影的“心”相结合,锻炼摄影“心”的方法是选择“熟悉”和“有趣”的题材进行创作。“熟悉”指的是创作者每天接触的题材,有接触才能有情感的表达;“有趣”指能使拍摄者产生感情的题材。两种题材都强调了“情感”两字,从中可以看出摄影中“情感”的重要性。艺术就是情感,如果没有体积和色彩的表现、没有快门的捕捉,再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选择“熟悉”题材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甚至是极致观察,并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出来。如今高校的在校生大多为90和00后,他们大多在思想上、行为上追求与众不同,使他们的图像表现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就不会在创作题材和表现方式上做具体的规定。比如在某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拍摄最熟悉的场景——大学生的课间。课间仅二十分钟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创作考验了学生对场景和事件的观察能力,也考验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虽说创作时间只有二十分钟,但是事前的构思时间就远远超过创作拍摄时间。观察和思考是认识、理解和拍摄的前提,也是摄影创作的前奏,它先于拍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就是具体体验生活、感受周遭世界的过程,可以说离开了观察就没有摄影,没有思考也没有摄影。学生对生活热爱,对生活的细节进行关注,会得到有感染力的镜头和很多创作灵感,特别是对瞬间画面的敏感捕捉。训练学生有专业的观察能力,才能找到生活中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选择“有趣”题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有趣”的题目并不是由教师拟定的,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去进行创作,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点。学生认为“有趣”的题材才能表达自己的人文内涵,教师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上了解学生作品的拍摄动机,这样无限制性的创作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学生在地铁站拍摄时,把目光聚焦到流浪歌手身上,创作的照片体现流浪歌手的独特个性上,所以采用的构图属于非常规的构图方式,采用低角度仰角拍摄,最后的作品也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视觉效果并不仅仅依靠构图或记录光线的能力,而是以其情感与内涵为基础从而进行表现,否则作品只能是满足“好看”的要求,而忽略了“人文情感”的内涵。创新思维并不仅仅依靠摄影技巧和审美能力,还依靠学生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同一个场景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视角去拍摄,决定拍摄视角的不仅仅是由摄影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主导的,还与学生的生活态度、经历和认知有关。

在题材创作的过程中,最好是以“个人”为单位去进行拍摄,目的是避免学生的盲从性,在早年的拍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最终效果就是组内成员的照片大同小异,在后期的拍摄教学中尽量要求以“个人”为单位。因为摄影不同于摄像,其创作过程不属于多流程多步骤,所以个人完全能胜任其工作量,且还能独立思考与创新。对“熟悉”和“有趣”的题材进行创作旨在锻炼学生有一颗创新的心。

最后,持质疑和怀疑的态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分析是发现问题和提高摄影审美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作品分析主要通过三种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就拍摄作品中运用的摄影技法、创作意图等进行自评,明确提出自己作品的优缺点;然后请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情况进行综合性总结评析。通过这种点评方式,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

四、结语

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摄影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从量到质的跨越,并不是摄影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的投入和老师的引导。在引导方面应该实施“先技法形式,后表达内容”的方案,让学生的作品不仅停留在外观审美的程度上,更应该拥有深层次的人文内涵的解读。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2015年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数码摄影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159)。

猜你喜欢

技法题材摄影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