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

2017-04-12孙林玉

视听 2017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历史

□孙林玉

对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

□孙林玉

近几年,我国的历史纪录片创作在充分把握回归本性的原则上,开始逐渐向阐明抉择、解释历史等方向迈进,并将其作为创作的使命和任务。纪录片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更倾向于依赖准确的元素来表达诉求。本文对新形势下历史类纪录片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关于提高纪录片创作水平的几点思考。

历史纪录片;创作;思考

纪录片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纪录片自身的媒介形态、创作技术等并不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形成的,所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短暂的发展时期。在分析其发展过程时可以发现,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特点很显著。加之世界纪录片在六七十年代受到欧美电影的影响,在创作方式中更强调对客观事实的记录和再现,杜绝创作者加入任何的主观意识思想进行虚构。新形势下,纪录片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历史类纪录片对人类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由卡恩地球影像记录看历史“创作”

纪录片中的历史题材,可以让创作者尽情抒发情感。在20世纪初,阿尔伯特·卡恩用30年的时间走访了50多个国家,借助当时最先进的彩色摄影技术,给世人带来七万两千余枚照片以及长达100个小时的电影胶卷。这样的经历不仅是卡恩个人建立地球影像史料馆的梦想的实现,对于人类而言,那些在过去千百年来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的历史的点点滴滴,更是深刻反映了真实影像所展现的历史真面貌。

卡恩留下的影像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创作晚清时期的中国:在斑驳的石桥边,那个背向镜头伫立在石桥栏上撑伞的男子,长及腰间的细长辫子显得十分无力;田间的地头上站立着一位拄着竹棍的老农,嘴被白须覆盖,在镜头前羞涩地抿着……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卡恩用一张张照片呈现出来,其中所提供的信息,在当前历史研究中仍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用照片反映生动的历史和氛围,这就是纪录片创作者在面对历史时进行创作的乐趣,即挖掘历史题材背后的场景和线索所隐藏的历史。在纪录片中,信息和感受同等重要,固定的历史信息不管经历多久的时间都不会发生改变,改变的是不同时代下带来的思考在不断加深,可以说,这也是历史创作的关键和意义。

二、历史类纪录片带来的思想和感受

站在历史角度进行创作引发的思考,在纯文本的记录中也许能得到系统的体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创造的海上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是世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600年前郑和率领近两万人和200艘船只构成的庞大船队,完成了横跨印度洋的壮举,到达了遥远的非洲东海岸。纪录片《郑和下西洋》的拍摄是为了庆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所筹备的大型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由于航海档案的缺失为拍摄带来巨大的阻碍,摄制组用一年半的时间,去追随郑和的足迹,访遍了国内外专家,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说对拍摄《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所有准备活动以及深层次的思考探索是拍摄小组完善该事件并对其有全面的认识了解,那么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则是将这一小群体的思考带给收看这类节目的全国观众,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则是超出了纯文本的记录创作,因为由观看纪录片引发的思考和带来的感受,体现了不同的两方面概念。

感受,是创作者在面对观众时的终极考验,在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定风格给观众带来的感受,被认为是才华得到公众的认可,或者说是能够迎合大众的需求和市场的走向。对于历史类纪录片而言,创作者最大的幸运是碰到观众的良性感受。国外纪录片市场中有许多成功范例,如在美国国家地理、英国BBC等频道,可以看到大型系列的操作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的创作模式都是在严格规范统一的框架内形成,严格统一的创作模式衡量着整个频道的风格,任何创作的环节都能够造成创作风格上的差别。所以创作者进行纪录片创作时,所有素材准备齐全后所展开的思考,决定了该纪录片能够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感受。在思考后,将感性和理性进行融合,并落实到纪录片创作中去。创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内容进行相关的调研,为题材找到情感的切入点,通过人性化的呈现方式,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三、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态度”

所有的历史在发展中都是带着其自身的态度不断前进的,因为人类在历史中是主要的主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由人主导着历史的演进和变化。而后世的记录者在记录相关历史事件时,都在根据自己的态度进行琢磨,不管是谨慎还是放肆的态度,都是对历史精彩的解释和说明。

对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在创作的前期阶段能否把握正确的态度,与观众的最终感受和乐趣有着直接的联系。“正确”并不是对史观选择的强调,因为其已经相对规范,应将切入点放在历史人物的喜好、历史事件的选择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这已成为纪录片风格和创作思维方向的关键环节。

纪录片《见证南京大屠杀》全片囊括了南京电视台在美、日、德、法、丹麦、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采访、拍摄和收集的史料,以及制作团队四次赴台湾采访、拍摄收集的史料。该片首次对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地点采取了航空摄影,并在查阅、收集相关的史料后,使用了大量南京保卫战的珍贵影像。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如何去看待这一段历史?这关系到怎么选择表现形式的问题,所以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真实的史料记录、人证、影像资料等,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真实再现,更是在告诫后人勿忘历史、勿忘国耻。

四、历史纪录片构成回望视角的两大要素

在创作历史纪录片时,当下构成其回望视角的两大要素为理性和情感,一方面理性的回望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通过情感的深入挖掘,让历史纪录片更为平实,消除了深远历史事件带给人们不可触摸的距离感。比事实更重要的是真相,在构建历史纪录片的回望视角时,更应强调在回望过程中的理性解读。站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视角中,应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细节,通过理性解读还原真实公正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挖掘历史事件的纪录片不在少数,多集中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人物上,例如《周恩来外交风云》《秘密访问》等。近几年随着对部分历史秘密、档案的解密,有一批新的被遗忘的历史需要站立在当前时代角度上回望。另外还有一类纪录片,理性回望的对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被曲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客观的思维理念建立起来,这些被曲解的历史需要被真实地解读,例如《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通过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司徒雷登在中国被广为人知,人们的印象中他有着不受国人认可的美国大使身份,然而事实上,司徒雷登对政治的接触是少之又少,应该强调其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与燕京大学27年的风雨历程应该受到国民的敬重。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战地回声》等作品,也都极力对历史进行真实的解读。

情感的回望视角,从宏大叙事转向“小格调”的营造,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表现时,在小格调的情绪中了解伟人的“家长里短”。中国官方媒体所塑造的高大、伟岸的人物形象,在当前的纪录片中更像是家人或者朋友。这种情感的视角极大地拉近了伟人及英雄与世人之间的距离,将伟人的魅力更加明显地展现出来。例如《永远的雷锋》,基于当前我们对雷锋精神的了解,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做出的种种“不平凡”的事情,让人们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点滴善举,也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传承。

五、结语

在新形势下关于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笔者从创作、思想、感受以及态度四个层面进行了相关的思考。纪录片作为超越民族、国家以及社会形态的一种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关于历史“真相”的期待和思考。这种巨大魅力的散发,需要创作者对纪录片树立正确的认识,并带着高度的责任感挖掘题材和记录真实,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贴近真实的历史,让广大观众体验到历史类纪录片的力量和温度。

1.曾建川.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8):156-157.

2.徐爱玲.对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新闻窗,2011(03):99-100.

3.那宇萌.关于做好纪录片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6(02):113-114.

4.尚小虎.历史人文类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若干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6(02):118-119.

(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历史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新历史
创作随笔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创作心得